科幻概念解讀:賽博格與女性主義

2020-12-05 果殼網

什麼是賽博格:界牆坍塌之後

上世紀6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兩位科學家曼弗雷德•克林斯和內森•克蘭曾經提出一種大膽的設想:通過機械、藥物等技術手段對人體進行拓展,可以增強太空人的身體性能,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的人機系統」,以適應外太空嚴酷的生存環境。為了闡明這一觀點,他們取了「控制論」(cybernetics)與「有機體」(organism)兩詞的詞首造出「賽博格」(Cyborg)一詞。

「賽博格」高度概括來說,就是人和人造物組成的結合緊密的統一功能體。在今天,賽博格可以描述為用醫學、生物學、仿生學等技術對有機體進行控制,並與其不分彼此,構成和諧穩定的系統。它在科幻作品中常常表現為各種近似人類的生化人或者機械人,比如《機械戰警》中的機械義肢。廣義地看,不一定要擁有人的模樣,比如《黑客帝國》中的人機互聯也可以算作此類。

在以往的哲學中,人是與動物、機械這些「非人」之物涇渭分明的,這是人之為人的首要綱領。進化論剛剛面世時民眾對它的抵制,工業革命後興起的拋棄機器、返回自然的思潮,都是想維持這一綱領。


美國《科學新聞》盤點的2012年25大科學故事中,一名大腦植入晶片的癱瘓婦女用意念控制機器手臂喝咖啡。

如今,賽博格在打破這些界限。可被意念控制的義肢正在模糊人與機器的界限,愈加聰明的人工智慧正在模糊程序與人類心智的界限,流行的工業設計在模糊自然與人工的概念,轉基因技術則在模糊物種之間的界限……賽博格,就是對界限的模糊。

對此,美國後現代女性主義學者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指出:「我的賽博格神話是跨越界限的」。

 

哈拉維的「賽博格女性主義」:終結女性的焦慮


唐娜·哈拉維。

唐娜•哈拉維最著名的作品,是1985年發表的《賽博格宣言:20世紀晚期的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

哈拉維將希望寄託於新的社會秩序。在她的理論中,賽博格神話不僅是構建一個多元、界限模糊、元素衝突的社會,而且是一個關於女性的貼切隱喻。這事我們可以從《弗蘭肯斯坦》說起。

瑪麗•雪萊的小說《弗蘭肯斯坦》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開宗立派之作。文中主角是一名被科學家用人的殘肢拼成的「人造人」怪物。儘管手法不夠高科技,但我們仍然可以把它歸於賽博格的範疇。

在這位女作家的筆下,這名男性怪物形象其實表現出非常濃厚的女性色彩,它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為何,並因此深受傷害——這實際上隱喻著男權社會中女性被邊緣化的處境。

而哈拉維則認為,理想中的賽博格不會像它一樣,期望著它的父親通過復樂園將它救贖(在男權社會中,這種救贖基本上就表現為嫁個好老公)。在她的構想中,賽博格是主動終結了女性的恐懼、焦慮與孤獨的,因為在賽博格社會中,男女兩性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男女之間的界限也將模糊。她們不必作為男性的附庸,其存在意義也不在於生育孩子——比如《黑客帝國》式的虛擬世界中,完全可以直接通過數據交換來實現生殖後代。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生孩子,而永久保留自己的生命,即實現永生,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所以哈拉維說:「我寧願成為一個賽博格,而不是成為一個女神。」

 

科幻中的賽博格女性主義:多方向模糊界限

《弗蘭肯斯坦》作為先驅,自會對後人造成深遠影響。而在如今的科幻作品中,賽博格多少會體現出一些女性主義的色彩。既然賽博格模糊了人與非人的界限,肉體的意義不復存在,那么女性性徵的存在意義也同樣要被削減。


「攻殼機動隊」系列中的草薙素子和「黑客帝國」系列中的崔尼蒂,都體現了打破性別界限的風格。

日本經典動畫「攻殼機動隊」系列中,女主角草薙素子肌肉強健,外貌硬朗,是一名義體化的警察。其實仔細看可以發現,她的面容和髮型很像是借鑑了男性日本武士。回憶一下,動畫片《一休》裡的新佑衛門,電影《大菩薩嶺》裡的武士機龍之助,都是英挺的鼻子、圓瞪的金剛怒目、濃密的鬢髮,與素子姐姐的面孔極其相似。

《黑客帝國》中的崔尼蒂也是這樣,造型偏向中性。當然作為通俗作品,這類動漫、電影不會表現出絕對的女性主義,但哈拉維界限模糊的觀點仍然深深影響了創作者的觀念。在《攻殼機動隊2:無罪》中,創作者甚至讓哈拉維以一名工程師的形象出場來闡述片中的觀點。

 

科幻?不,現實

最後,如果你覺得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還是很遙遠的事,那就錯了。《黑客帝國》時期的沃卓斯基兄弟,現在已經成了沃卓斯基姐弟——哥哥拉裡•沃卓斯基已經實施了變性手術,用現代醫學科技將自己變成女性的拉娜•沃卓斯基。再聯繫哈拉維和「攻殼」對《黑客帝國》的影響,這不禁讓人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選擇。


由沃卓斯基兄弟改變而成的沃卓斯基姐弟。

 

相關焦點

  • 對「賽博格」進行概念考察
    正如「賽博格」的拼寫由來(「cybernetic organism」的簡拼)所示,「控制論有機體」的內涵與形象成為人們對賽博格的基本理解。其後,賽博格也逐漸成為科幻作品中的經典形象,像《機械戰警》《攻殼機動隊》《阿麗塔:戰鬥天使》等科幻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賽博格。
  • 賽博格與後人類文化症候
    同時,賽博格也是一種典型的「後人類」形象,它將我們帶入當代社會文化的一個複雜又必須關注的領域,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對人類的生存境況做出全新的判斷和反思。關鍵詞:賽博格;人機結合;身份建構;後人類 一、賽博格:人機結合的生命共同體賽博格在文學敘事很早就出現了。在二戰之前,人機雜糅體的概念就在科幻小說中得以廣泛傳播。
  • 人人都是賽博格的未來,性別有沒有可能真的會消失?
    「賽博格」這個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非常有意思,有天我突然發現「賽博格」這個概念竟然進入了時尚圈!在GUCCI2018年秋冬秀的秀場上面,設計師Alessandro公開宣稱他是用「賽博格」概念策劃了這場主題秀。大家可以看到這場秀完全不同於以往。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劉 霓提 要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時期。幾十年來,作為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婦女受壓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別關係的形成以及推動婦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這一概念也不斷受到來自女性主義內部與外部的批評與質疑,受到各種新的思潮的挑戰與影響。
  • 後人類的未來:你願意做賽博格,還是願意做女神?
    這樣半是肉體半是機器的生命,有一個特別的學名叫賽博格(cyborg)。它們在最近幾十年的科幻電影中並不鮮見,比如《無敵金剛》中的奧斯丁、《機械戰警》中的墨菲、《銀翼殺手》中的複製人等。實際上,早在1839年,科幻小說的鼻祖愛倫·坡發表的《被用光的人》中,就已經出現了賽博格的形象。小說的主角史密斯將軍儀表威嚴,氣質高貴,身體的每個部位無不盡善盡美。
  • 現實中的賽博格,都有哪些「超能力」?
    《終結者》、《星際迷航》等科幻電影中,總能看到半機械構造的人類,通常我們稱作賽博格(Cyborg)。但如果根據科學家的定義,戴有人工耳蝸、心臟起搏器甚至隱形眼鏡的人都可以算,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都令人體得到了技術上的增強,提高了人類的能力。
  • 賽博格簡史:過去、現在和未來
    賽博格之幻想「佩戴著假肢的上帝」20世紀60年代,NASA的兩位科學家Manfred Clynes和Nathan S. Kline在對宇宙旅行的研究中提出賽博格(Cyborg)的概念。Clynes和Kline這一基於控制論的原型成為賽博格想像的基石,在20世紀後半葉直至今天的許多科幻文學和影視作品中,都描繪了人類藉助機械能量超越肉體極限的可能性。相比科學家樂觀的技術想像,這些作品更多地探討有關賽博格的社會及文化議題,它們通過文字及影像發問:當人類成為「佩戴著假肢的上帝」,我們將會有怎樣的境遇?
  • 植入晶片、冷凍復活……這些年超人類主義從科幻變成現實了麼?
    植入晶片、冷凍復活……這些年超人類主義從科幻變成現實了麼? 變成一個超人類最快捷的方式是什麼?被某個特殊的蜘蛛咬上一口。
  • 賽博格的價值觀、希望和噩夢
    但前沿科幻的面目之下隱藏著一個古老的人文主義主題,並不涉及到我們時代真正的賽博格問題,從而使得作品僅僅成為一種無傷大雅的思辨遊戲。所謂後人類,最簡單的描述即是人具有了物理(生物)與數字兩種屬性,既存在於三維的原子世界,如果願意當然也可以加上時間這一第四維度;同時也作為比特字節的信息狀態生存於數字空間。
  • 女性主義影評:《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
    ,有32位國內青年女性影評人參加,我們從學員課後提交的影評作品中優選出12篇影評,結集為女性主義影評集第一冊。今天發布的是章兌兌同學撰寫的《《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蒙上你的眼》是由丹麥導演蘇珊娜·比爾所導演的一部科幻驚悚片,它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文明深陷災難的故事:一種神秘的力量使所有看見它的人都非死即瘋。
  • 施暢︱賽博格的眼睛:後人類視界及其視覺政治
    [3] 有研究者將「賽博格」分為兩種類型:「身體入侵」(義肢、電子植入、基因編輯等)與「意識入侵」(大腦—計算機接口、神經化學等)。Cf. Bruce Sterling (ed.), Mirrorshades: The Cyberpunk Anthology, New York: Arbor House, 1986, p. xiii.
  • 女神的憤怒:希臘神話的女性主義解讀|文化客廳
    撰文丨崔健豪 — 文化客廳系列活動回顧 —No.38 女神的憤怒希臘神話的女性主義解讀亞里斯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但無論是語言的附會還是集體的無意識,神話闡釋裡,女性的存在和話語始終不可或缺。長久以來,在主流敘述中,正面的女性角色常以溫婉可人的形象出現,並被人們記住和喜愛。
  • 網際網路的女性主義特徵
    當時我提到,網際網路越來越具有感性化特徵(強調體驗)、反基礎主義的特徵(強調分布式計算)等等,吳伯凡說,這都是女性主義特徵。把我嚇了一跳,開車差點走神。吳伯凡向我推薦了拉康等女性主義代表人物的書。打那以後,我對女性主義就多了一分留意。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別劃分,還是按思想特質劃分的不同,女性主義可以分為兩大分支。按身體的生理性別來劃分的,如女權主義,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
  • 柔軟的「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1860~2010》。「女性主義」,多數時候給人的印象都是包裹了一層至少看似堅硬的外殼,而在這些跨越150年的黑白記錄中,它卻柔軟下來,變成一張張有故事的面孔。杜朗本人就是個奇女子。與多數歐洲中產家庭的女孩子一樣,她從小被父母送進教會學校。這樣嚴格的受教經歷,往往造就一些極為叛逆的女性。畢業後,杜朗考取藝術學校,進入有名的法蘭西喜劇院。因為結婚,她放棄了演員職業,婚姻生活卻很短暫,不到3年就結束了。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21世紀以來的十餘年裡,這一研究已經在悄然中催生 出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新趨向一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它是一種以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和解釋神經科學發展所帶 來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的生命倫理學理論。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是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當前所關注的重要問 題,一些學者試圖以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和解釋當代神經科學對於大腦性別差異研究的各種新發現。
  • 如果未來更多人變成了「賽博格」,還會出現「過勞死」嗎?
    而基於此焦點,也延伸出了一種少見的全新問題,即:「如果未來更多人變成了「賽博格」,還會出現「過勞死」嗎?」「賽博格」是人類與電子機械融合後的生物,對於這個名字可能很少人聽說過,但當舉出一些電影中的例子,你可能就會很快明白。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內容提要:後人類主義作為一股新興的文化思潮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人類主義並非一個本質主義的概念,後人類主義之「後」,既非意味著時間上的先後,也不意味著徹底的否定與對立。現代技術的高度發展是後人類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徵。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之下,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人們無法否認『女權主義』這一名詞已然被汙名化。以「田園女權」為代表的「女權主義者們」在未深入探究女權主義本質以及中心訴求之前,就開始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追求女性群體特權,在要求權益的同時又拒絕承擔相應的責任。
  • 新書上架丨女性科幻小說《力量》:當女人握有「力量」,世界會更好嗎?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女性科幻小說《力量》作為英國女性小說獎獲獎作品,自出版至今多次引發熱議。作者娜奧米·阿爾德曼師從加拿大知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作為首部榮獲英國文學大獎「女性小說獎」的科幻小說,《力量》並沒有像傳統女性小說一般反覆描述女性所承受的苦難,反而充滿了驚奇、懸念與反轉。書中呈現了這樣一個世界:一夕之間,全球各地的女孩都發現自己擁有了一種力量,只需動一動手指,就能通過鎖骨上的束肌釋放一種致命電荷,在別人身上引發劇烈的疼痛,甚至是死亡。起初,她們對自己正在經歷的變化感到震驚和恐懼。
  • 這個概念你必須知道!
    這個概念乍一聽似乎有些陌生,但其緊密相關的概念卻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數位化生存。在經歷了技術融合、場景融合、產業融合、文化融合、社會形態融合等階段後,媒介融合正在邁向主體層面的融合——技術與人的融合,這造就了新型主體「賽博人」。作為交流系統的城市,正是賽博人傳播實踐最為活躍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