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叫瑪格麗特·杜朗的法國女人,有一份特別的收藏始於1892年。40年後,她將4000多件藏品贈與巴黎市政府,以她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在巴黎建成開放。與其他贈與不同的是,這裡只有關乎女性的書籍、檔案、影像資料,是法國唯一一家女性圖書館並得到永久保存的官方承諾。裡面收藏了自17世紀以來約2.5萬本藏書,4000件19~20世紀傑出女性的私人通信和照片,對於女性史研究者至為寶貴。
瑪格麗特·杜朗
來自瑪格麗特·杜朗收藏的200多張老照片,此時正在巴黎圖書館畫廊展出,題名《照片,女性,女性主義,1860~2010》。「女性主義」,多數時候給人的印象都是包裹了一層至少看似堅硬的外殼,而在這些跨越150年的黑白記錄中,它卻柔軟下來,變成一張張有故事的面孔。
杜朗本人就是個奇女子。與多數歐洲中產家庭的女孩子一樣,她從小被父母送進教會學校。這樣嚴格的受教經歷,往往造就一些極為叛逆的女性。畢業後,杜朗考取藝術學校,進入有名的法蘭西喜劇院。因為結婚,她放棄了演員職業,婚姻生活卻很短暫,不到3年就結束了。杜朗在《費加羅報》找到一份撰稿的工作,這份工作改變了她的一生。19世紀是法國民間女性主義運動萌生和發展期。1896年,杜朗被報社派去採訪國際婦女大會,等回來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了一個堅定的女性主義者。第二年,杜朗發起創辦了一份女性主義日報——《投石黨報》(LaFronde)。「投石黨運動」是法國17世紀中期的一場反專制制度的政治運動,杜朗選用這個名字,是想取其抗爭的精神,要求法國社會給予女性平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1900年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杜朗又發起女權聯盟,成了世界女性主義運動的明星。不過,社會活動家杜朗並非人們所想像的那種「男人婆」,她「體形豐滿,有一張生動的好看的臉」,不穿男裝,喜歡長裙,對時尚有不俗的品鑑力,雖然中年後有些發胖,還是保持了優雅的氣質。杜朗家中養了一頭寵物獅,每次她攜獅散步,都是巴黎的街頭一景。
《投石黨報》沒有僱用任何男性,從採訪、編輯、行政到專欄撰稿,全部約請女性知識分子參與完成。這是一次沒有先例的女性主義工作實驗體。法國學界名士克勒芒斯·羅耶(ClémenceRoyer)為報紙撰寫了大量科學和社會學方面的文章。羅耶是法國科學協會接納的第一位女性,之後有十數年時間,她也是這個機構裡面唯一的女性。法國女性主義研究者珍妮薇·傅蕾絲(GenevièveFraisse)在《兩性的衝突》中曾介紹這個傳奇女人:「在19世紀60年代有兩個女子因其求知的意志而家喻戶曉,一個是成為第一個女業士的朱麗-維克妥亞·多比耶(Julie-VictoireDaubié),一個是達爾文的第一個女譯者克勒芒斯·羅耶。前者不懈奮鬥,首先為了爭取參加中學會考的權利,然後為了她的業士文憑被承認有效;後者自學成才,通過了當時以女子為對象的考試,隨後因翻譯了《物種起源》和她在經濟、特別是人類學方面的造詣,使她同時代的知識界對她肅然起敬。」
羅耶的譯本,是《物種起源》第一次被引入法國,可達爾文本人讀完後,恐怕是五味翻騰。羅耶不只是盡了翻譯的本分就作罷,她寫了一篇長達60頁的前言,闡述自己的反宗教觀點,介紹她更為心儀的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的進化學說,並對達爾文的原文多加注釋。一個30來歲的年輕女性,並未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思想卻如此出位且「膽大妄言」,譯書一出,她就成了法國學界關注的異數。達爾文收到譯書後,在寫給美國友人的信裡評價這位素未謀面的羅耶小姐,「定是全歐洲最聰明也最奇怪的女人之一」。譯本印行第三版後,達爾文對羅耶的一再冒犯已經不可忍受,終止了翻譯授權而改換他人。除了翻譯《物種起源》,羅耶自己最早獲學界重視是在32歲那年出版了《賦稅論或什一稅社會》一書,她在書中先鋒性地探討了女性在社會中的經濟角色以及被迫承擔的生育義務。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在第1卷第3號上他撰文介紹《歐洲七女傑》,裡面也有這位克萊芒斯·羅耶。
創刊6年後,1903年《投石黨報》宣布停刊。辦不下去的原因,據說是「社會主義者認為它太布爾喬亞,布爾喬亞認為它太前衛,巴黎人認為它太嚴肅,外省人認為它太巴黎味」。不過,杜朗自己的女性主題收藏一直沒有中斷,直到圖書館在她去世前建成。除了收集文字方面的檔案資料,杜朗以及後來的圖書館還陸續購藏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女性肖像,這個系列構成了這次照片展在視覺上最吸引人的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交名媛。這份名單很長,有尤金·繆拉特公主(PrincessEugèneMurat)這樣著名的女同性戀者,也有作家喬治·桑、尤瑟納爾、薩岡,藝術家弗裡達等。
芭蕾明星克萊奧·德-梅洛德
芭蕾明星克萊奧·德-梅洛德(CleodeMerode)擁有「驚人的美貌」,她那張臉曾是20世紀初巴黎「美好年代」的象徵。不過展出的攝於1893年的照片下面,只是簡單注釋為「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者」,「1898至1914年曾贏得國際性的職業聲譽」,沒有提及其傾城之美。梅洛德出生在巴黎,父親是奧地利貴族,她8歲開始習舞,登臺後,其美貌比舞技更加顛倒眾生,巴黎社交界的男男女女都熱衷於談論關於她的一切——服飾、髮型,還有代表當時上流社會審美極致的細腰。一次演出,梅洛德新做了一個古典的中分髮型,第二天就被全巴黎的時髦女性跟從效仿,因為梅洛德很多年不變髮型,這種中分也就流行了若干年,卻很難有女人能企及她那種味道。雕塑家亞歷山大·法吉埃爾(AlexandreFalguiere)以梅洛德為模特,創作了等身於真人的名作《舞者》,現被收藏在奧賽博物館。她的畫像和照片,則被印在明信片和撲克牌上,四處流傳。1896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Leopold)三世迷上了梅洛德,天天追隨在她身邊,於是報紙譏諷他為「Cleo-pold」。梅洛德被視為國王的情婦,負面新聞纏身,她卻罔視一切而專注於舞蹈,從1898年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巡演,成了一名國際明星。在職業生涯達到巔峰的時候,梅洛德決定和巴黎的「牧女遊樂園」(FoliesBergers)籤下演出合同,這是芭蕾明星第一次在這個劇場演出。創辦於1869年的「牧女遊樂園」是巴黎最老牌的一家歌舞秀場,也是巴黎夜生活的象徵。不管哪路明星,歌劇、香頌、雜技,如果沒在這個場子裡被巴黎人認可,就還算不上巨星。經歷了「牧女遊樂園」的演出後,梅洛德已經是一個偉大的舞者。她年過50後還留在舞臺上,其時她的魅力仍然可以讓奧地利大畫家克裡姆特(Klimt)身陷情網。在法國芭蕾舞歷史上,她還是第一個和男演員同臺的女性。對於杜朗這樣的女性主義者,梅洛德如果徒有美貌將不足以進入她的肖像畫廊,她是能夠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的女性,有令人仰望的創造力。
迪·卡斯蒂格利納伯爵夫人(ComtessediCastiglione)又是另一番氣象。這個義大利女人被形容成美豔無比,並有照片和畫像為證。1856和1857年,她做了拿破崙三世的情人,在法國宮廷一時得萬千寵愛,貴族婦女都以追隨她的裝扮為時尚。伯爵夫人酷愛拍照,與法國宮廷攝影師皮耶森(PierreLouis-Pierson)認識後,就成了他的模特兒。在以後將近40年時間裡,她按照自己的趣味和設計,請皮耶森為她拍了700多張姿勢各異的照片,有些是劇裝,也有一部分專門拍攝她的腿和腳,或者手。在攝影術剛剛發明的19世紀,拍照片花費高昂,為了把自己的美貌完整記錄下來,伯爵夫人不惜財力,到了為此舉債的地步也無所謂。年紀漸老後,她搬進位於巴黎凡多姆廣場的一套公寓,把房間全部刷成黑色,不準擺放鏡子,為的是不要別人、也不要自己看見絕代風華逝去。在她死後,有一位愛慕她多年的詩人購藏了其中433幅照片,最終全部捐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