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的「女性主義」

2020-12-07 三聯生活

柔軟的「女性主義」

2011-04-07 20:39 作者:曾焱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10期

一個名叫瑪格麗特·杜朗的法國女人,有一份特別的收藏始於1892年。40年後,她將4000多件藏品贈與巴黎市政府,以她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在巴黎建成開放。與其他贈與不同的是,這裡只有關乎女性的書籍、檔案、影像資料,是法國唯一一家女性圖書館並得到永久保存的官方承諾。裡面收藏了自17世紀以來約2.5萬本藏書,4000件19~20世紀傑出女性的私人通信和照片,對於女性史研究者至為寶貴。

瑪格麗特·杜朗

 

來自瑪格麗特·杜朗收藏的200多張老照片,此時正在巴黎圖書館畫廊展出,題名《照片,女性,女性主義,1860~2010》。「女性主義」,多數時候給人的印象都是包裹了一層至少看似堅硬的外殼,而在這些跨越150年的黑白記錄中,它卻柔軟下來,變成一張張有故事的面孔。

杜朗本人就是個奇女子。與多數歐洲中產家庭的女孩子一樣,她從小被父母送進教會學校。這樣嚴格的受教經歷,往往造就一些極為叛逆的女性。畢業後,杜朗考取藝術學校,進入有名的法蘭西喜劇院。因為結婚,她放棄了演員職業,婚姻生活卻很短暫,不到3年就結束了。杜朗在《費加羅報》找到一份撰稿的工作,這份工作改變了她的一生。19世紀是法國民間女性主義運動萌生和發展期。1896年,杜朗被報社派去採訪國際婦女大會,等回來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了一個堅定的女性主義者。第二年,杜朗發起創辦了一份女性主義日報——《投石黨報》(LaFronde)。「投石黨運動」是法國17世紀中期的一場反專制制度的政治運動,杜朗選用這個名字,是想取其抗爭的精神,要求法國社會給予女性平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1900年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杜朗又發起女權聯盟,成了世界女性主義運動的明星。不過,社會活動家杜朗並非人們所想像的那種「男人婆」,她「體形豐滿,有一張生動的好看的臉」,不穿男裝,喜歡長裙,對時尚有不俗的品鑑力,雖然中年後有些發胖,還是保持了優雅的氣質。杜朗家中養了一頭寵物獅,每次她攜獅散步,都是巴黎的街頭一景。

《投石黨報》沒有僱用任何男性,從採訪、編輯、行政到專欄撰稿,全部約請女性知識分子參與完成。這是一次沒有先例的女性主義工作實驗體。法國學界名士克勒芒斯·羅耶(ClémenceRoyer)為報紙撰寫了大量科學和社會學方面的文章。羅耶是法國科學協會接納的第一位女性,之後有十數年時間,她也是這個機構裡面唯一的女性。法國女性主義研究者珍妮薇·傅蕾絲(GenevièveFraisse)在《兩性的衝突》中曾介紹這個傳奇女人:「在19世紀60年代有兩個女子因其求知的意志而家喻戶曉,一個是成為第一個女業士的朱麗-維克妥亞·多比耶(Julie-VictoireDaubié),一個是達爾文的第一個女譯者克勒芒斯·羅耶。前者不懈奮鬥,首先為了爭取參加中學會考的權利,然後為了她的業士文憑被承認有效;後者自學成才,通過了當時以女子為對象的考試,隨後因翻譯了《物種起源》和她在經濟、特別是人類學方面的造詣,使她同時代的知識界對她肅然起敬。」

羅耶的譯本,是《物種起源》第一次被引入法國,可達爾文本人讀完後,恐怕是五味翻騰。羅耶不只是盡了翻譯的本分就作罷,她寫了一篇長達60頁的前言,闡述自己的反宗教觀點,介紹她更為心儀的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的進化學說,並對達爾文的原文多加注釋。一個30來歲的年輕女性,並未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思想卻如此出位且「膽大妄言」,譯書一出,她就成了法國學界關注的異數。達爾文收到譯書後,在寫給美國友人的信裡評價這位素未謀面的羅耶小姐,「定是全歐洲最聰明也最奇怪的女人之一」。譯本印行第三版後,達爾文對羅耶的一再冒犯已經不可忍受,終止了翻譯授權而改換他人。除了翻譯《物種起源》,羅耶自己最早獲學界重視是在32歲那年出版了《賦稅論或什一稅社會》一書,她在書中先鋒性地探討了女性在社會中的經濟角色以及被迫承擔的生育義務。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在第1卷第3號上他撰文介紹《歐洲七女傑》,裡面也有這位克萊芒斯·羅耶。

創刊6年後,1903年《投石黨報》宣布停刊。辦不下去的原因,據說是「社會主義者認為它太布爾喬亞,布爾喬亞認為它太前衛,巴黎人認為它太嚴肅,外省人認為它太巴黎味」。不過,杜朗自己的女性主題收藏一直沒有中斷,直到圖書館在她去世前建成。除了收集文字方面的檔案資料,杜朗以及後來的圖書館還陸續購藏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女性肖像,這個系列構成了這次照片展在視覺上最吸引人的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交名媛。這份名單很長,有尤金·繆拉特公主(PrincessEugèneMurat)這樣著名的女同性戀者,也有作家喬治·桑、尤瑟納爾、薩岡,藝術家弗裡達等。

 

芭蕾明星克萊奧·德-梅洛德

 

芭蕾明星克萊奧·德-梅洛德(CleodeMerode)擁有「驚人的美貌」,她那張臉曾是20世紀初巴黎「美好年代」的象徵。不過展出的攝於1893年的照片下面,只是簡單注釋為「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者」,「1898至1914年曾贏得國際性的職業聲譽」,沒有提及其傾城之美。梅洛德出生在巴黎,父親是奧地利貴族,她8歲開始習舞,登臺後,其美貌比舞技更加顛倒眾生,巴黎社交界的男男女女都熱衷於談論關於她的一切——服飾、髮型,還有代表當時上流社會審美極致的細腰。一次演出,梅洛德新做了一個古典的中分髮型,第二天就被全巴黎的時髦女性跟從效仿,因為梅洛德很多年不變髮型,這種中分也就流行了若干年,卻很難有女人能企及她那種味道。雕塑家亞歷山大·法吉埃爾(AlexandreFalguiere)以梅洛德為模特,創作了等身於真人的名作《舞者》,現被收藏在奧賽博物館。她的畫像和照片,則被印在明信片和撲克牌上,四處流傳。1896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Leopold)三世迷上了梅洛德,天天追隨在她身邊,於是報紙譏諷他為「Cleo-pold」。梅洛德被視為國王的情婦,負面新聞纏身,她卻罔視一切而專注於舞蹈,從1898年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巡演,成了一名國際明星。在職業生涯達到巔峰的時候,梅洛德決定和巴黎的「牧女遊樂園」(FoliesBergers)籤下演出合同,這是芭蕾明星第一次在這個劇場演出。創辦於1869年的「牧女遊樂園」是巴黎最老牌的一家歌舞秀場,也是巴黎夜生活的象徵。不管哪路明星,歌劇、香頌、雜技,如果沒在這個場子裡被巴黎人認可,就還算不上巨星。經歷了「牧女遊樂園」的演出後,梅洛德已經是一個偉大的舞者。她年過50後還留在舞臺上,其時她的魅力仍然可以讓奧地利大畫家克裡姆特(Klimt)身陷情網。在法國芭蕾舞歷史上,她還是第一個和男演員同臺的女性。對於杜朗這樣的女性主義者,梅洛德如果徒有美貌將不足以進入她的肖像畫廊,她是能夠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的女性,有令人仰望的創造力。

迪·卡斯蒂格利納伯爵夫人(ComtessediCastiglione)又是另一番氣象。這個義大利女人被形容成美豔無比,並有照片和畫像為證。1856和1857年,她做了拿破崙三世的情人,在法國宮廷一時得萬千寵愛,貴族婦女都以追隨她的裝扮為時尚。伯爵夫人酷愛拍照,與法國宮廷攝影師皮耶森(PierreLouis-Pierson)認識後,就成了他的模特兒。在以後將近40年時間裡,她按照自己的趣味和設計,請皮耶森為她拍了700多張姿勢各異的照片,有些是劇裝,也有一部分專門拍攝她的腿和腳,或者手。在攝影術剛剛發明的19世紀,拍照片花費高昂,為了把自己的美貌完整記錄下來,伯爵夫人不惜財力,到了為此舉債的地步也無所謂。年紀漸老後,她搬進位於巴黎凡多姆廣場的一套公寓,把房間全部刷成黑色,不準擺放鏡子,為的是不要別人、也不要自己看見絕代風華逝去。在她死後,有一位愛慕她多年的詩人購藏了其中433幅照片,最終全部捐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劉 霓提 要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時期。幾十年來,作為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婦女受壓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別關係的形成以及推動婦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這一概念也不斷受到來自女性主義內部與外部的批評與質疑,受到各種新的思潮的挑戰與影響。
  • 女性主義影評:《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
    ,有32位國內青年女性影評人參加,我們從學員課後提交的影評作品中優選出12篇影評,結集為女性主義影評集第一冊。今天發布的是章兌兌同學撰寫的《《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蘇珊娜·比爾常被評論家視作是創作女性主義文本的作者,儘管她的影片中亦有大量的篇幅在描繪男性角色,我們仍可以觀察到她的影片是如何從女性主義視角進行鋪排的。日本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就曾經在她的著作《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中寫道,「男人雖然描寫女人,但其實是在饒舌地談論他們自己。」
  • 網際網路的女性主義特徵
    了解了這一點,再來看網際網路上女性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就會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樣看到,從而有一種對網際網路看山、看水都不一樣了的新視角。網際網路與女性主義的內在關聯如果說網際網路與女性的關聯,是一種表面現象上的關聯,那麼,網際網路與女性主義的關聯,則是一種內在關聯,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關聯。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之下,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人們無法否認『女權主義』這一名詞已然被汙名化。以「田園女權」為代表的「女權主義者們」在未深入探究女權主義本質以及中心訴求之前,就開始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追求女性群體特權,在要求權益的同時又拒絕承擔相應的責任。
  • 科幻概念解讀:賽博格與女性主義
    對此,美國後現代女性主義學者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指出:「我的賽博格神話是跨越界限的」。 哈拉維的「賽博格女性主義」:終結女性的焦慮唐娜·哈拉維。唐娜•哈拉維最著名的作品,是1985年發表的《賽博格宣言:20世紀晚期的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哈拉維將希望寄託於新的社會秩序。在她的理論中,賽博格神話不僅是構建一個多元、界限模糊、元素衝突的社會,而且是一個關於女性的貼切隱喻。這事我們可以從《弗蘭肯斯坦》說起。瑪麗•雪萊的小說《弗蘭肯斯坦》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開宗立派之作。
  • 女性為什麼愛買買買?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和「女性不擅長開車」、「女性不擅長學理工科」的認知偏差相似。也許是因為女性在某個領域長期缺乏相應的支持和資源,導致女性的表現相對落後,然後這種落後又經由男性在公共輿論領域的話語霸權表達出來,形成了公共認識。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21世紀以來的十餘年裡,這一研究已經在悄然中催生 出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新趨向一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它是一種以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和解釋神經科學發展所帶 來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的生命倫理學理論。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是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當前所關注的重要問 題,一些學者試圖以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和解釋當代神經科學對於大腦性別差異研究的各種新發現。
  • 美國「白人至上主義」運動史中,從未缺席的白人女性
    斯派克·李電影《黑色黨徒》結尾的這一幕,反映了美國社會對白人至上主義運動中女性的認識:她們往往是邪惡又笨拙的家庭主婦,為了一點點物質利益而作繭自縛。而即便這樣的偏見,在傳媒看來也已經是巨大的進步,畢竟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女性也參與過白人至上主義運動。《黑色黨徒》海報事實上,早在1920年代,三K黨就吸引了至少150萬的女性會員,但這並不妨礙人們繼續對白人女性持有刻板印象。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很多男性認為這是女性又一次被商家營銷圈套所洗腦,變相索要金錢或者收割自己的潛在追求者。還有人聯想到當前輿論場上較為緊張的兩性關係,認為女性這是在「一邊重拳出擊,一邊變相乞討」。近年來,在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侵蝕下,恨不得365天每天都是情侶購物狂歡節,女性也被諸多商家設定為想像中的購買主力。可是女性真的熱衷於買買買嗎?
  • 「瑪麗蘇」與女性主義的距離有多遠?
    豆瓣上有兩批人,一批人特別喜歡我,一批人罵我,給我差評,打一星,他們說《羅馬》是瑪麗蘇,不是女性主義。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羅馬》不是瑪麗蘇,它看似是瑪麗蘇,看似是寫一個有錢人王侖,但他根本沒看懂王侖,也沒看懂王侖跟燕燕的這一段感情。這本書寫的是燕燕的家庭,它是從整個改革開放過來的。她的父親下海,她的母親支持他,以及他們同樣喜歡詩歌,因為文學而在一起。
  • 女性主義思考範式的困境
    本質主義的矛盾商業代孕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商業」,也就是說通過提供報酬或經濟補償換取代孕服務。不少人認為,這種用金錢換取代孕的方法恰是道德上最可疑之處,我們貌似本能地相信,這變相就是用錢購買女性身體的交易。不過,在討論這種觀點之前,需要澄清一下商業代孕的形式。
  • 亞洲的女性主義書寫,是另一種英雄主義敘事
    女性解放歷史上,激進女性主義針對「母性本能」有諸多反省。費爾斯通徵用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提出「性的階級」,認為生育關係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對男人來說,孩子使他的名字、財產、階級和種族身份得以不朽;對婦女來說,孩子證明她在家裡的地位是絕對必要」(羅斯瑪麗·帕特南《女性主義思潮導論》,艾曉明等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44頁)。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母親在孕育和哺乳上,平均要花費掉十五年時間;隨著生育與性的剝離,這個數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縮短到四年。
  • 女性主義視域中的《雙城記》女性形象 ——論完美露西的虛幻與德伐...
    關鍵詞:《雙城記》;女性主義;女性形象;維多利亞時代18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發展,一方面展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積極變革的思想力量,另一方面也以驚人的速度踐踏著人類的道德底線。在各種思潮互相衝擊之際,文壇上粗鄙暴露的文學風行一時。
  • 影評《小婦人》|不婚主義與獨立女性的話題,其實可以好好說
    01|喬的不婚主義毫無疑問,影片中第一主角的喬·馬奇表現出了強烈的不婚主義傾向。不過,喬的不婚主義並不是一帆孤舟遊蕩在汪洋,如同水手在巨浪前的怒吼。而是她撐著竹筏,穿過落英繽紛、芳草鮮美的桃花源,見證美好,發現美好。自由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我,而不是為了對抗去對抗。
  • 《青你2》不定義女團:多元化審美的出現,是否與女性主義有關?
    正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女性主義者弗裡丹態度的轉變,在女性運動開始時她反對選美,因為它象徵一種普遍意義上的蔑視,「仿佛她們只是三圍的尺寸」,而當女性進入社會,被當作人來看待,就可以選擇喜愛美麗。女性開始擁有了對「美」的解釋權,以女性視角來表達女性作為主體的價值,實現女性的身份認同和自我投射。《青你2》的選手中,有幾位選手可謂徹徹底底挑戰了傳統的女團定義。
  • 「女權主義」對女人的3種危害
    「女權主義」思潮起源於西方歐美國家。有很多女人誤以為「女權主義」是在幫助女人,誤以為對女人有利,其實不然。從現實情況來看,女權主義實際上造成了越來越多的處於焦慮、困局之中的女性,對女性的危害,至少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 女神的憤怒:希臘神話的女性主義解讀|文化客廳
    撰文丨崔健豪 — 文化客廳系列活動回顧 —No.38 女神的憤怒希臘神話的女性主義解讀亞里斯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但無論是語言的附會還是集體的無意識,神話闡釋裡,女性的存在和話語始終不可或缺。長久以來,在主流敘述中,正面的女性角色常以溫婉可人的形象出現,並被人們記住和喜愛。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對消費主義的道德攻擊有時也會同貶低女性、猶太人等可憎的性別、種族歧視聯繫在一起:女性被認為更加輕浮,更容易受物質蠱惑,商品文化則被認為有猶太特性。同時,消費主義從一開始就遭遇了知識分子式的攻擊——它造成了膚淺的風氣與道德錯亂,代表著低級趣味。美國經濟學家凡勃侖就創造了「炫耀性消費」一詞,不過他並未一般性地反對消費主義。
  • 《2046》虛實距離感彰顯邊緣人群「失重」狀態,彰顯女性主義色彩
    03、逼仄的生活空間和孤獨的內心獨白構成碎片式的記憶表達,蘊含濃重的女性主義色彩。本片中的女性角色就像是在時間流動中的無根花草,無所依從,出路渺茫。王家衛對於女性角色懷有同情和憐憫之情,將故事限定在逼仄的2046房間,借用周慕雲和不同女性之間孤獨的內心獨白構成碎片式的記憶表達,其中蘊含著濃重的女性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