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對女人的3種危害

2021-01-12 心理學VS人情百態

「女權主義」思潮起源於西方歐美國家。有很多女人誤以為「女權主義」是在幫助女人,誤以為對女人有利,其實不然。

從現實情況來看,女權主義實際上造成了越來越多的處於焦慮、困局之中的女性,對女性的危害,至少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抱持「女權主義」思想的女人,大多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充滿不安全感和焦慮。

從生理結構上來講,由於女性需要懷孕、生子,而懷孕前後活動又極其不方便——這就決定了:一個女人,必須至少在某一段時間內依靠男性。

種族的繁衍、血脈的延續,從來都是靠兩性共同完成的,這在動物界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生育子女的任務,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分工不同,協作完成,這再正常不過了。雌雄之間,本沒有高低之分。

但女權主義卻鼓勵女性從男性身邊獨立出來,並且還要去同男性競爭,完成之前本來由男人去承擔的包括「養家餬口」在內的工作任務。

這種「改變女人角色定位」的女權主義思潮,事實上是剝奪了女性原本擁有的「將家庭作為安全港灣」的權利和機會。

這就導致:她們就像沒有腳的鳥,只能不斷地在男人擅長的領域中去與男性競爭,沒有退路,其內心必然常常充滿不安全感和焦慮。

二、抱持著「女權主義」思想的女人,在社會中往往碰壁。

從西方興起的女權主義思潮,其本質是鼓勵女人去與男人爭奪權利。

信奉女權主義的女人,本身就已經很容易成為社會上的「麻煩製造者」了。而在當今的中國社會,激進的女權主義者,試圖更進一步,無限擴大「女性權利」的範圍,試圖凌駕於男性之上,製造出性別對立,引發出各種社會矛盾、家庭矛盾。

因此,常常就可以看到抱持著「女權主義」思想的女人,經常處於與他人爭執的狀態和困境之中,自我樹敵、處處碰壁,人生之路不會很順利。這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現象。

三、抱持著「女權主義」的女性,很難得到社會的尊重。

社會需要的是穩定、有序。由於女權主義者扮演的是「製造社會衝突和矛盾」的角色,因此,從根本上來說,他們就不可能受到社會的尊重。

無論女權主義思潮,發源時間多麼悠久;無論在某個社會發展階段,女權主義思潮貌似多麼強大——終究改變不了其不被主流社會所承認的境地。

而抱持著女權主義思想的女人,其自己本身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尊重。

總結

「女權主義」思潮,對女人而言,就像裹著蜜糖的毒藥——貌似很甜,實則最終害的是女人自己。

相關焦點

  • 一個女人為何要反女權?|百家故事
    對於施拉夫利為何反女權,在《美國夫人》中飾演施拉夫利的凱特·布蘭切特也給出了另一種理解,在1980年代,一個女人尋求平等,會被認為是憎恨男人、阻止男性成功,在正確和實用裡,施拉夫利選擇了追求自己可以得到的:「她認為那永遠不會發生,她知道父權制比女權主義者想像的要強大得多,棘手得多······」一直到1970年代,施拉夫利才迎來自己的職業巔峰
  • 男性弱者的「紅色藥丸」:全球視野下「女權壓迫男性」的迷思
    7 月 24 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刊出一篇題為「人人呼籲女權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聽聽』男權』的聲音?」的文章。文中介紹了一部名為《紅色藥丸》的紀錄片,作者對片中的男權人士予以深刻同情,並認為女權主義儘管讓女性掙脫枷鎖,卻沒有足夠關注承擔了更多犧牲的男性。
  • 《海馬星球》覃裡雯:我是如何進化為「女本位」的女權主義者
    1993年,從柳州來到北京念書,她開始接觸到女性主義書籍,如波伏娃的《第二性》,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為女權辯護》等。這些女權經典,讓她獲得了重要的思想工具,成為了一個更自覺的女權主義者,從女權主義的日常踐行,到思考和寫作,都開始有了歷史感和話語儲備。
  • 原創|《三體》英語版的女權紛爭
    可人家說馬上就有女的了),這些修改對我和joel來說工作量都很大,很累人,但總算完成了。」這樣的改動在三體論壇「三體社區」中引發了三體粉絲的討論。ID為「風暴海岸」的論壇超版發布名為「《三體II》遭女權主義閹割,『自由國度』如何看待自由?」的帖子。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之下,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人們無法否認『女權主義』這一名詞已然被汙名化。以「田園女權」為代表的「女權主義者們」在未深入探究女權主義本質以及中心訴求之前,就開始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追求女性群體特權,在要求權益的同時又拒絕承擔相應的責任。
  • 女性主義影評:《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
    蘇珊娜·比爾常被評論家視作是創作女性主義文本的作者,儘管她的影片中亦有大量的篇幅在描繪男性角色,我們仍可以觀察到她的影片是如何從女性主義視角進行鋪排的。日本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就曾經在她的著作《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中寫道,「男人雖然描寫女人,但其實是在饒舌地談論他們自己。」
  • 版本眾多的《美女與野獸》故事為何永遠無法成為女權主義表達
    這部影片力求在再現童話世界的夢幻場景的同時,展示新世紀精神面貌,選擇了一向堅持為女權發聲的艾瑪·沃森擔任女主角,試圖為這個古老的愛情故事添加一絲女權主義色彩。追溯「美女與野獸」愛情故事的沿革,女主人公在相似的文本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次敘述都讓女主角所代表的性別角色向前一步。但囿於文本結構上的先天缺陷,《美女與野獸》幾乎不可能為女性主義主張提供敘事上的支持。
  • 這樣「大男子主義」的男人,女人才喜歡
    一提到大男子主義,很多女性就急眼了:什麼?大男子主義的男人也值得出來標榜稱頌? 先別急,我這裡說的「大男子主義」不是那個對女人大呼小叫、對性別上強調男女不同的大男子主義,而是男人「熱血方剛」的一面。
  • 亞洲的女性主義書寫,是另一種英雄主義敘事
    這兩年,臺灣、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不約而同出現了標誌性的女權主義文本。它們都是憤怒的書,窒息的書,復仇的書。然而積極的憤怒,攜帶著改變的力量。《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1月。破除「受害者模版」「世上存在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起訴的案件」(伊藤詩織《黑箱》,匡匡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第95頁。)。
  • ...嗆聲英國女主播 《名利場》寫真很美 女權「和我胸部什麼相干?!」
    &nbsp&nbsp&nbsp&nbsp艾瑪·沃森此前刊登在《名利場》3月刊上的寫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艾瑪·沃森此前刊登在《名利場》3月刊上的寫真&nbsp&nbsp
  • 女神節,我們專注「性別」,而不僅僅是「女權」
    她在書中寫道,「人非與生俱來是女人,而是變為女人」。她的觀點強調,性別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在歷史和社會文化框架下,通過教育、法律、習俗、宗教、媒體等形式逐漸獲取的和習得的。Cameron(1996)強調性別可以轉換,不能預先設定性別。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逐漸「變成」女人。人們在參與和從事社會實踐或讀寫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所屬社區的要求,並逐漸形成其性別特徵。
  • 從郎朗結婚到警校招生,田園女權是怎樣煉成的?
    女權主義,這個從西方引進的概念,正在經歷所有詞彙都經歷過的「高大上——逼格下滑——臭大街」的過程,過去哪個妹子說自己是女權主義者,還會有人挑大拇指贊她是獨立女性,現在再有人說這話,大家的第一反應大都是岔開話題,避免尷尬,想著下次聚會別叫她了。
  • ...名利場》寫真很美 女權「和我胸部什麼相干?!」–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訊 正在宣傳新片《美女與野獸》的艾瑪·沃森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女演員,更是好萊塢年輕一代中的女權主義先鋒。   現年26歲的艾瑪·沃森在2014年出任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並發起名為「HeForHer」的女權主義運動。
  • 李佳琦直播間最扎心一幕:偽女權,正在毀掉多少中國女人
    這樣的話語乍一聽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你細細思考,會發現這樣的女性根本不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是拿著自己的性別去交換物質,這樣的觀念是女權還是男權的延伸呢? 很多人打著女權的口號,要維護女性的權益,可是很多人往往是偽女權,這樣的觀念不知道正在毀掉多少中國女人。
  • 劉慈欣《三體》榮獲雨果獎,卻被女權主義攻擊?網友:人紅是非多
    那麼這麼偉大的作品,為什麼會受到女權主義鍵盤俠的攻擊?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文化之間的隔閡,比如劉慈欣在《三體》中假設出的很多像「黑暗森林法則」、「猜疑鏈」等宇宙中的定律,這些都非常不符合西方人所謂的「政治正確」。
  • 驚奇隊長的「女權」觀為何遭受抵制?
    可大部分女性的審美觀或許不同於男性,卻也不認同女權主義所營造出來的設計。如果說今天的審美觀是漫長的進化中自然選擇的產物,無論起因為何已經得到了主流的認同;那所謂「不迎合男權」的審美,僅僅是「不迎合」而已,並不能說得到了女性的認同。或許它能夠在小圈子裡得到認同,但因其激進的言論和舉措,將會使其獲得大部分人的反感,包括女性的反感。
  • 女性主義思考範式的困境
    很多人可能直覺上認為,第一種提供的代孕是可接受的,儘管可能帶有保留;然而對比起來,第二種情況下的代孕普遍更難讓人接受。事實上,在網絡上讓人爭吵不休的正是第二種情況的代孕,反對代孕便是反對這個意義上的商業代孕。直覺和意見上的分歧,或許正好是兩種代孕的差異所導致。可是,兩種情況,到底有什麼不同,以至於產生截然不同的規範判斷呢?
  • 童話故事的現實隱喻,《小豬佩奇》背後的女權尷尬
    對於兔小姐身兼多職,另外一種解讀認為,這是一種強烈的女權主義,主創刻意塑造一個「文能接待收銀、武能救援滅火」的女性角色,其用意可想而知。女權主義,也是政治正確。《小豬佩奇》原版即英文版就曾在英國本土引起過性別歧視爭議,在其中一集《消防車》中,提到「消防員」時使用的是fireman,而不是已經更加「準確」的firefighter,這一「紕漏」也因此被倫敦消防局和英國女權主義者公開批評和抗議。
  • 誕生於第二波女權運動的彈性工作制內含哪些悖論?
    女權主義運動對「靈活性」的倡導是重塑社區生態、為全人類的工人提供支持這一願景的一部分。女性的實際行動就是最好的一手證言:她們全情投入,重新設想帶薪工作的形態,儘管彼時朝九晚五、每周四十小時的工作幾乎是職場成功的金科玉律。女權主義者首次挑戰帶薪工作的結構時,該運動的核心已經走丟了。雖然員工的一些女權主義思想也在改革工作場域的運動中被採用,但這個問題最終被等同於誰來帶孩子。
  • 辛迪·舍曼:在理解女人的問題上,我一直在和心中的混沌做鬥爭
    然而舍曼本人卻一再表示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沒有刻意從這個角度思考,她聲稱:「作品就是作品,希望它會被當做女權主義作品或有女權意味的作品,但我不會到處宣揚女權理論的廢話。」因此關於「辛迪·舍曼是誰?」的問題或許可以進一步延伸為:辛迪·舍曼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