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宇宙尺度上來講,超新星爆炸是很平常的事情,不過對於仍無法走出太陽系的人類來說,能夠直接觀測到的超新星事件並不多。正因如此,史書會將這些並不多見的天體事件記錄在案。
中國古代的客星紀事由來已久,早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辭中就記載著大約公元前14世紀出現於天蠍座α星(我國稱做心宿二)附近的一顆新星:「七日已已夕……新大星並火。」
自商代至17世紀末,我國史書共記載了新星、超新星大約90顆左右,其中大約12顆屬於超新星。在我國史書中所記載的新星、超新星中,最精彩的要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現在金牛座天關星附近的超新星,這顆超新星爆發後達兩年之久才變暗。《宋會要》中記載道:「元年三月,司天監言客星沒,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而這顆超新星爆發後就在太空中留下了大家所熟悉的蟹狀星雲(見下圖)。
最有意思的是明朝時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即萬曆年間公元1572年發生的第谷超新星(SN 1572)事件,這顆超新星把當時的萬曆皇帝嚇得不輕,以至於不得不好好做人。
據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描述,當時的張居正張元輔認為這是上天發怒的大兇兆,「按照張先生的教導,萬曆趕緊檢討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動,加以改正,以消除天心的不快。」而且這場持續了兩年之久的超新星事件,萬曆也是誠惶誠恐的「修省」了兩年,「這次「星變」延續了兩年之久,皇帝的「修省」也就相應地歷時兩年,並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他不得不注意節儉,勤勉誠懇地處理政務和待人接物,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化兇為吉。」
在同一時期的歐洲,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也觀測到了這次超新星爆發,他在《論新星》一書中記錄了此次事件,後人為紀念其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將這顆超新星命名為第谷超新星。20世紀後,科學家通過觀測第谷超新星爆發留下的遺蹟推測,這可能是一顆Ia型超新星。
想看到更多這類內容?去APP商店搜 ,天天都有小歡喜。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