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我國曾求助外國衛星,如今高分衛星工程建成顯神威

2021-01-09 騰訊網

2020年12月6日11時5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高分系列衛星中的最後一顆衛星!至此,我國高分系列衛星工程至此完美收官!!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高分衛星工程,高分衛星工程是我國為建立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而建立的重大專項天基系統工程。2010年開始工程立項!目的是建成後能夠為我國農業部門、氣象部門、環境保護部門、國土資源部門提供高精度、大範圍的空間觀測服務!!目前我國的高解析度衛星的成像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然而高分工程勝利完美收官的背後,還有一段我國航天人在高解析度衛星領域奮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奮鬥史!12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發生後,由於整個震區所有通信網絡全面癱瘓,道路橋梁全部損毀,外界無法獲知災區情況!災區失去了與外界聯繫的途徑,千鈞一髮之際,我國動用了所有能調動的遙感衛星支援災區!然而由於技術原因,我國的衛星解析度水平不高!

沒有高解析度衛星,就難以獲取地震災區的一手高解析度衛星圖片,也就無法科學有序地展開救援,於是我國不得不向國際社會請求支援,據統計,地震期間先後有20多顆國內外衛星參與其中汶川地震的救援,為我國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地震災區的高解析度衛星照片,為後續展開救援提供了寶貴的技術支援!!

可惜的是,20多顆衛星中完全屬於我們國家的只有不到7顆,而且解析度都不高,無法第一時間準確獲取災區的受災情況!沒有高解析度衛星的事,牽動著國人的心!!我們也要有自己的高解析度衛星!

知道自己的短板後,知恥而後勇,國家在2010年把高分系列衛星工程立為重大項目,展開了艱苦公關,終於用10年時間,把14顆高分衛星完美發射升空!如今高分系列衛星工程完美收官,表明我國在高解析度衛星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近年來,已為我國在災害防護,救災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還多次為其他受災國家提供衛星幫助,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

相關焦點

  • 高分七號衛星首批影像產品發布!我國高分衛星應用三大看點
    我國高分衛星應用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胡喆、嶽冉冉、張丹如同一把遊標卡尺精確測量大地,使我國衛星遙感數據獲取不再依賴進口衛星……10日,隨著高分七號衛星首批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正式發布,標誌著我國低軌遙感衛星解析度由高分專項實施前最高2.1米提高到0.65米,靜止軌道遙感衛星解析度由千米級提高到50米,低軌遙感衛星設計壽命由3年大幅提高到8年,極大提高了我國天基對地觀測水平。
  • 中國為什麼要發這麼多衛星?
    請橫屏觀看▲ 2018年衛星發射次數截至同年底我國已成功發射500餘顆衛星進入太空如今依然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有289顆(不包括國際合作衛星)數量穩居世界第二此時不受地面狀況限制的通信衛星作用非凡請橫屏觀看▲通信衛星工作示意圖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災區通信中斷幾經周折救援隊才在震後31小時
  • 高分衛星能看見什麼?
    8月10日,中國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徵四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三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繼高分一號、高分二號以及高分四號等衛星之後,我國高分專項工程又添一員得力幹將。它的順利升空,使得高分系統在高空間解析度與高時間解析度上實現了更加有機的結合。什麼是高分專項工程?這些不同型號的高分衛星有啥區別,它們各自又有哪些看家本領?給我們生活都帶來了哪些改變?
  • 高分多模衛星,是我國目前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科研衛星
    這批影像可以說是我國民用科研衛星最高解析度影像,全面展示了高分多模衛星的高效智能敏捷成像模式。高分家族新成員,是我國目前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科研衛星作為高分家族的新成員,高分多模衛星於今年7月3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有「大美之星」的美譽,甫一亮相就得到廣泛關注。
  • 高分四號衛星特色應用詳解
    高分四號衛星為我國的防災減災、森林草原火災、洪澇災害、氣象預警、地震監測等領域提供了可靠、穩定、快捷的光學遙感數據,並且開闢了我國同步軌道高解析度衛星對地觀測的新領域,為突發性災害預警預報、大面積乾旱監測、流域性洪澇災害監測、颱風監測預警和地震區域構造信息提取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
  • 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原標題: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發布: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有潛在風險近日,中科院地球大數據專項發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情況。遙感監測顯示,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生態恢復、災區城鎮重建等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
  • 我國成功發射高光譜解析度衛星「高分五號」
    「高分五號」的成功發射是實現高分專項形成「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我國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高分五號」是世界上第一顆大氣和陸地綜合高光譜觀測衛星,也是我國光譜解析度最高、定量化性能最高、探測手段最多的衛星,搭載了我國自主研製的規模最大的紅外探測器、溫度最低及製冷量最大的機械制冷機。
  • 我國北鬥衛星全面建成,外國媒體及外國專家是這樣評價的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董英筆,鄧國慶中國自行構建,獨立運作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全面建成,將為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全球短消息通信,國際搜救等服務。這是中國第一個向世界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空間基礎設施,標誌著北鬥導航系統數十年研發過程的成果。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 探討我國高分衛星與遙感產業發展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師童旭東表示,高分專項數據如今已在越來越多行業和區域得到應用,保障了自然資源、災害應急、農林水土、環境監測、氣象預報等重要行業的主體業務應用,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比如數字地球也是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的一種。專家們普遍認為,航天技術要服務於應用。
  • 高分七號衛星已正式投入使用
    國家航天局消息,8月20日,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將進一步滿足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的數據需求。
  • 北鬥衛星+高分衛星,這家公司將探索「數字孿生地球」
    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王國平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仍在火熱進行,專家、學者以及業界圍繞「北鬥+」或者「+北鬥」探討北鬥導航系統更多的應用可能和場景。本屆年會的承辦單位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星圖」)在年會上報告了「北鬥+高分」的最新進展。
  • 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空間解析度世界最高
    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將國家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專項(高分專項)稱為創新工程、「天眼」工程和應用工程。通過系列高解析度衛星的發射,到2020年形成我國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能力。高分專項由國防科工局牽頭組織實施。高分四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
  • 高分多模衛星看得更清更準
    這批影像可以說是我國民用科研衛星最高解析度影像,全面展示了高分多模衛星的高效智能敏捷成像模式。高分家族新成員,是我國目前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科研衛星作為高分家族的新成員,高分多模衛星於今年7月3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有「大美之星
  • 「高分四號」成功發射:我國遙感衛星進入新時代
    作為我國以及世界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遙感衛星,高分四號的成功發射,將迎來高低軌遙感衛星協同工作的時代。  高分四號可見光空間解析度為50米,相比高分二號亞米級的解析度雖然略有遜色,但它最大的本領不在於看得有多清晰,而是在於對同一區域進行短時間內的多次快速成像。  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童旭東告訴記者,「它的時間解析度特別高,對同一地區重複觀測時間間隔可達到分鐘級。」
  • 北鬥航天人辛勞付出,終圓我國衛星導航夢,未來前景無可限量
    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於上世紀90年代初正式拉開序幕。這個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將耗時近三十年。許多科研人員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北鬥事業,年輕英俊的小夥如今已近天命之年。2000年,成功發射北鬥-1A、北鬥-1B兩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初步建成系統。三年後,北鬥-1C成功入軌,進一步增強了系統性能。北鬥一號系統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中,功勳卓著。不僅及時引導救援隊伍進入災區,而且其獨樹一幟的短報文功能把災區的一手信息傳遞了出來。
  • 中國為什麼要發這麼多衛星?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如今依然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有289顆(不包括國際合作衛星)數量穩居世界第二請橫屏觀看▲ 2018年各國在軌衛星數量根據國家和民營航天企業公開的星座計劃未來10年中國還將發射超過3600顆衛星放眼全球擁有這種發射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
  • 高分七號衛星上崗 高分專項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8月20日,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衛星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將進一步滿足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的數據需求。
  • 人民日報:汶川地震、極端惡劣天氣與三峽工程無關
    近年來,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質災害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等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在公眾中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事實是否真是如此?今天(18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詳解三峽工程四大效益》一文對以上說法進行澄清。不過,這些年來,對於三峽工程也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質災害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等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在公眾中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事實是否真是如此?怎樣科學評價三峽工程的偉大意義?對此,記者近日專訪了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
  • 我國高分五號衛星發射成功 可探測大氣汙染物
    李志勇 攝軍報記者太原5月9日電(邱學雷、李瀟帆、記者鄒維榮)2018年5月9日0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高分五號衛星是高分專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現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將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對掌握高光譜遙感信息資源自主權,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高分七號衛星成功發射!實現我國民用1:10000比例尺衛星立體測圖
    央視財經(記者 蘇童)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3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高分七號衛星,並搭載發射了精緻高分試驗衛星、蘇丹科學實驗衛星一號、天儀十五號衛星等3顆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