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猜想文集
(291) 二氧化碳與行星的天體位置
植物作為生命在食物鏈中屬生產者,何謂生產者,從無機物中分解、吸收所需物質,如水、氮、磷、鉀、二氧化碳等等,不直接從無機物質獲取能量者稱之為生產者。植物獲取能量是通過根與葉,根部吸收各種物質、水份與二氧化碳,葉片直接從空氣中獲取二氧化碳,通過光和作用分解二氧化碳,吸收碳原素,排出氧離子。將無機物直接轉換為有機物的生物又叫自養生物。
生命存在都要獲取資源,分解分子鍵獲取能量,釋放熱能、維持生命對溫度的最基本需求。許多細菌分解有機物殘餘,在風化物中分解巖石碎屑。生物的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與二氧化碳,太陽光輻射使物體發熱同樣產生二氧化碳,加上現代社會化石燃料的燃燒,地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構成地球二氧化碳 循環的總體。試設想,如果沒有植物與微生物分解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氣體將永遠呆滯在地球表面,最終像水星上的二氧化碳一樣佔主導。
水星是一顆擁有大量二氧化碳氣體的行星,水星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只有藉助於射電望遠鏡才能穿過這層大氣,看到水星表面的本來面目。水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最多,佔97%以上,距表層約50公裡,而地球大氣質量最大的圈層也只有8~18公裡。水星上的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那麼,水星上濃密的二氧化碳又是怎麼來的呢?(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行星大氣共有三個類型,氫氦氣體、氮氧氣體、二氧化碳氣體,而這三個大氣類型中,二氧化碳質量最大,所以,在行星大氣密度較小的狀態下,行星磁場只能吸引質量最大的氣體類型,而質量較小的大氣類型只能散逸。當行星質量較大時就可以完成三個大氣類型的蛻變。以地球的天體運動為例:當地球遠離太陽時,地球無法產生氮氧氣體,只能靠地心產生氫氦氣體,並在低溫保持下形成原始氣體。當地球行駛至低溫環境與常溫環境的過度天體位置時,氫氦大氣散逸,而氮氧大氣還無法產生時,地球表層的大氣只能由二氧化碳暫時代理,這個過程地史上已有記載。當地球進入常溫狀態時,地球表層產生大量的氮氧大氣,形成第二代大氣圈層。水星在高溫烘烤下產生第三代大氣---二氧化碳大氣。
從行星質量與大氣密度上看,水星大氣密度第一,地球大氣密度第二,金星大氣密度第三,火星大氣密度最低,同樣,水星質量第一,地球質量第二,金星質量第三,火星質量最低、數據說明:行星質量決定了行星大氣的基本密度,而不是決對密度。當行星繞太陽作向心運動而改變了太陽與行星距離時,行星的質量隨之增長,大氣圈層的空氣密度也隨之增長,這就構成了金星的空氣密度大於火星的天體現象、依此推導,未來地球的空氣密度逐漸靠近水星。
在太陽系近日的天體區域內有四顆類地行星,四顆類地行星大氣圈層各有不同,金星與火星大氣圈層的空氣密度小,可以歸一類;地球與水星大氣圈層空氣密度較大,也可以歸一類。兩類不同大氣圈空氣密度又有所不同,金星大氣密度要大於火星,同樣,水星大氣質量要大於地球,金星與水星的大氣密度還有一個共同特點,距離太陽最近,也就是說:行星大氣質量與大氣密度與天體位置有直接關係。正是這個因素使我們意識到:所有的行星都在繞太陽作向心運動,正是行星的向心運動才使行星的大氣質量處在可變狀態,大氣密度處在相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