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與行星的天體位置

2020-11-22 地球思考者

科學猜想文集

(291) 二氧化碳與行星的天體位置

植物作為生命在食物鏈中屬生產者,何謂生產者,從無機物中分解、吸收所需物質,如水、氮、磷、鉀、二氧化碳等等,不直接從無機物質獲取能量者稱之為生產者。植物獲取能量是通過根與葉,根部吸收各種物質、水份與二氧化碳,葉片直接從空氣中獲取二氧化碳,通過光和作用分解二氧化碳,吸收碳原素,排出氧離子。將無機物直接轉換為有機物的生物又叫自養生物。

生命存在都要獲取資源,分解分子鍵獲取能量,釋放熱能、維持生命對溫度的最基本需求。許多細菌分解有機物殘餘,在風化物中分解巖石碎屑。生物的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與二氧化碳,太陽光輻射使物體發熱同樣產生二氧化碳,加上現代社會化石燃料的燃燒,地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構成地球二氧化碳 循環的總體。試設想,如果沒有植物與微生物分解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氣體將永遠呆滯在地球表面,最終像水星上的二氧化碳一樣佔主導。

水星是一顆擁有大量二氧化碳氣體的行星,水星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只有藉助於射電望遠鏡才能穿過這層大氣,看到水星表面的本來面目。水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最多,佔97%以上,距表層約50公裡,而地球大氣質量最大的圈層也只有8~18公裡。水星上的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那麼,水星上濃密的二氧化碳又是怎麼來的呢?(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行星大氣共有三個類型,氫氦氣體、氮氧氣體、二氧化碳氣體,而這三個大氣類型中,二氧化碳質量最大,所以,在行星大氣密度較小的狀態下,行星磁場只能吸引質量最大的氣體類型,而質量較小的大氣類型只能散逸。當行星質量較大時就可以完成三個大氣類型的蛻變。以地球的天體運動為例:當地球遠離太陽時,地球無法產生氮氧氣體,只能靠地心產生氫氦氣體,並在低溫保持下形成原始氣體。當地球行駛至低溫環境與常溫環境的過度天體位置時,氫氦大氣散逸,而氮氧大氣還無法產生時,地球表層的大氣只能由二氧化碳暫時代理,這個過程地史上已有記載。當地球進入常溫狀態時,地球表層產生大量的氮氧大氣,形成第二代大氣圈層。水星在高溫烘烤下產生第三代大氣---二氧化碳大氣。

從行星質量與大氣密度上看,水星大氣密度第一,地球大氣密度第二,金星大氣密度第三,火星大氣密度最低,同樣,水星質量第一,地球質量第二,金星質量第三,火星質量最低、數據說明:行星質量決定了行星大氣的基本密度,而不是決對密度。當行星繞太陽作向心運動而改變了太陽與行星距離時,行星的質量隨之增長,大氣圈層的空氣密度也隨之增長,這就構成了金星的空氣密度大於火星的天體現象、依此推導,未來地球的空氣密度逐漸靠近水星。

在太陽系近日的天體區域內有四顆類地行星,四顆類地行星大氣圈層各有不同,金星與火星大氣圈層的空氣密度小,可以歸一類;地球與水星大氣圈層空氣密度較大,也可以歸一類。兩類不同大氣圈空氣密度又有所不同,金星大氣密度要大於火星,同樣,水星大氣質量要大於地球,金星與水星的大氣密度還有一個共同特點,距離太陽最近,也就是說:行星大氣質量與大氣密度與天體位置有直接關係。正是這個因素使我們意識到:所有的行星都在繞太陽作向心運動,正是行星的向心運動才使行星的大氣質量處在可變狀態,大氣密度處在相對狀態。

相關焦點

  • 極端外海王星天體「X行星」
    冥王星的發現1930年,「克萊德· 湯博」發現了冥王星,人們一度認為找到了「羅威爾所預言的x行星」,但冥王星並不是巨行星,實際上批它現在連行星都不是了,它只是眾多的柯伊伯帶天體的一員。,稱它為極「極端外海王星天體」。
  • 行星帶中最大天體!曾被認為是第5大行星,上面的白點令人費解
    並仔細測量它們的相對位置,令他驚訝的是有顆星移動了。也就是說那不是一顆恆星,隨後他便病倒了。等他再次準備觀察這顆小行星時,它卻早已消失。其實他發現的就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穀神星。2006年,關於冥王星是不是「行星」的辯論,引發了穀神星是否也應被重新歸類為行星的問題。在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定義行星之前,行星曾被定義為「一個天體符合:1.
  • 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我們叫衛星,那圍繞衛星運行的天體叫什麼?
    廣袤的宇宙中遍布著各式各樣的天體,而所有這些天體並不是雜亂無章地撒在宇宙之中,它們組成了一個個有序運行的系統,或大或小。這些由天體所組成的系統,其運動方式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兩個字「繞行」。而在恆星的周圍又有或多或少的星體圍繞其穩定運行,我們稱這些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為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行星。而在行星的周圍又會有一些更小的天體受行星的引力影響,從而圍繞行星運行,這些繞行行星的天體,我們稱其為衛星。月球是圍繞地球運行的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 小行星帶中最大天體!曾被認為是第5大行星,上面白點令人費解!
    於是,許多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也踏上了尋找行星的徵程。希望可以取得像赫歇爾一樣的成就。在1801年新年夜晚義大利天文學家朱塞佩皮亞琪,他連續三個夜晚記錄天空中的繁星,把觀測到的同一個星群畫在紙上。並仔細測量它們的相對位置,令他驚訝的是有顆星移動了。也就是說那不是一顆恆星,隨後他便病倒了。等他再次準備觀察這顆小行星時,它卻早已消失。
  • 第九行星或存在!改變海王星外側天體運行軌道
    一項最新研究認為,太陽系潛在著第九行星。使用一項最新技術可以降低觀測偏差,西班牙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神秘天體與太陽的距離是300多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是指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事實上,這顆行星能夠改變海王星之外天體的運行軌跡。
  • 了解太空中目標天體的精確位置有多難?
    儘管它可能確實經過了金星附近的某個位置,但我們永遠也無法確切知道它與該標記位置的距離,因為在那一點上,地球與探測器的所有通訊都停止了。錯誤認定金星的位置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金星1號探測器可能因為偏離太多而無法獲得任何有用的數據,它也可能直接撞向行星,造成不光彩的墜毀。
  • 古人對天體運動的看法和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人類自古就常常仰望星空,思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與我們的關係,歷代先哲對天體現象提出了很多看法。眾說紛紜,我們今天主要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的看法。一、古代人們對天體運動的認識:1.「地心說」:古代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等各星體都圍繞地球做簡單而完美的圓周運動。代表人物:希臘人亞里斯多德(提出)、託勒密。2.
  • 冥王星曾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現在有天體將取代它曾經的位置
    在2006年之前,我們的太陽系擁有九大行星,最後一個被列入名列的冥王星不久之後又被提出行列,回到原本的八大行星。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級,是因為它的體積和質量都比較小。冥王星的直徑只有兩千三百公裡,就連地球隔壁的月球都要大過冥王星,有三千多公裡的直徑。
  •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對比太陽系行星天體表面的旋(漩)渦體狀態,不難發現,天體的自轉速度(或自轉周期)對其產生很大影響。水星是一顆老態龍鐘的行星,其表面氣態物質已逃逸殆盡,幾乎處在少衣果奔的狀態。木星大紅斑就是一個逆時針旋轉的旋渦體,據報導已存在數百年,位置相當穩定。
  • 是「行星九」,還是一群月球大小的天體?
    但美國科學家提出的最新結論稱,「行星九」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證明其存在的引力拉動作用,其實是一群月球大小天體的聯合引力。       「行星九」出場       隨著觀測技術和觀測手段不斷升級,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距離太陽非常遙遠的極端太陽系天體,其中包括被稱為「塞德娜」(Sedna)的矮行星。
  • 神秘的天體原來是兩顆流亡的行星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屬於長蛇座TW星群(TW Hydrae group of stars)一部分的流浪行星(rogue planet),實際上是兩顆相互環繞的行星。畫家印象中的兩個雙星系統。這些被稱為2MASS J11193254-1137466AB的天體,每顆大約是木星質量的3.7倍,所以很難忽略它們。它們因為太小,以至於無法成為傳統的棕矮星。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現時人們傾向細分天體以避免混淆,如使用「主帶小行星」、「近地小行星」、「長周期彗星」等名詞,而不是「小行星」或者「彗星」。 對於比冥王星大的柯伊伯帶天體是否該被稱為行星一事,你有何看法?唔,這個我也不是很確定。
  • 為什麼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而同為小質量天體的水星卻不會?
    眾所周知,太陽系原本是擁有九大行星的,而在2006年的時候,本作為銀河系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卻被IAU(國際天文聯合會)請出了行星行列。為什麼冥王星會被請出行星行列呢?為什麼與冥王星同為小質量天體的水星卻不會被IAU請出行星行列呢?
  • 什麼因素決定了天體是行星還是恆星?
    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小行星、彗星、衛星、矮行星、行星、恆星。那麼,為什麼有些天體是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有些則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呢?是什麼決定了天體的性質呢?138億年前,最初的宇宙並沒有天體,也沒有物質,而是只有純能量。
  • 太陽系邊緣發現新天體:真有「第九大行星」嗎
    (原標題:太陽系邊緣發現新天體:真有「第九大行星」)
  • 聽說這顆神秘的天體—「第九行星」比冥王星還要大呢!
    圖解:對六顆海王星外天體的軌道統計導致了這個假說。以太陽為中心向外移動,你會遇到那些以太陽係為家的行星。首先,你會發現水星。下一個是金星,再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地球。離開地球,你會遇到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最後是海王星。就是這樣啦!
  • 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很多人對於太陽系的結構很模糊,太陽系可以分為三層,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有些天體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繞太陽公園,它們構成了柯伊伯帶,其他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而在離散盤以外,還存在一大群小天體,構成了奧爾特雲,最遠可以延伸到大約10萬億公裡以外,有將近1光年之遙!
  • 天體種類之二行星衛星彗星
    行星是指之身不發光,環繞恆星運轉,做著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天體,包括類地行星(固態行星)和類木行星(氣體行星)。在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 「矮行星」是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天體,太陽系已知七顆矮行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分布著許多不同類型的天體,主要的天體類型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衛星。太陽系唯一的恆星就是太陽,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可以說就是太陽系的老大,而其他天體就可以看成是太陽的跟班。
  • 在天體系統中,兩顆行星有可能共用一條公轉軌道嗎?
    如果兩顆行星在動力學上存在相互影響,那麼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是有可能的;如果兩顆行星在動力學上沒有影響,那他它們不可能完全處於同一條公轉軌道上,因為輕微的外界影響都會導致後續軌道發生巨大變化。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每顆行星都有各自的軌道,並且在同一軌道上不存在其他行星(小行星除外),那麼理論上同一軌道會存在兩顆行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