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因素決定了天體是行星還是恆星?

2020-12-06 火星科普

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小行星、彗星、衛星、矮行星、行星、恆星。那麼,為什麼有些天體是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有些則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呢?是什麼決定了天體的性質呢?

138億年前,最初的宇宙並沒有天體,也沒有物質,而是只有純能量。在宇宙誕生之後的極短時間內,能量逐漸轉變為各種基本粒子。幾分鐘之後,氫和氦元素被合成出來,它們的質量比例為3:1。由於宇宙迅速膨脹冷卻,宇宙來不及產生其他元素,導致宇宙中的普通物質幾乎是由氫和氦組成。

氫和氦氣體雲瀰漫在宇宙中,它們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天體。至於會形成怎樣的天體,一切都由質量所決定。

一團星雲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質量非常大的天體,它們自身強大的重力不斷擠壓核心,使得那裡的溫度和壓力升高到足以點燃氫核聚變。一旦開始這個過程,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不斷向外輻射出光和熱,這樣的天體就是恆星。

恆星釋放出的恆星風吹散了周圍的物質,所以恆星不會無止境的吸收星雲中的物質。殘餘的星雲經過引力作用,最終形成了小行星、彗星、衛星、矮行星、行星。

小行星的質量和尺寸較小,它們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因為自身的引力較弱,不足以把自身塑造成球體。彗星則是由小塊的巖石、塵埃以及冰組成,它們靠近恆星時,吸收熱量,大量蒸發,所以就會變得非常明亮。

大量的太空巖石和塵埃聚集在一起,如果質量足夠大,引力足夠強,就能形成球形天體。質量較大的會成為行星,它們繞著恆星旋轉。質量較小的會成為衛星或者矮行星,前者繞著行星旋轉,後者繞著恆星旋轉。

行星的質量不同,也會產生不同類型的行星。質量較小的行星是巖質行星,它們的表面是固態的,主要由矽酸鹽以及金屬構成,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行星的質量足夠大,它們的引力能夠束縛住大量的氫氣和氦氣,這樣就會形成氣態巨行星,太陽系中的木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氣態巨行星非常靠近恆星,表面溫度很高,它們會被歸類為熱木星,太陽系中並沒有這樣的行星。而在太陽系外,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不少的熱木星,例如,位於2.2萬光年外的SWEEPS-10是一顆熱木星,它的表面溫度高達1650攝氏度,繞其主恆星公轉一周僅需10小時。

另外還有一種行星主要由碳、氧、氮等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構成,它們組成的物質呈現為固態,所以被稱為冰巨行星,其質量介於巖質行星和氣態巨行星之間,太陽系中的海王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對於恆星而言,質量不同,最終的演化結果也會不一樣。像太陽這樣的中低質量恆星,最終的死亡過程較為溫和,核心會演變成白矮星。而對於超過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它們最終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要麼劇烈坍縮成中子星,要麼坍縮成黑洞。

相關焦點

  • 什麼因素決定天體性質?太陽、木星地球壓到3CM,固態還是氣態?
    如果把太陽、木星和地球縮小為直徑3釐米的球體,那摸起來是固態還是氣態?太陽是一顆G型光譜的黃矮星,木星是一顆巨型氣態行星,而地球則是迄今為止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星球,假如將它們都壓縮成3釐米直徑的球體,會變成什麼樣呢?一、什麼特性決定了天體的性質?
  • 新研究揭示了恆星群是決定行星繫結構的關鍵因素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量化行星系統的結構是如何受到環境影響的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恆星群在空間上分散的時間不到10億年,遠低於大多數已知的研究人員在蓋亞衛星收集的觀測數據中,識別出了圍繞系外主恆星的舊的、共動的恆星群,並證明了行星系的結構在位置—速度相空間中,對局部恆星群有很強的依賴性。在控制了主恆星的年齡、質量、金屬豐度和與恆星的距離後,我們得到相空間密度過高(共動恆星數量多於非結構空間)與場在行星系性質上的顯著差異。
  • 繞行恆星的天體叫行星?很多行星並不繞恆星運行,它們是流浪行星
    在太陽系之中,包括我們所在的地球,八大行星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太陽穩定運行。所以我們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就是行星,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太陽系中的行星確實全都圍繞太陽運行,受到太陽這顆恆星的引力制約,而在太陽系之外,存在著很多並不受恆星制約的行星,它們就像流浪者一樣,游離在宇宙空間之中,我們給這樣的行星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流浪行星。這些流浪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多數的行星都是恆星的附屬品,它們通常誕生於恆星誕生之後,一出生便圍繞恆星運行,永不離去。
  • 恆星和行星的區別 恆星和行星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其他七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天體是恆星,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那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在哪裡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衛星繞行星運行,行星繞恆星運行,整個銀河系都圍繞這個天體運行
    宇宙天體都是以質量為王,當小質量天體遇到大質量天體的時候,那就只能處於從屬地位。比如衛星的質量通常不如行星,所以衛星都圍繞行星運行,如月亮圍繞地球轉;而行星的質量不如恆星,因此行星都圍繞恆星運行,地球圍著太陽轉。
  • 宇宙中恆星多還是行星多,已知恆星比行星多萬倍,但事實並非如此
    宇宙中的星體是行星多還是恆星多?思考一下,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行星多,然而根據已有的天文觀測數據來看,恆星的數量要比行星多多了,2018年時天文學家們已經觀測到數千萬顆恆星,然而系外行星的數量卻只有4100顆,很顯然已有的數據顯示恆星是比行星數量多的,而且差別達上萬倍。
  • 直觀的解釋一下什麼是恆星、什麼是行星
    便有了如下的對話:媳婦問:月亮旁邊的那顆星星是什麼?我說:火星媳婦問:那東南角那顆呢?我說:天狼星媳婦問:兩者什麼差別?我說:前者是行星、後者是恆星。媳婦問:恆星和行星什麼差別。我說:恆星是一種由發光球體的等離子體,通過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的天體。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
  • 褐矮星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褐矮星填補了恆星和小得多的行星之間的「空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天體他們發現恆星ν蛇夫座在銀河系中被兩個棕矮星,環繞在所有概率隨著恆星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磁碟,就像行星一樣。   褐矮星要麼圍繞一顆恆星運行,要麼在浩瀚的銀河系中獨自運行。它們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足以通過核聚變在其核心產生能量,至少暫時如此。然而,它們的質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點燃內核中的氫,從而產生它們自己的光。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宇宙中充滿了無數個巨大的天體,從恆星到行星,從彗星到小行星。但是,當有一些天體處在這些天體分類之間的模糊條件時,我們就不能對這些天體進行明確詳細的歸類,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沒有家族的野孩子。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是什麼決定了恆星的命運?不同階段的恆星消耗燃料的速度是多少?
    ——-Georg C.Lichtenberg 恆星是宇宙演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它創造了光明,溫暖,是它豐富了宇宙的成分,也是它帶來眾多的巖石行星,甚至是生活在這些行星上的生命。 今天我們要說的問題是,恆星的燃燒速率是由什麼決定的?以及不同的元素在恆星核心的不同層中是如何一步步發生聚變,直到恆星的死亡。
  • 天上的星星代表的是一顆恆星還是一個星系?還是有恆星,有星系?
    實際上,恆星或者星系發出的光,很有可能不在可見光波段。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射電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就可以接受不在可見光波段的電磁波。如果,我們僅僅說,人類肉眼可見的,也就是在可見光波段的。那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如果你在一個很晴朗的黑夜,而且沒有什麼光汙染,大氣汙染。
  • 究竟是什麼決定著行星的命運?
    行星,顧名思義,就是「不斷走動運動的星球。」因為其位置不停地發生著變化,真的好像在遊走一樣,所以人們稱這類天體為行星。行星環繞自己的母恆星運轉、而且是直徑大於800公裡以上、達到流體靜力平衡把自己壓成球形,還要能利用自己的引力清除自己軌道附近的小天體。否則,就不能算是行星,只能說是矮行星或者小行星。
  • 沒有恆星,行星還能獨立存在嗎
    人類總算是逐漸了解了行星和恆星的運行。行星好像總是圍繞著恆星旋轉,比如咱的地球。而行星的形成過程,也決定了行星基本都是伴隨著恆星而出現。那麼問題來了,挖……不是。行星脫離了恆星老大哥能夠生存嗎?存不存在一些漫無目的、無所事事的行星一天到晚的亂跑,不圍繞別人轉呢?答案是,肯定有啊!而這些行星存在於其他迭代的期間。
  • 天體的旋轉依靠慣性,那麼最初是什麼推動天體旋轉的?
    在茫茫宇宙中,一個天體不可能不受到引力的作用,因此維持它運動的原因就要歸功於所受到的外力合力為零。那麼,天體旋轉最初的能量來源是什麼呢?要分析宇宙中的天體-無論是公轉還是自轉-它最初的能量來源問題,我們按照能量守恆定律來看,勢必要有相應的能量輸入,而這個輸入的能量,則來源於天體形成過程中其組成物質本身所具有的角動量。
  • 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我們叫衛星,那圍繞衛星運行的天體叫什麼?
    廣袤的宇宙中遍布著各式各樣的天體,而所有這些天體並不是雜亂無章地撒在宇宙之中,它們組成了一個個有序運行的系統,或大或小。這些由天體所組成的系統,其運動方式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兩個字「繞行」。恆星圍繞著星系的核心運行,比如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是圍繞銀河系的銀心運行的。而在恆星的周圍又有或多或少的星體圍繞其穩定運行,我們稱這些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為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行星。而在行星的周圍又會有一些更小的天體受行星的引力影響,從而圍繞行星運行,這些繞行行星的天體,我們稱其為衛星。月球是圍繞地球運行的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行星軸傾斜度是衡量行星氣候和存在生命因素
    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極端的季節氣候將調節溫度,從而決定是否生命大量出現、勉強維持或者消亡。目前,科學家表示,外星生命不可能存活於類似天王星高傾斜軸的星球上。德國波茨坦市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會博士後助理研究員雷內-赫勒(Rene Heller)說:「行星軸傾斜角度是衡量一顆行星氣候和可能存在生命的至關重要因素。」據悉,赫德是該項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他和研究同事分析發現由於紅矮星周圍宜居行星的潮汐引力交互作用可導致行星傾斜度減少。
  • 超大磁場天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超大磁場天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這個行星大小的天體SIMP J01365663+0933473的質量是木星的12.7倍,但磁場的強度是木星的200倍。查克·卡特/ NRAO / AUI / NSF地球20光年外一顆行星大小的天體,以其難以置信的強大磁場震驚了天文學家。科學家們發現,該天體的磁場強度是木星的200多倍,而木星的磁場強度則是地球的16到54倍。科學家們稱之為SIMP J01365663+0933473的這一天體,究竟是如何能保持如此強大的磁場,並產生壯觀的極光,目前仍不清楚。
  • 在柯伊伯帶中運行的天體算什麼?彗星還是行星?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隨著我們對柯伊伯帶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可能會想出一個更好的分類方法,但目前的趨勢則只是傾向於引用更小的天體分類,以避免混淆。例如:主帶小行星、柯伊伯帶天體、近地小行星、長周期彗星等,而不僅僅是稱作「小行星」或「彗星」。如果柯伊伯帶中的一個天體比冥王星大,它是否應該被稱為行星,你對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