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顧名思義,就是「不斷走動運動的星球。」因為其位置不停地發生著變化,真的好像在遊走一樣,所以人們稱這類天體為行星。行星環繞自己的母恆星運轉、而且是直徑大於800公裡以上、達到流體靜力平衡把自己壓成球形,還要能利用自己的引力清除自己軌道附近的小天體。否則,就不能算是行星,只能說是矮行星或者小行星。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恆存在,行星也不例外。行星們的一生,都會經歷些什麼,有些情況下,也由不得它們自己。比如,行星最初從恆星形成的剩餘塵埃星雲中誕生時,受塵埃物質分布、距離母橫向的遠近、引力大小等,行星們形成的大小也都各不相同。知道行星的體積大小不同意味著什麼嗎?意味著它們的命運也都不相同。有些體積與質量較小的行星,受到體積很大的行星的引力影響時,大行星的引力就會把這顆小行星吸引過去,讓它繞自己運轉。此時,這顆小行星就成了這顆大行星的衛星了。有的更「殘酷」的是,當這兩顆行星的質量差距實在太大時,小行星一旦和大行星的距離近到一定程度,它就會受到大行星潮汐力的影響,達到洛希極限,小的行星就被大行星撕成碎片了。這些小行星的碎片毫無疑問會使大行星壯大自己。這就是行星的體積造成的行星命運不同。
如果多顆行星在宇宙空間內運行軌道毫無規律,橫衝直撞,那麼發生碰撞的機率是非常大的。在我們的太陽系形成之初,那時候太陽系內的行星遠不止八顆行星,太陽形成時,它身邊留下了一些剩餘的氣體和塵埃。這些塵埃微粒漸漸聚集融合,形成小石塊、小石塊再互相碰撞融合,形成更大的巖石。這時,它們自身就已經產生了引力,不需要再靠機緣巧合地碰撞來增大自己質量和體積了,而是利用自己的引力吸引附近的小石塊。這樣下來,就形成了許多原始的行星。但是現在只有八顆行星了。因為,在太陽系剛剛形成時,各個天體的運行軌道還不是很穩定,而是雜亂無序的。這種情況下,碰撞不可避免。那些體積小的行星在碰撞過程中消亡,體積與質量大的行星就生存了下來。地球就是其中一個「倖存者」。
太陽已經核聚變發光發熱了50億年,現在的太陽正處於穩定的主序星階段。八顆大行星也在穩定地繞太陽運行。太陽每秒鐘消耗6億多噸氫燃料,造這個速度下去,50億年後,太陽的氫燃料就會耗盡,也就是無法再繼續進行核聚變。到時候,它的體積就會漸漸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那時的太陽比現在看到的更大更亮。隨著它的體積膨脹,它會先後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是地球,最外層的日冕還有可能會達到火星的公轉軌道。這幾顆行星,它們本來還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啊,但是,它們無法對抗紅巨星太陽向自己的吞噬。
100億年前,這些行星因太陽的形成而誕生;100億年以後,太陽的壽命結束,行星也因為太陽的終結而被吞噬。所以,大多數時候,行星的壽命取決於自己母恆星的壽命。
由於部分人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很低,所以出現了各個工廠肆意排放汙水廢氣,導致了河流大氣汙染、亂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現象。那麼有人問:「那我們的地球是不是要被毀滅了?」其實,地球在宇宙中的生存,並不會因人類破壞而受影響。相反,地球想要警告人類倒是件很輕鬆的事。地球的命運不會被人類改變,因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地球;而地球的生存卻完全可以沒有人類。所以,與其說保護地球,不如說愛護地球就是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