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的恆星演化是否能決定宇宙的命運,絕對能,但只能決定一半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從恆星演化的核聚變聯想到宇宙終結,是不是說得有點誇張了?不過這誇張與否不是種花家說了算,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過程,然後再來下定義看看宇宙的命運跟這個過程是否有關係?

什麼是恆星的核聚變?

1920年亞瑟·愛丁頓和讓·巴蒂斯特·佩蘭提出了恆星是從氫核聚變成氦的過程中獲得能量,並且提出了這個過程可能形成更重的元素。但當時科學家經過計算,認為太陽內部條件無法讓氫的同位素氕的原子核克服庫倫障壁達到聚變條件,一度讓科學界對這發光的太陽很是苦惱,不過喬治·伽莫夫在1928年發現了量子隧穿效應,讓太陽內部發生巨變的條件有了理論基礎!

1932年澳洲科學家馬克·歐力峰發現了核聚變反應鏈,揭示了元素生成機制,1939年漢斯·貝特在《恆星的能量生產》論文中分析了氫聚變成氦可能的不同反應(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至此恆星發光的理論大致成型!

質子鏈反應,氕聚變成氘,氘再和氕聚變成氦三,氦三和氦三再聚變成氦四,這就是核聚變的過程,當然我們人類能正在努力實現的也就是氚氘核聚變,因為相對於氕氕核聚變或者氕氘核聚變,氘氚核聚變的條件就低多了!

氚氘核聚變生成氦四和一個多餘的種子,不過這個中子帶走了大部分能量,還很難處理!

核聚變的終點是什麼?

一般我們核聚變中誕生氦四就不用考慮,因為往後的條件不是我們人類能達到的,也許未來可以,但我們能預期的數十年內只要實現氦三聚變,那就是超級大突破了!但恆星不是,只要恆星質量足夠大,那麼它就能繼續生成如下元素:

氦4 → 鈹8 → 碳12 → 氧16 → 氖20 → 鎂24 → 矽28 → 硫32 → 氬36 → 鈣40 → 鈦44 → 鉻48 → 鐵52 → 鎳56

但很多資料中介紹恆星聚變只會生成鐵,其實也沒錯,因為鎳-56會衰變,經電子捕獲而衰變成鈷-56,並最終衰變成鐵-56,所以說恆星聚變的最終元素是鐵並沒錯,但各位只要知道,其實是能生成鎳的。

當然在恆星超新星爆發前,還有一個重元素誕生的過程,即慢中子捕獲,這個過程是原子核捕獲一個中子產生β衰變成為質子,原子序數+1,這個過程可以一直進行,通過慢中子捕獲可以生成一半重元素!

另外的重元素將在鐵核崩潰的超新星爆發中通過快中子捕獲誕生,這個過程和慢中子捕獲差不多,但快中子捕獲的原子核需為鐵,快中子捕獲提供另一半重元素的誕生。

這個過程可逆嗎?

不是有裂變嗎?聚變是輕核聚變成重核,而裂變是重核裂變成輕核,兩者都通過損失的質量產生巨大的能量,但兩者相遇位置就在恆星聚變的最終產物鐵,也就是說只要條件足夠,重核的裂變也就到鐵為止,不可能重回氫元素時代了!

元素的比結合能表

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夢回唐朝?達到讓所有元素稱為氫元素時代?其實也很簡單,讓宇宙重新來一次大坍縮,物質都被壓縮成熾熱的能量時代,然後再來一次大爆炸,從大爆炸過程中重新產生夸克膠子,結合成中子質子,再原初聚變成氫氦鋰等原子核,然後冷卻後再誕生氫原子氦原子與微量鋰原子等......

關乎宇宙的命運,那麼這個結果隨我們定的嗎?當然不是,不過我們可以來圍觀下這個結果,看看是否合乎你的意願!

核聚變和宇宙的未來有關係嗎?

核聚變和宇宙的未來其實關係並不大,它只能決定宇宙一半的未來,當然我們很有興趣圍觀一下這一半的未來到底是什麼狀況?

上圖是一顆恆星在超新星爆發前夕的分層結構,各位可以發現外部的氫殼佔了很大一部分,其實在真實的恆星結構中,氫的比例還要增加,比如太陽的白矮星時代將保留50-60%的質量,外殼有將近一半的氫、氦元素被拋棄,而更高質量的恆星這個比例會更高,也就是說當超新星爆炸時,大部分氫元素都沒有利用。

  • 太陽的命運

太陽就是一顆三代恆星,因為從太陽的重元素比例上分析得出的結論!而太陽系的誕生還有眾多的行星,所有的行星物質都來自於超新星爆發的塵埃帶,簡單一點形容,連生命都來自於超新星爆發!但有一個不幸的消息要告訴大家,太陽未來將不會再超新星爆發,也就是說恆星-超新星爆發-恆星這個循環過程將會中斷!太陽熄滅後,太陽系將一片黑暗!

對於太陽系這是好事,畢竟超新星爆發沒有一顆行星能擋得住,不過紅巨星時代的氦閃也擋不住,但對於宇宙來說,像太陽這種不會爆發超新星的恆星,宇宙也許是不喜歡的,因為它的未來就是自身燒完就算數了!

  • 宇宙的半個命運

不過要提醒一下的是太陽是一顆黃矮星,而有些超新星爆發後星雲中誕生的紅矮星,或者宇宙最初期就誕生了紅矮星,而這些紅矮星的壽命超長的,甚至遠遠超過各位的想像,高達數千億甚至上萬億年,所以即使現在處處遍布紅矮星,那麼它們的光還可以照亮宇宙上萬億年!

但紅矮星也有熄滅的時刻,等到那一天來臨,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角動量和重力勢能早已耗盡,紅矮星也逐漸熄滅,那麼宇宙的未來將陷入一片黑暗!

宇宙的命運就這麼簡單?

宇宙的死亡就是熄燈那麼簡單?其實遠不是,因為早在哈勃發現宇宙膨脹以前,弗裡德曼就根據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計算過宇宙的形狀,當時條件很差,特別是宇宙物質分布不清楚,而弗裡德曼假設了一個宇宙各向同性的條件,結果計算出宇宙可能有三個形狀,

當然並不是到弗裡德曼就終止了,因為這三個都有可能,未來會符合發展呢?

1929年哈勃發現宇宙膨脹,膨脹+1

1933年弗裡茲·扎維奇通過維裡定理推斷出暗物質存在,收縮+1

1964年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89年COBE衛星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差異極小,表示弗裡德曼的假設是正確的 +1

1998年通過觀測Ia型超新星發現宇宙膨脹超過預期而提出暗能量的概念,宇宙膨脹+10

2013年普朗克衛星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萬分之六的精度上各向同性。

此前天文學家已經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量宇宙的形狀,發現結果就是弗裡德曼度規中K=0時描述的宇宙是平坦的,趨向於無窮大,而且膨脹曾在加速!

如果按這個命運發展下去,夢回唐朝的奢望是破裂了,而且不斷膨脹的宇宙終有一天會將星系撕裂,將物質撕裂成基本粒子,所以準確的說聚變只能決定宇宙一半的命運,另一半命運由宇宙自身所決定!

相關焦點

  • 是什麼決定了恆星的命運?不同階段的恆星消耗燃料的速度是多少?
    ——-Georg C.Lichtenberg 恆星是宇宙演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它創造了光明,溫暖,是它豐富了宇宙的成分,也是它帶來眾多的巖石行星,甚至是生活在這些行星上的生命。 今天我們要說的問題是,恆星的燃燒速率是由什麼決定的?以及不同的元素在恆星核心的不同層中是如何一步步發生聚變,直到恆星的死亡。
  • 宇宙中的元素都是從哪兒來的?星星決定我們的命運?
    1957年弗雷德·霍伊爾和伯比奇夫婦(傑佛瑞·伯比奇和瑪格麗特·伯比奇)、威廉·福勒四人提出關於恆星核合成的一篇著名論文。該篇論文發表於期刊《現代物理評論》,是恆星物理學演化的指標性論文。這個理論的大意是:告訴我們元素都是在恆星內部合成出來的。
  • 霍金認為就算真的有神,也只能決定宇宙的初始狀態
    宗教是人類早期的嘗試,希望能回答我們共有的疑問:我們為何會在這裡?我們從何而來?根據「科學決定論」,上帝只能決定宇宙的初始狀態從很久以前開始,答案便幾乎只有一個:神造萬物。這個世界其實是一個相當恐怖的地方,因此即使強悍如維京人,也相信有超自然的神存在,從而去理解一些諸如閃電、暴風雨與月食等自然現象。
  • 《千鈞一髮》:基因能帶來命運,但是,基因卻無法決定命運
    《千鈞一髮》:基因能帶來命運,但是,基因卻無法決定命運在這部電影中創建了一個可以用基因配種,來完成生下一個絕對完美的人的世界。而主角文森特卻是一個生來就有基因缺陷的人。可是他的夢想卻是去太空,嚴格的太空中心卻不收有基因缺陷的人。
  • 從恆星演化來認識宇宙演化
    從恆星演化認識宇宙演化局限於現象域的現代物理學不可能認識到宇宙演化真實的物理。宇宙的演化無疑是元子場作為恆星演化場以六種基本作用力主宰了恆星的演化,而且遵守宇宙質量、能量分別守恆的整個宇宙的演化運動,現代望遠鏡技術依據能夠看到恆星在超流體元子壓力場中的演化運動,形成了星系渦旋、螺旋、棒旋、橢圓、蟹狀等等超流體壓力場中的流體力學的景觀;證明了宇宙是在超流體元子壓力場中演化的!
  • 態度,能決定人的命運
    正好,那幾天,我正在讀吳軍老師的《態度》一書,就決定把吳軍老師關於「態度決定命運」等有關的理念和思想,給護士們說道說道,讓她們懂得,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有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人們總說「態度」,那什麼是態度呢?《百度漢語》對態度一詞是這樣定義的:1.人的舉止神情:~大方,耍~(發怒或急躁)。
  • 太陽還能活多久——恆星演化
    太陽屬於恆星,恆星即是能夠發光發熱的星體。恆星是從宇宙中的氣體星雲中誕生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由於某些擾動,氣體星雲密度發生變化,密度稍微大的區域由於萬有引力的原因,就會產生相對較大的引力,於是四周的星雲逐漸靠攏。隨著氣體越來越多,氣體的密度也越來越大,氣體原子的運動速度變大,相互碰撞,溫度升高。
  • 預測恆星的終極命運 核天體物理學的一個裡程碑
    文章來源:原理這聽起來或許有些驚人,每一年,宇宙中都有約一千億顆恆星誕生,同時也有同樣多的恆星走向死亡。是的,就像生命一樣,恆星也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為了了解恆星的生命過程,核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往往會聯手,共同揭開發生在恆星內部的物理過程,從而預測恆星的終極命運。
  • 不應該屬於這個宇宙的恆星
    ,因為恆星模型是以太陽觀測為基礎,關聯了數百年的恆星演化,這個模型如果出錯了的話,那人類的天文學可能面臨重寫。所以科學家相信肯定是觀測出現問題了,因為影響天文學家對恆星年齡的判斷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確認距離才能決定年齡主序星需要根據恆星亮度才能準確評估大小和年齡,但與亮度有關的因素就是距離,所以距離是否準確就成了測定HD 140283恆星年齡的關鍵。
  • 我們的宇宙世界是物質的嗎?錯了,有兩種東西決定宇宙的命運!
    暗物質就是科學家所謂的宇宙膠水。當暗物質的引力為正向時,會吸引其他物體。但同時,還有另外一種東西,那就是暗能量,它有負向排斥作用,推動星系互相遠離。暗物質的存在對宇宙中的空氣來說是聚焦點,是物質結合在一起,這就是銀河系在宇宙膨脹的同時如何演化成小物質融合成大物質,引力的正向構造效力。
  • 光明日報評論員: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原標題: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魯迅先生說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引用這句話闡釋了一個真理——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決心。
  • 《復聯3》滅霸憑什麼可以決定宇宙的命運?不愧是瘋狂的泰坦人!
    看完《復聯3》之後小編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滅霸憑什麼可以決定宇宙的命運,從滅霸的自述中可以得知,滅霸是因為自己的家鄉泰坦星資源匱乏導致毀滅
  • 二、主宰宇宙演化的六種宇宙基本作用力
    還能夠圓滿解釋宇宙中為什麼只有正物質:因為電子是沿著恆星核電場電力線向外發散的,電子只能演化為恆星輸出的β射線電子流,進而與看不見的元子場發生互激勵電磁運動,演化為恆星輸出的電磁橫波;自然形成了宇宙中不可能產生反質子和反物質的事實。這裡元子說當然又正確回答了大衛格羅斯的十大難題的第三物理學難題:關於質子的穩定性!
  • 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的95%由它們構成,宇宙命運也將由它們決定
    暗物質和暗能量相加,將佔到宇宙總量的95%,然而至今我們仍看不到它們到底什麼樣子,不過這兩種事物的演變,將直接關乎宇宙的未來命運。那麼什麼是暗物質呢?一般認為它是一種比電子和光子還要小的物質,不帶電荷,不與電子發生幹擾,但能夠被電磁波和引力場穿越和利用。
  • 宇宙中存在絕對零度嗎?絕對零度下時間是否停止?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液氮的溫度並不是世界上最低的溫度,在宇宙中有一種溫度叫作絕對零度,絕對零度約等於零下273.15度,在絕對零度下物體內部的分子結構將處於完全靜止的狀態,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也都為零。但是,絕對零度只是理論上的,物體的溫度只能無限接近而無法達到絕對零度!
  • DC宇宙悲劇重演,傑森·託德將被網友投票決定命運
    簡單的來說DC流媒體計劃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前途的,但是問題在於DC電影宇宙都沒有建立好,即便華納花費重金打造這個專屬於DC粉絲(實際上只能北美能用)的流媒體平臺,他們的粉絲群體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強大。漫威擁有眾多的電影粉絲支撐,而華納自己的DCEU可以說真的太菜了,還不如福克斯當年打造了X戰警宇宙熱度高,而這也導致了DC電影和流媒體計劃一直處於劣勢。
  • 木星的成分和太陽相似,體型也不小,為什麼沒能成為恆星?
    但是這個模型是很不切合實際的,首先是大小比例是不對的,其次是距離也不對。 太陽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以上,所以他是太陽系的絕對主宰。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廣義物質觀的絕對時間和相對時間的本質
    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宇宙中是不存在時間概念的,自有了人類才有了時間概念,因此,時間是因人類的存在而存在的量度物質變化狀態的物理量,僅此而已。既然宇宙由可視覺物質和不可視覺物質組成,那麼時間就只能以可視覺物質和不可視覺物質為量度對象,或者說時間只是量度可視覺物質和不可視覺物質的物理量,是量度天體物質在空間的位置變化和運動過程的表達。
  • 究竟是什麼決定著行星的命運?
    行星環繞自己的母恆星運轉、而且是直徑大於800公裡以上、達到流體靜力平衡把自己壓成球形,還要能利用自己的引力清除自己軌道附近的小天體。否則,就不能算是行星,只能說是矮行星或者小行星。在強者面前,弱小者的命運只能由強者任意擺布。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恆存在,行星也不例外。行星們的一生,都會經歷些什麼,有些情況下,也由不得它們自己。比如,行星最初從恆星形成的剩餘塵埃星雲中誕生時,受塵埃物質分布、距離母橫向的遠近、引力大小等,行星們形成的大小也都各不相同。知道行星的體積大小不同意味著什麼嗎?意味著它們的命運也都不相同。
  • 恆星的光芒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地球,那我們如何知道它是否存在
    我們是不知道發出光芒的恆星現在是否還存在。北極星或者任一顆恆星可能早在幾年前就被彗星摧毀也未可知。你看到的星星其實是恆星發出的光而非其本身。恆星距離我們是如此的遙遠,它的光需要花以年為單位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因此,你所看到的星星實際上是它許多年前的模樣。你今晚看到的星星完全有可能在此刻已經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