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荒野說科學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廣義物質觀的時間以物質為基礎。有物質才有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質是永恆的,時間也是永恆的。從另一方面來理解,物質沒有起源,時間沒有起源,時間不是物質。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宇宙中是不存在時間概念的,自有了人類才有了時間概念,因此,時間是因人類的存在而存在的量度物質變化狀態的物理量,僅此而已。
既然宇宙由可視覺物質和不可視覺物質組成,那麼時間就只能以可視覺物質和不可視覺物質為量度對象,或者說時間只是量度可視覺物質和不可視覺物質的物理量,是量度天體物質在空間的位置變化和運動過程的表達。

當我們用時間來量度可視覺物質(天體物質)時,由於可視覺物質具有形態、結構、質量和運動軌跡及可視覺物質自身存在 「壽命」 , 因此, 我們可以通過時間量度可視覺物質運動速度的快、慢,「壽命」的長、短以及預知可視覺物質的狀態等信息。
量度可視覺物質的時間是相對時間,因為相對時間是隨可視覺物質的存在而存在的,當可視覺物質消失永不存在後,附在這個可視覺物質上的時間也就消失,或者說量度這個可視覺物質的時間也就不復存在了。

宇宙物質的質量和能量的相互轉換,決定宇宙中的可視覺物質都有誕生、成長、衰老、消亡的過程。如行星螺旋漸進恆星,在與恆星的斥力對抗中被碾磨、解體的過程中,如被恆星吞噬而消亡。
恆星螺旋漸進星系中心,在與其他聚集在星系中心的恆星相互強斥力對抗中被碾磨、 解體的過程中, 由質轉能 從星系中心的兩極釋放出去,或在螺旋漸進星系中心的過程中因與其他恆星相互斥力對抗形成超新星爆發而消亡。

行星、恆星的消亡,使其作為量度行星、恆星的相對時間也隨之消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量度行星、恆星等可視覺物質的時間是相對時間。相對時間只是量度物質(可視覺物質)存在的時間,或是量度物質存在的「壽命」長短的物理量。
只有在物質自身存在的前提下時間也才有意義, 我們才能進一步用時間來量度物質 運動的快慢、物質的變化等其他物理屬性。相對時間的存在是以物質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物質也就無所謂相對時間。相對時間是有起點和終點的。

而當我們用時間來量度不可視覺物質時,因不可視覺物質不具有可視覺的形態、結構、質量和運動軌跡以及不可視覺物質自身存在的絕對性,因此量度不可視覺物質的時間是絕對時間。絕對時間是以不可視覺物質的存在而存在的,不可視覺物質的存在沒有起點和終點,量度不可視覺物質的絕對時間也沒有起點和終點。
總之,可視覺物質是我們能觀測得到的、有形的,是以聚集的、質量形態存在的物質。這些可視覺物質在自然外力與自身自然斥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演化,可視覺物質的演化決定了可視覺物質的存在都不是永恆的,而是相對的,有起點和終點的。

不可視覺物質是我們觀測不到的、 無形的, 以彌散的、 能量態形式存在的物質,如空間能量場。無論不可視覺物質中的可視覺物質怎樣演化,不可視覺物質的存在總是永恆的,這就決定了量度不可視覺物質的時間也是永恆的,是沒有起點和終點的,是絕對時間。
廣義的物質觀對時間的全新認識是以物質為基礎和導向的,沒有物質,就沒有時間,沒有物質,時間就失去了量度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時間必須依附於物質,即以可視覺物質和不可視覺物質為載體。這說明可視覺物質和不可視覺物質不僅是宇宙物質哲學意義的劃分,更是體現了廣義物質觀的思想。

以廣義的物質觀來分析,愛因斯坦的物質觀與牛頓的物質觀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都是只把實體物質作為物質來認識,否認空間的物質性,也就否認了空間的「力」性。無論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都是在狹義物質觀的指導下圍繞實體物質而展開的討論,並不包含不可視覺物質——空間能量場。
傳統的狹義物質觀認為,宇宙由物質、空間和時間三要素組成。如按宇宙大爆發的觀點,時間是有起源的,時間隨物質的起源而起源,這樣就把時間等同於物質。我認為這就是至今人們對相對時間和絕對時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宇宙的秘密》《宇宙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