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世界首款牛級霍爾推進器在中國研製成功,太空即將迎來中國時代,據了解,我們在這項技術上取得的發展已經遙遙領先該領域其他大國,登上世界之巔,消息傳出後立即引發全球關注,有人評論說:如今又一款航天推力器在中國點火成功,說明如果美國再不努力發展的話,那麼屬於它的太空時代或已成為過去。

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迅速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世人都為之振奮,那麼在備受矚目的航天領域又是怎樣具體表現的,未來又有怎麼樣的規劃的規劃呢?作為普羅大眾一員中的我們而言該如何解讀其中的意義,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曾幾何時,中國的航天事業也遭受過一些痛苦和磨難:資金不足、人才流失,甚至一些項目被推遲甚至被擱置乃至被下馬,但是都被逐一克服闖過,險灘回首已成笑談,我們依次實現了返回式衛星發射、商業發射合作、載人航天事業、鏈式中繼衛星、組建導航系統、大推力運載火箭研製等一些列重要目標和設想,這些工作有的已經完成歷史使命、壽終正寢,有的依然在迅速進步、發光發熱。

本世紀初,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經歷了單人單天到多人多天、艙外活動的重大飛躍,而在近些年來我們陸續做到了乘員的年齡性別的不同搭配,載人太空飛行器與無人對接試驗航空試驗自動、手動對接,同時也完成了太空授課、鏈式伴隨監控衛星等項目議題,在一些科技成果展銷中,我們看到了如太空農作物等航天科技產品,現在正沿著建立空間站的方向邁進,目前空間站的已進入實體製造階段,而運載空間站到達指定軌道位置的大推力火箭長徵五號改型,目前也已列入發射試驗計劃。
在地外空間探索試驗方面,中國天眼FAST建成並通過驗收正式開放運行,讓中國擁有全球最靈敏的深空探測「耳朵」,同時,探月工程已經走到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三階段,嫦娥五號預計於2020年10月前後發射,在完成採樣任務後攜樣返回地球,在此之前,嫦娥工程完成了月面土壤巖石成分初步分析、資源探查、月背區域降落、月球全圖拍攝等工作,據了解,中國的火星探測工作也已進入重要攻堅階段,此外,中國的北鬥衛星完成組網建設工作並開始為全球客戶服務。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永遠不會生活在搖籃裡,三體裡說,在西方的天際,正在雲海中下沉的夕陽放佛被融化著,太陽的血在雲海和談空中瀰漫開來,映現出一片壯麗的血紅,這是人類眼中的落日,日落月升,晝夜更替,太空當然屬於全人類,但是我們希望在這萬千星辰中,能有有一個屬於中國人小小居所正閃耀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