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提出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新機制 系國際首次

2020-11-26 大公網

  大公網合肥26日電(記者柏永通訊員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沈延安教授課題組提出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新機制,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球科學權威期刊《地質學》上。沈延安指出,研究生命滅絕過程中的環境因素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能夠為未來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影響提供重要啟示。

  化石記錄表明,距今約2.6億年的中-晚二疊世之交發生了一次生命大滅絕事件,造成了大量珊瑚、腕足、雙殼類等動物的消失。我國已故著名古生物學家金玉玕院士首次提出這一生命滅絕事件的全球意義,並在廣西來賓地區建立了該時期全球對比標準剖面(又稱「金釘子」剖面)。

  在過去20年裡,科學家們對世界各地這一滅絕事件的原因和機制展開深入研究,認為其機制主要包括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長期的寒冷氣候、峨眉山火山的大爆發等。但科學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這次生命大滅絕的機制探討亟待新的手段和思路。

  沈延安教授課題組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多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機制。據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張桂潔介紹,他們首先對廣西來賓地區蓬萊灘「金釘子」剖面以及鐵橋剖面樣品中黃鐵礦的多硫同位素組成進行了測定,發現在生命大滅絕期間多硫同位素的組成與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的黃鐵礦有很大的不同。

  他們認為,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指示了海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間歇性富含有毒氣體硫化氫的海水的上湧,是這一生物地球化學體系轉變的主導因素。尤為重要的是,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與生命大滅絕事件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因此,他們提出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是導致這次生命大滅絕的重要因素。

  為檢驗這一新機制的全球性意義,沈延安教授課題對美國德克薩斯州德拉瓦盆地同一時代的樣品進行了相同的分析,結果發現硫同位素異常和生命大滅絕同樣存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因此,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在這次生命大滅絕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具有全球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提出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化石記錄表明,距今約2.6億年的中—晚二疊世之交發生了一次生命大滅絕事件,造成了大量珊瑚、腕足、雙殼類動物的消失
  •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 2018-03-2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團隊和沈延安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系統測定了全球二疊-三疊界線的「金釘子」剖面——中國浙江煤山剖面的鋰(Li)同位素組成,並通過動態模型計算,重建了這一重大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Li同位素組成及其變化趨勢。
  • 我國科學家提出4.4億年前地球生命大滅絕新機制
    新華社合肥5月15日電(記者徐海濤)4.4億年前地球曾發生生命大滅絕事件,導致約85%的動物物種消失,國際學界為滅絕原因爭論了30多年。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課題組運用新方法研究認為,火山大噴發導致氣候劇變是這次大滅絕的真正原因,這項研究對分析現代全球氣候變化也有啟示意義。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85%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的新發現解開疑團
    但是從那個時候至今的5億多年時間中,地球上經歷了至少5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發生了,約85%的物種滅亡,原因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不過具體原因一直有爭議,國際古生物學界為滅絕原因爭論了30多年。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但是從那個時候至今的5億多年時間中,地球上經歷了至少5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發生了,約85%的物種滅亡,原因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不過具體原因一直有爭議,國際古生物學界為滅絕原因爭論了30多年。
  • 中科大教授提出二疊紀末生命滅絕假說:大陸風化或是重要因素
    人民網合肥3月27日電(汪瑞華)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3月26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綜合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中國科大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研究成果於4月1日以PBX1 Expression in Uterine Natural Killer Cells Drives Fetal Growth 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該研究揭示了一種蛻膜NK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為基於蛻膜 NK 細胞的生殖相關疾病免疫治療提供新思路與新靶標。
  • 中國科大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工作中做出重要...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8月3日發布新聞,重點報導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雙繆子末態證據這一突破性進展。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ATLAS實驗組在該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科大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近日發布新聞,重點報導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雙繆子末態證據這一突破性進展。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
  • 宇宙中有多少偶然?BBC新紀錄片揭示滅絕恐龍的30秒
    同時,恐龍滅絕。 宇宙中有多少偶然?在BBC即將播出的新紀錄片《恐龍滅絕之日》中,科學家表示,如果數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到達的時間錯開30秒,可能恐龍就不會滅絕,那麼人類可能就永遠不會成為地球的主宰。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撞擊地球,留下了一個111英裡寬,20英裡深的隕石坑。撞擊發生後,大氣布滿了有毒氣體,並引發了大規模火山噴發。
  • 中國科大提出新仿生力學設計方案
    中國科大 供圖受生物界「矛」「盾」式生存啟發 中國科大提出新仿生力學設計方案中新網合肥6月24日電 (記者 吳蘭)受生物界「矛」與「盾」式的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生存戰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一種高韌性微結構力學設計方案,為高性能先進複合材料的製備提供了新的仿生結構設計思路。
  • 中國科大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原因
    什麼原因導致了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教授課題組通過對加拿大和日本深海沉積物的同位素研究,發現深海富含硫化氫海水與淺海富含氧氣海水的震蕩混合而形成的硫化海水間歇性上湧,是造成大規模生命滅絕和隨後生命遲緩復甦的主導因素。  距今約2.52億年的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造成海洋中超過80%的生物物種消亡。大滅絕事件之後,生態系統完全恢復持續了約500萬年。
  • 黨委書記舒歌群為中國科大2020級本科新生講第一堂思政課-中國科大...
    舒歌群書記帶領同學們深情回顧了中國科大的辦校歷程。為響應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辦於北京。創建之初,中國科大就呈現出「課堂之上大師雲集,系科設置尖端新興」的氣象。1978年以後,科大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了如首創少年班、創辦全國第一個研究生院、建設高校唯一的大科學工程等一系列具有創新精神和前瞻意識的教育改革措施,取得顯著辦學成就。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2018-09-07 09:49: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科大揭示染色體複製叉停滯重啟過程中的引發體組裝新模式
    中國科大揭示染色體複製叉停滯重啟過程中的引發體組裝新模式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報導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生命科學學院滕脈坤教授和李旭博士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最新復旦排行榜公布,中國科大附一院繼續領跑安徽!
    該院健康管理學科繼續位居全國第2位,在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名中,健康管理學科排名第3位,風溼、普外、小兒外科、檢驗科進入專科聲譽排行榜提名,進榜學科數量居安徽首位。 引育並舉,創新人才管理新機制,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 醫院整合校院資源優勢,建立校院人才雙聘機制,依託中國科大「墨子論壇」等高端平臺,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與中國科大共同出臺高端人才引進各項政策,先後引進多批全職高層次人才,聘任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葛均波院士出任院長,引進普外科劉連新教授團隊、內分泌科翁建平教授團隊
  • 中國科大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物理評論快報》日前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在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網站專門撰文介紹。
  • 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原標題: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其靈敏度比傳統量子傳感器提高了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