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楊保國)化石記錄表明,距今約2.6億年的中—晚二疊世之交發生了一次生命大滅絕事件,造成了大量珊瑚、腕足、雙殼類動物的消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沈延安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多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機制,取得了新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地質學》上。
在過去20年裡,科學家們對世界各地這一滅絕事件的原因和機制展開深入研究,認為其機制主要包括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長期的寒冷氣候、峨眉山火山的大爆發等。但科學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
研究者首先對廣西來賓地區蓬萊灘剖面以及鐵橋剖面樣品中黃鐵礦的多硫同位素組成進行測定,發現在生命大滅絕期間多硫同位素的組成與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的黃鐵礦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認為,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指示了海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間歇性富含有毒氣體硫化氫的海水的上湧,是這一生物地球化學體系轉變的主導因素。尤為重要的是,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與生命大滅絕事件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因此,他們提出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是導致這次生命大滅絕的重要因素。
為檢驗這一新機制的全球性意義,他們對美國德克薩斯州德拉瓦盆地同一時代的樣品進行了相同的分析,結果發現硫同位素異常和生命大滅絕同樣存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因此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在這次生命大滅絕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具有全球意義。
《中國科學報》 (2015-11-30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