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提出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化石記錄表明,距今約2.6億年的中—晚二疊世之交發生了一次生命大滅絕事件,造成了大量珊瑚、腕足、雙殼類動物的消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沈延安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多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機制,取得了新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地質學》上。

在過去20年裡,科學家們對世界各地這一滅絕事件的原因和機制展開深入研究,認為其機制主要包括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長期的寒冷氣候、峨眉山火山的大爆發等。但科學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

研究者首先對廣西來賓地區蓬萊灘剖面以及鐵橋剖面樣品中黃鐵礦的多硫同位素組成進行測定,發現在生命大滅絕期間多硫同位素的組成與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的黃鐵礦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認為,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指示了海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間歇性富含有毒氣體硫化氫的海水的上湧,是這一生物地球化學體系轉變的主導因素。尤為重要的是,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與生命大滅絕事件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因此,他們提出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是導致這次生命大滅絕的重要因素。

為檢驗這一新機制的全球性意義,他們對美國德克薩斯州德拉瓦盆地同一時代的樣品進行了相同的分析,結果發現硫同位素異常和生命大滅絕同樣存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因此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在這次生命大滅絕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具有全球意義。

《中國科學報》 (2015-11-30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提出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新機制 系國際首次
    大公網合肥26日電(記者柏永通訊員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沈延安教授課題組提出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新機制,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球科學權威期刊《地質學》上。
  •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 2018-03-2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團隊和沈延安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系統測定了全球二疊-三疊界線的「金釘子」剖面——中國浙江煤山剖面的鋰(Li)同位素組成,並通過動態模型計算,重建了這一重大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Li同位素組成及其變化趨勢。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團隊在內的中外科學家經過數十年的持續努力,該生物事件過程的細節正不斷被揭示。 與此同時,基於各種地質學和地球化學證據,包括天體撞擊、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大洋缺氧、海洋酸化、極端氣候變暖和快速的大陸風化等諸多可能導致此次重大生物事件的環境背景機制也陸續被提出。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高質量多層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輔助生長新機制。 為此,吳天如團隊基於Fe2B合金體系實現高質量h-BN可控制備,通過快速冷卻淬火技術結合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分析h-BN合成過程中Fe2B淺表層B原子和N原子分布規律。袁清紅團隊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研究Fe2B表面h-BN的生長機制,提出Fe2B表面h-BN的空位輔助合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B-N二聚體產生使合金表面形成大量B空位,對B、N原子的遷移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 我國科學家提出4.4億年前地球生命大滅絕新機制
    新華社合肥5月15日電(記者徐海濤)4.4億年前地球曾發生生命大滅絕事件,導致約85%的動物物種消失,國際學界為滅絕原因爭論了30多年。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課題組運用新方法研究認為,火山大噴發導致氣候劇變是這次大滅絕的真正原因,這項研究對分析現代全球氣候變化也有啟示意義。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多樣性緯度梯度曲線的變化7月6日,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有觀點認為,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主要存在於地球處於較冷的氣候背景下,如晚古生代冰期、晚新生代(包括現代)。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千萬核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新聞—科學網
    基於「神威·太湖之光」再突破: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恐龍滅絕 小行星或「不無辜」—新聞—科學網
    根據近日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很可能是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主因。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
  • 二疊紀生命滅絕關鍵因素證據找到
    二疊紀生命滅絕關鍵因素證據找到作者:吳長鋒 科學網轉載於科技日報
  • 中國科大「女婿」榮獲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陳路同樣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她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曾在2005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據悉史丹福大學的Thomas Sudhof目前人在西班牙出席會議。他的妻子陳路率先在今天凌晨接到得獎電話。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乙醯膽鹼生理功能示意圖(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 中國科大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研究成果於4月1日以PBX1 Expression in Uterine Natural Killer Cells Drives Fetal Growth 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該研究揭示了一種蛻膜NK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為基於蛻膜 NK 細胞的生殖相關疾病免疫治療提供新思路與新靶標。
  • 新疆塔城新研究確定中國已知最早森林的時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約3.72億年前的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門期之交發生了地史五大滅絕事件之一的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致使海洋和陸地生物多樣性急劇降低。由於該時期陸相沉積和化石記錄稀少,因而關於該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較少。另外,一些陸相地層區域的弗拉期-法門期界線位置也長期存在爭議。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的變化和奇蹄類不同支系前臼齒臼齒化的程度 近日,《生態與進化》在線刊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張兆群、王元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Bristol大學Christine Janis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通過標量場與物質之間的對稱性破缺耦合獲得標量第五力
  • 中國科大提出新仿生力學設計方案
    中國科大 供圖受生物界「矛」「盾」式生存啟發 中國科大提出新仿生力學設計方案中新網合肥6月24日電 (記者 吳蘭)受生物界「矛」與「盾」式的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生存戰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一種高韌性微結構力學設計方案,為高性能先進複合材料的製備提供了新的仿生結構設計思路。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作為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質結構高度緻密,這種緻密結構有利於機體更加有效地儲存遺傳物質,同時也對基本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設置了屏障。為了更好地調控染色質狀態,真核細胞也發展出一系列調控機制,染色質重塑就是染色質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方式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