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鳳鳴 格式塔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才產生出易於理解、協調的整體,如果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關的元素,我們的大腦就會試圖將其簡化,把各個單位加以組合,使之成為一個知覺上易於處理的整體。
在設計創作中,如何通過不完全的形、模糊的形、重複的形和形與形的組合等等,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這就需要充分運用格式塔原理,使得設計畫面的張力最大化。
格式塔心理學依據人們的視知覺和視覺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圖形的視覺原理,運用這些原理進行視覺設計,可以豐富我們的視覺語言,形成畫面的審美張力。
圖底是格式塔原理中最基本的一條, 然而圖與底的關係並非是一種靜態不變的,設計師通過對其形體進行巧妙的重構組合,而達到圖與底之間的契合, 形成一種超常的、新穎的視覺形象。 圖形與圖底的關係,實際上是辯證的關係。
人們在習慣上把作為視覺主體的形象視作「圖」,其所佔的區域被認為是「正空間」;而把背景視為「底」,其所佔的區域被稱作「負空間」。其實, 二者是相互依存,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隨著視覺焦點的不斷變換,圖與底相互轉換。例如:
圖底「互文」,兩者有機結合而產生奇妙的視覺效果。通過共用一條輪廓線的巧妙組合,達到高度的圖底共融與契合,使設計作品簡練概括,寓意豐富,令人回味無窮。 運用圖形之間的形態相似或者意義相同的特徵來進行共生,要異中求同,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圖形具有強烈的哲理性,人們在欣賞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好奇心,形成視覺上的共鳴。
反轉也是圖底「互文」,與「共生」不同的是正負圖形具有大致相同的樣式,由於色彩的反差而形成相互映襯,顯得既整齊統一,又有錯落有致。反轉的巧妙結合,可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正負互襯的趣味效果。
對於圖形的結構組織,知覺活動會產生一種改變它們並使之成為完美結構的傾向是格式塔又一特徵。 人的視知覺可以憑藉經驗世界,藉助視覺定勢對一些物體形的殘缺加以補充和「修復」,也就是「完形」。根據這一原理,我們的設計可以用簡省的手法,刻意創造一種殘缺和不完整的圖形,以便調動受眾的視覺功能積極性加以補充和修復, 從而產生亦真亦幻的視覺效果。
這種將完整的形體進行有意識地巧妙分解成虛缺狀,將視覺感受由熟悉引向陌生,使之產生新奇,在觀賞形象的同時,通過視覺的自覺完形想像,必然會發現以前未曾感受到新的認識和新的形態。這種方式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方法,許多設計師以此思維力圖推翻常規經驗,分解固有形象,構築探索新的視覺效果。
人類對外界物象的識別與表現,是自身通過對空間的實際體驗得來的,是根據距離、大小、方向等因素來判斷的。 利用錯視原理所表現的物象空間突破了一般的視覺經驗,使之形成了無限與有限的矛盾, 荒誕與真實的對比,無序性與有序性的複雜交錯,形成超現實的世界,引發更豐富的聯想,將視覺傳達變得更有趣味性和新奇性。
異質中的「質」的概念是指性質、結構、質感等含義,它是把不同「質」的物形組合在一起,用一種形象的「質」去替代或破壞另一形象的圖形創意。簡單地說就是把幾種不同的視覺形象結合在一起,來生成一個全新的元素形象。
借代手法是放棄通常使用的元素,而另去找其它的元素來替代,並藉助特定的象徵形象或者符號,來實現情感上的借代類比,即在設計中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讓觀者在視覺享受的同時,深刻的領悟到作品所要表達的含義。
通常情況下,視覺傳達設計中有兩種「形」:
①是完美的、有規律的「形」, 簡潔明了,便於人們識別和理解。
②看似雜亂的和不規則的圖形,但是由於視覺對它們的組織也變得稍微困難和緊張起來,反而能夠引起受眾的更大注意。
這類打破「常規」的設計,由於局部之間的關聯、映襯、反差,甚或是矛盾,則能夠形成圖形內部的張力,可以蘊涵較為深刻的主題,從而引發觀者的緊張感和深思,獲得較豐厚的美感。
格式塔原理綜合運用了現代科學的系統論、整體論、宇宙論、人類學、物理學場論和心理實驗等等方法,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說明」人的審美經驗。 格式塔原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視覺傳達設計的心理機制問題,為視覺傳達設計鋪墊了一種很好的理論基礎。
視覺傳達設計的任務不止於去滿足視覺的愉悅,更重要的傳達出更深層的意義,包括商業目的、公益目的等等。我們要科學地合理地運用格式塔原理,揚其長,避其短,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