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都對格式塔團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人都在問格式塔團體的工作模式的操作流程,它跟精神動力團體、會心團體、存在主義團體、巴林特小組的模式有哪些區別,今天王叫獸帶大家聊聊格式塔團體的那些事兒……….
據說皮爾斯Perls(格式塔心理治療的創始人)早年從德國到非洲工作的時候,他對非洲的來訪者進行一對一的工作,他邀請來訪者趟在躺椅上,進行自由聯想,以精神分析趨向的心理治療為某精神病研究所的病人進行工作,但是最後他發現非洲人很難安靜的坐下來,即使坐下來,他們的表達也非常簡單,反而當病人們三五成群的圍坐在一起時,他們變得不那麼慌張、焦慮,且表達更豐富了,從那時起皮爾斯開始試著用團體來替代個體心理治療。以上部分來自於我上大學時,敖德薩國立大學深度心理學研究所所長臨床心理學教授Hersonski的講述,直到有一次聽到武漢中德醫院施琪嘉教授談格式塔心理諮詢與治療時,也談到了格式塔團體發展的相似歷程,因此,儘管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獻證據,證明格式塔團體早期形成於非洲,但是還是覺得這段傳聞很有意義,在此介紹給大家。
那麼來自於文獻研究方面的證據,格式塔團體形成於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在其整個發展的歷程中逐漸形成三種側重於不同焦點的格式塔團體模式,「注重個體工作模式」、「注重團體動力工作模式」、「注重雙重焦點工作模式」(卓紋君、張淑芬、高琇玲,2004)。
1.著重個體工作的模式
此種工作模式由早期Perls在進行格式塔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坊時,對現場個案的工作模式發展而來,直到今天這種工作模式依然在同質性的治療型團體中得到很好的應用。「注重個體工作模式」通常是治療師與坐在「熱椅」上的特定成員進行個別互動及實驗,其餘團體成員在一旁觀察,從中學習和成長(Perls, 1969b)。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模式,我們用格式塔的「圖底關係」來解釋,當個體成為圖像時候,其他成員作為背景,當與熱椅上的特定成員工作結束後,團體其他成員在治療師的帶領下按「繞圈子」技術,分享自己的感受及由此感受帶出的自我生命歷程中的經歷,圖底關係倒轉,此時分享交流的每一位成員成為圖像,而「熱椅」上的特定成員成為背景,有學者把他叫做替代的治療性連結(vicarious connection)。Simkin(1976)認為格式塔治療師不一定要強調團體的動力,治療師要將所有的注意集中在當下與熱椅子成員的互動過程之中。
2.注重團體動力工作模式
注重團體動力的模式淵源於70年代以後,以Zinker為首的克裡夫蘭(Cleveland)格式塔訓練中心開始強調團體動力,此取向的團體被認為是「格式塔過程性團體」(Kepner, 1980)。Zinker的格式塔過程團體不再採取一對一的熱椅工作方式;除了與領導者互動之外,團體成員開始彼此互動,成為治療過程的一部份,透過新行為的實驗以達到人際間的學習成為團體的焦點(卓紋君等人,2004)。Zinker(1977)認為儘管此模式的領導者仍頗有權威,然其在團體中的角色是流動的,有時負責刺激個別成員與團體互動,有時退為團體中的一員;Zinker(1994)將團體過程視為有著體驗循環(experience-cycle)的一個大的格式塔,可以分為四大部分:表面接觸與探索階段;衝突與認同階段;融合與梳理階段;高度認同階段。
3.「注重雙重焦點工作模式」
Harman(1989)認為一對一的團體工作與強調團體動力的格式塔團體二者可並行不悖,於是整合了Simkin和Zinker兩種極端的團體模式。如此一來,成員有機會在熱椅上成為團體焦點,而願意在別人面前工作是為自己負責任的表現;治療師可以穿梭在個體與團體之間,很多時候可以從個體去影響到整個團體,同時也可以從團體滲透到個體,團體帶領者的洞察性、靈活性、創造性是關鍵。Huckabay於2000年指出,善用團體動力的領導者往往能由一對一的工作催化出成員之間的互動,提供當下的實驗,同時也匯集了團體的資源,使成員得以成長。
近年來,筆者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將體驗循環(experience-cycle)作為格式塔團體工作的有效理論支持,整合了以上格式塔團體工作的三種模式,設計了一套格式塔整合團體工作模式:從關注整個團體及成員的感覺和需要,到對整個團體和成員感覺和需要的覺察與評估,再到對整個團體和成員的思考與計劃,完成團體的準備階段,我們把它叫做動力準備階段;準備就緒後我們將進入第二個階段,動力啟動階段,讓每位成員通過帶領者的有效互動感受到團體的動力的存在,讓動力適當的流動和相互連結;然後由帶領者集中團體的動力作用在熱椅子的特定成員上,聚焦此時此刻,聚焦我你關係,進行有效治療,此階段叫做動力聚焦階段;第四階段為動力消退階段,當熱椅子的特定成員達到充分療愈,根據替代性治療連結理論,所有成員分享自我的感受與生命故事,從而使整個團體達到滿足的狀態,此時此刻動力慢慢消退。帶領者將格式塔心理諮詢與治療實驗中的覺察、放空、放大、遏制、繞圈子、感受滯留、倒轉、衝擊、空椅子、角色、夢工作等相關技術融入到每個階段中,讓整個團體更有系統性、整體性、結構性、動力性、流動性。格式塔整合團體工作模式具備了Yalom1995年所提出的情緒宣洩、家庭經驗的再矯正、自我了解、同感共情、人際學習、認同仿效以及注入希望等團體治療的有效因子。
王錚教授:
國家心理諮詢師評定委員、應用心理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內知名格式塔心理諮詢專家,莫斯科國立大學(moscow state university)訪問學者。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學博士。國家心理諮詢師評審鑑定委員;中國優生科學協會環境與社會優生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理事長;山東省心理衛生協會格式塔療法專委會主任委員;山東省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會長;山東省應用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參與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及橫向項目十餘項。
王錚教授微信號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