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格式塔團體的那些事兒........

2021-01-13 王錚

最近很多朋友都對格式塔團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人都在問格式塔團體的工作模式的操作流程,它跟精神動力團體、會心團體、存在主義團體、巴林特小組的模式有哪些區別,今天王叫獸帶大家聊聊格式塔團體的那些事兒……….

據說皮爾斯Perls(格式塔心理治療的創始人)早年從德國到非洲工作的時候,他對非洲的來訪者進行一對一的工作,他邀請來訪者趟在躺椅上,進行自由聯想,以精神分析趨向的心理治療為某精神病研究所的病人進行工作,但是最後他發現非洲人很難安靜的坐下來,即使坐下來,他們的表達也非常簡單,反而當病人們三五成群的圍坐在一起時,他們變得不那麼慌張、焦慮,且表達更豐富了,從那時起皮爾斯開始試著用團體來替代個體心理治療。以上部分來自於我上大學時,敖德薩國立大學深度心理學研究所所長臨床心理學教授Hersonski的講述,直到有一次聽到武漢中德醫院施琪嘉教授談格式塔心理諮詢與治療時,也談到了格式塔團體發展的相似歷程,因此,儘管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獻證據,證明格式塔團體早期形成於非洲,但是還是覺得這段傳聞很有意義,在此介紹給大家。

那麼來自於文獻研究方面的證據,格式塔團體形成於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在其整個發展的歷程中逐漸形成三種側重於不同焦點的格式塔團體模式,「注重個體工作模式」、「注重團體動力工作模式」、「注重雙重焦點工作模式」(卓紋君、張淑芬、高琇玲,2004)。

1.著重個體工作的模式

此種工作模式由早期Perls在進行格式塔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坊時,對現場個案的工作模式發展而來,直到今天這種工作模式依然在同質性的治療型團體中得到很好的應用。「注重個體工作模式」通常是治療師與坐在「熱椅」上的特定成員進行個別互動及實驗,其餘團體成員在一旁觀察,從中學習和成長(Perls, 1969b)。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模式,我們用格式塔的「圖底關係」來解釋,當個體成為圖像時候,其他成員作為背景,當與熱椅上的特定成員工作結束後,團體其他成員在治療師的帶領下按「繞圈子」技術,分享自己的感受及由此感受帶出的自我生命歷程中的經歷,圖底關係倒轉,此時分享交流的每一位成員成為圖像,而「熱椅」上的特定成員成為背景,有學者把他叫做替代的治療性連結(vicarious connection)。Simkin(1976)認為格式塔治療師不一定要強調團體的動力,治療師要將所有的注意集中在當下與熱椅子成員的互動過程之中。

2.注重團體動力工作模式

注重團體動力的模式淵源於70年代以後,以Zinker為首的克裡夫蘭(Cleveland)格式塔訓練中心開始強調團體動力,此取向的團體被認為是「格式塔過程性團體」(Kepner, 1980)。Zinker的格式塔過程團體不再採取一對一的熱椅工作方式;除了與領導者互動之外,團體成員開始彼此互動,成為治療過程的一部份,透過新行為的實驗以達到人際間的學習成為團體的焦點(卓紋君等人,2004)。Zinker(1977)認為儘管此模式的領導者仍頗有權威,然其在團體中的角色是流動的,有時負責刺激個別成員與團體互動,有時退為團體中的一員;Zinker(1994)將團體過程視為有著體驗循環(experience-cycle)的一個大的格式塔,可以分為四大部分:表面接觸與探索階段;衝突與認同階段;融合與梳理階段;高度認同階段

3.「注重雙重焦點工作模式」

Harman(1989)認為一對一的團體工作與強調團體動力的格式塔團體二者可並行不悖,於是整合了Simkin和Zinker兩種極端的團體模式。如此一來,成員有機會在熱椅上成為團體焦點,而願意在別人面前工作是為自己負責任的表現;治療師可以穿梭在個體與團體之間,很多時候可以從個體去影響到整個團體,同時也可以從團體滲透到個體,團體帶領者的洞察性、靈活性、創造性是關鍵。Huckabay於2000年指出,善用團體動力的領導者往往能由一對一的工作催化出成員之間的互動,提供當下的實驗,同時也匯集了團體的資源,使成員得以成長。

近年來,筆者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將體驗循環(experience-cycle)作為格式塔團體工作的有效理論支持,整合了以上格式塔團體工作的三種模式,設計了一套格式塔整合團體工作模式:從關注整個團體及成員的感覺和需要,到對整個團體和成員感覺和需要的覺察與評估,再到對整個團體和成員的思考與計劃,完成團體的準備階段,我們把它叫做動力準備階段;準備就緒後我們將進入第二個階段,動力啟動階段,讓每位成員通過帶領者的有效互動感受到團體的動力的存在,讓動力適當的流動和相互連結;然後由帶領者集中團體的動力作用在熱椅子的特定成員上,聚焦此時此刻,聚焦我你關係,進行有效治療,此階段叫做動力聚焦階段;第四階段為動力消退階段,當熱椅子的特定成員達到充分療愈,根據替代性治療連結理論,所有成員分享自我的感受與生命故事,從而使整個團體達到滿足的狀態,此時此刻動力慢慢消退。帶領者將格式塔心理諮詢與治療實驗中的覺察、放空、放大、遏制、繞圈子、感受滯留、倒轉、衝擊、空椅子、角色、夢工作等相關技術融入到每個階段中,讓整個團體更有系統性、整體性、結構性、動力性、流動性。格式塔整合團體工作模式具備了Yalom1995年所提出的情緒宣洩、家庭經驗的再矯正、自我了解、同感共情、人際學習、認同仿效以及注入希望等團體治療的有效因子。



王錚教授:

國家心理諮詢師評定委員、應用心理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內知名格式塔心理諮詢專家,莫斯科國立大學(moscow state university)訪問學者。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學博士。國家心理諮詢師評審鑑定委員;中國優生科學協會環境與社會優生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理事長;山東省心理衛生協會格式塔療法專委會主任委員;山東省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會長;山東省應用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參與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及橫向項目十餘項。

王錚教授微信號


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格式塔原則之——「圖底關係」
    製作的幾乎所有圖形設計作品都能夠在我們所知道的格式塔原則的認知中找到一些列的方式和原則。在一個設計師的圖形處理中沒有比全方面的掌握這些原則更有效的方法了。由此類推,對於那些沒有很好的掌握這些原則的人,當他們面對一一個個設計項目和去設計畫廊網站瀏覽的時候就會理解不透徹,因為只能做出過時的陳腐的主題和布局。但是客戶相比我們(對設計)模糊的理解,他們值得更好的對待。
  • 神奇的「格式塔」理論~《視覺思維》讀書筆記二
    一、什麼是「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1912年,是由德國心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試圖解釋人類視覺的工作原理。他們觀察了許多重要的視覺現象並對它們編訂了目錄。其中最基礎的發現是人類視覺是整體的:我們的視覺系統自動對視覺輸入構建結構,並在神經系統層面上感知形狀、圖形和物體,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連的邊、線和區域。
  • 格式塔心理學的建立、基本觀點、評價
    換句話說,它是一個格式塔。格式塔所具有的性質不存在於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於整體中。2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1.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格式塔心理學既不反對構造心理學將直接經驗作為研究對象,也不反對行為主義將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認為心理學是同時研究直接經驗和行為的科學。
  • 談談太空中吃吃喝喝那些事兒
    談談太空中吃吃喝喝那些事兒 原標題:
  • 從《大漠謠》到《風中奇緣》,談談電視劇改名那些事兒
    從《大漠謠》到《風中奇緣》,談談電視劇改名那些事兒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丁立 2014-09-26 19:46 來源:澎湃新聞
  • 寫作:鮮為人知的格式塔心理療法(中)
    寫在前面上篇文章,我在提及之前的認知行為療法和精神分析療法後,引入了新的心理療法——格式塔心理療法,並探討其與寫作的關係。可見,寫作完全可以作為一種系統的修行、規範的修煉和有效的心理療愈方法。寫作:鮮為人知的格式塔心理療法(上)格式塔心理療法與寫作的關係1.「生活在現在」,寫作也是如此,首先應專注於當下的感受,重點是描述當下的自己,自己內心的感受,其他都是次要的。所謂「既過不戀,未來不迎」,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在進行寫作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以「我……」或者「我現在」等語句進行開頭。2.
  • 閒談格式塔心理學和阿恩海姆的異質同構理論
    事實上,這個問題也不是沒有人嘗試做出過假設和解釋,比如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我們今天就來談談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較為流行的一種心理學派。該學派的學者在各個方面上對人的情緒、心理發生機制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假設,因此對文藝心理學、美學、藝術批評等方面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 格式塔原理—超實用設計基本原理
    本文分享的格式塔原理,就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設計原則。什麼是格式塔原理格式塔,音譯自德文Gestalt,誕生於19世紀德國的心理學家研究人類視覺而形成的心理學派。該學派認為: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分的集合。
  • 【乾貨】視覺篇-格式塔原理
    我們可以從格式塔中了解到視覺形象對人的心理影響,這裡也包括了對界面,廣告等視覺信息的感知;網上有許多格式塔文章,但觀念不盡相同。在這裡寫下我並不成熟的思考,歡迎大家拍磚斧正;二.格式塔觀念:格式塔心理學派斷言:人們在觀看時,眼腦並不是在一開始就區分一個形象的各個單一的組成部分,而是將各個部分組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更易於理解的統一體。此外,他們堅持認為,在一個格式塔(即一個單一視場,或單一的參照系)內,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數幾個不相關聯的整體單位。這種能力的強弱取決於這些整體單位的不同與相似,以及它們之間的相關位置。
  •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做設計
    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利用好格式塔心理學,很可能你的設計就能吸引別人的眼球,從眾多設計中脫穎而出。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重要的概念便是「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而我們在做設計時就要利用格式塔心理學 「整體不等於個體之和」 這一重要概念人類的大腦有一些神奇的功能,因為世界是如此複雜,所以我們的大腦會聰明地嘗試組織各類視覺元素,將他們組成「完整個體」。
  • 【精研篇】深入了解格式塔原理
    想要在界面排版、網頁設計中讓整體視覺井然有序,舒服協調,格式塔就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咯,今天的教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給同學們科普格式塔原理以及在設計上的運用,包含大量實例,新手也可以輕鬆看懂!在界面排版,網頁廣告設計等視覺傳達設計工作中,視覺上的畫面瑣碎,零散,信息混亂無序總是視覺設計師無可避免的問題。視覺的整體感做不好,會給人不舒服,不協調的心理感受。
  • 格式塔心理學5項法則的學習與思考
    格式塔學派以某些相當抽象的,與知覺和思維的性質及心理經驗的結構有關的觀念解釋了熟悉的觀察資料。理論的創始人與解決的問題:Wolgang Köhler:Why do we see some things as foreground and others as background?
  • 格式塔心理學流派—苛勒
    格式塔心理學是由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於1910年至1912年間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創建的,其產生的正式標誌是魏特海默於1912年發表的論文《關於運動知覺的實驗研究》。格式塔心理學也被稱作「完形心理學」或「完形主義」。格式塔學派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心理學要研究整體的經驗與行為,它最初是以反對元素主義或構造主義心理學起家的。後來,它也反對行為主義對行為研究的還原分析論。
  • 格式塔學習理論—頓悟
    格式塔心理學派最早產生於德國,之後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格式塔心理學派否認了建構主義的元素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主張應該研究人的經驗及行為,強調經驗與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並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格式塔學派代表人物苛勒把格式塔原理應用到發展心理學,並且研究了頓悟學習,認為學習是一種完整的過程,是學習者對情景的重新分析之後得到的。
  • 設計師必須懂的基本原理——格式塔原理
    可能平時都已經有意無意在實際工作中都已經用到了,但就是沒有一個可靠理論支撐或是叫說法,所以現有重新整理並且發布這個格式塔原理。什麼是格式塔原理 (Gestalt)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1912年,是由德國心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試圖解釋人類視覺的工作原理。他們觀察了許多重要的視覺現象並對它們編訂了目錄。
  • 格式塔在界面中的使用思考
    格式塔的產生、發展頗具波折,其影響也涉及眾多領域。單從設計領域來講,格式塔理論可提煉出7大原則。01  格式塔原則 : 相似格式塔相似性原理是影響我們感知分組的另一個因素:如果其他因素相同,那麼相似的物體看起來歸屬於一組。
  • 引人注目的「格式塔」設計技法!
    文/鳳鳴 格式塔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才產生出易於理解、協調的整體,如果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關的元素,我們的大腦就會試圖將其簡化,把各個單位加以組合,使之成為一個知覺上易於處理的整體。
  • 廣告設計中的格式塔心理!
    文/韓斌 格式塔源於德文「Gestalt」一詞的音譯,是指形狀、形式或一種用視覺分離出來的整體,包括兩種含義:①事物具有獨有的形狀或者形式;②指一個實體部分對知覺所表現出的整體特徵,就是完形。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在視知覺過程中,會自然地有一種自我完善事物的結構整體或完形的行為,當外界的一個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內心會有一個格式塔與之相對應,如果內心的格式塔與這個事物不相符時,格式塔就出現「缺失」,這時我們的內心就表現出彌補缺失的活動傾向,活動的結果讓我們內心的格式塔本身達到完善化,形成良好的「完形」。這個理論讓我們能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廣告設計。
  • 格式塔視覺規律-我在實戰中的碎碎念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文章是格式塔視覺規律,本篇文章作者如是說:「這篇文章是寫給大多數人看的關于格式塔心裡學規律我在項目裡面的碎碎念。當然這會是全網最容易看懂的格式塔原理。」👀(全文共計2724字,閱讀約需要12分鐘)我在大三的時候第一次聽說到這個名詞「格式塔」。當時就看了一些有關於他的文章等資料,但是可能是我並不聰明的緣故,當時並沒有太懂格式塔是一個什麼東西。現在工作了幾個年頭在看的時候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就是我理解的格式塔希望對你有幫助。
  • 噬菌體:中國的那些事兒
    這兩天微信群、朋友圈被來自「英國那些事兒」公號的一篇文章刷屏了。這文章名字有點長:《丈夫金字塔感染超級細菌,試遍所有抗生素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