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素改性酚醛樹脂對鎂碳材料結構與性能的影響

2020-12-05 找耐火材料網

通過近年來的實際生產發現,不同工藝條件合成的樹脂的性能均有所不同,將其應用到鎂碳磚的製備中勢必會對其結構和性能產生不同的影響。為此,本文將不同木質素替代量、催化劑加入量以及反應時間所合成的LPF分別應用到鎂碳磚中,系統研究合成的樹脂對鎂碳磚結構與性能的影響,以期優化樹脂的合成工藝條件。

1、實驗部分

1.1實驗原料及配比

製備鎂碳磚主要原料為:電熔鎂砂顆粒(w(MgO)=97wt%)、鎂砂細粉、鱗片石墨(<0.074mm)、Al粉(<0.074mm)和Si粉(<0.045mm)。鎂碳磚配方如表1,表中所述結合劑分別為不同工藝條件下合成的LPF和傳統PF,傳統PF採用武漢力發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熱固性酚醛樹脂(型號2231)。

表1鎂碳磚配方wt%

1.2實驗過程

1.2.1鎂碳磚的製備

先將鎂砂骨料幹混3~5min,然後外加不同工藝條件下合成的LPF以及PF作為結合劑,混6~9min,最後加入粉料混9~12min。混好的泥料採用油壓機於100MPa下壓製成140mm×25mm×25mm的鎂碳磚試樣。先將試樣經200×24h℃固化,部分試樣於埋碳氣氛下分別經1000℃×3h、1200℃×3h燒成。

1.2.2測試與表徵

對固化後鎂碳磚試樣的常溫抗折強度、耐壓強度、顯氣孔率和體積密度進行表徵;對1000℃和1200℃燒後的鎂碳磚試樣的線變化、質量變化、常溫抗折強度、耐壓強度、顯氣孔率和體積密度進行表徵;採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NanoSEM400NovaFEI)觀察燒後試樣的顯微結構及形貌;選取部分固化後試樣進行1400℃高溫抗折強度(保溫0.5h,埋炭)測定。常溫抗折強度按GB/T3001—2000測試,耐壓強度按GB/T5072.2—2004測試,顯氣孔率與體積密度按GB/T2997—2000測試,高溫抗折強度按GB/T3002—2004測試。

2、結果與討論

2.1不同木質素替代量合成的LPF所製備鎂碳磚的物理性能及顯微結構

2.1.1物理性能

以不同木質素替代量合成的5種不同的LPF作為結合劑,製備出一系列鎂碳磚試樣,如表2所示。以傳統PF作為結合劑製備的鎂碳磚試樣編號為M0。

表2不同木質素替代量合成的LPF製備的鎂碳磚試樣

鎂碳磚試樣經200×24h℃固化後常溫物理性能參數如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以LPF結合的鎂碳磚試樣的物理性能普遍優於PF結合的試樣;隨著木質素替代量的增加,A1-A4試樣的顯氣孔率和體積密度沒有明顯變化,A5試樣的顯氣孔率大幅上升、體積密度大幅下降。

試樣的抗折強度和耐壓強度隨著木質素替代量的增加變化較明顯,從表中可以看出,對於A1-A3試樣,強度變化不大,抗折強度相差約1~2MPa,耐壓強度相差約5~10MPa;而A4和A5試樣的強度較前面3組試樣均有大幅下降,A5試樣抗折強度下降了約10MPa、耐壓強度下降約30MPa,其原因可能有兩方面,其一,木質素分子中的大部分活性基團包裹在分子內部,化學反應活性較低,當木質素替代量增加到40%和50%時,體系中存在一定量的木質素未參加反應,降低了LPF的結合性能;其二,木質素替代量增加到40%和50%時,合成的LPF粘度過大(圖1(a)),降低了樹脂與鎂碳磚原料表面的親潤性,使得LPF結合性能變差。

表3 200×24h℃固化後A1-A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表4 1000×℃3h熱處理後A1-A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為了研究不同木質素替代量合成的LPF對鎂碳磚中溫性能的影響,對A1、A3、A5試樣進行1000℃和1200℃燒成(埋炭氣氛),其物理性能指標如表4和5。從表4可以看出,1000℃處理後所有試樣的線變化、燒失、顯氣孔率和體積密度均變化不大。比較試樣的抗折強度和耐壓強度發現,當木質素替代量為10%和30%時,A1和A3試樣的強度相差不大,但隨著替代量進一步增加,A5試樣的強度明顯下降,這與試樣固化後性能的變化規律相一致;而LPF結合的試樣經1000℃處理後其抗折強度和耐壓強度較PF結合的試樣有一定程度降低,可能是因為木質素鏈段的引入使得LPF在熱解後其熱解碳中含有一定量的強度較低的軟質無定形碳,從而降低了以其結合的鎂碳磚試樣強度。

從表5可以看出,經1200℃處理後,所有試樣的燒失和線變化率均變化不大;A1、A3試樣的顯氣孔率和體積密度相差不大,當替代量增加到50%,A5試樣的顯氣孔率明顯上升、體積密度明顯下降,這是因為替代量過大時合成的LPF結合性能較差,從而使得製備的鎂碳磚試樣結構更疏鬆。從表5還可以看出,經1200℃處理後,A1和A3試樣的強度相差不大,A5試樣的強度有所降低,與200℃固化後和1000℃燒後規律一致;而比較LPF和PF結合的試樣發現,A1、A3試樣的強度較M0試樣均有一定程度提升,與1000℃處理後試樣的變化規律不同,這可能是由於Ca元素(來源於原料木質素磺酸鈣)和Na元素(來源於催化劑氫氧化鈉)的引入使得在高溫下會形成一定量的低熔相,促進了試樣中陶瓷增強相的生成,從而提高了試樣的強度。

比較1000℃和1200℃處理後的試樣的物理性能(表4和5)。可以看出,經1200℃處理後,試樣的顯氣孔率有所下降,體積密度和強度均有所提高,且質量損失由負值變為正值,進一步說明1200℃時試樣中發生了固相反應,提高了試樣的物理性能。

表6列出了鎂碳磚試樣的高溫抗折強度(hotmodulusofrupture,H.M.O.R.),處理條件為1400℃×0.5h。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木質素替代量的增加,A1、A3試樣的H.M.O.R.相差不大,A5試樣有一定程度降低;比較LPF和PF結合的試樣發現,以LPF結合的試樣的H.M.O.R.普遍高於PF結合的試樣,說明LPF也可以提高鎂碳磚的高溫使用性能。

綜合表3-6,考慮鎂碳磚的性能及結合劑的成本,當木質素對苯酚替代量為30%時,合成的LPF一方面較大程度減少了苯酚的用量,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以其作為結合劑製備的鎂碳磚各項物理性能均較好,因而具有高的性價比。

表51200×℃3h熱處理後A1-A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表61400×℃0.5h熱處理後A1-A5試樣的高溫抗折強度

2.1.2顯微結構

圖1為經1200℃處理後鎂碳磚試樣斷口的SEM照片,圖中點Ⅰ、Ⅱ、Ⅲ、Ⅳ能譜數據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傳統PF結合的M0試樣中生成了一定量蝌蚪狀晶須,結合能譜數據可以看出生成的晶須為Mg2SiO4晶須;當木質素替代量為10%時,合成的LPF製備的A1試樣中生成了少量細而長的碳化物陶瓷晶須,參考能譜數據可知,該晶須可能為MgO基體上生長的SiC晶須,說明木質素的引入可以促進鎂碳磚中SiC的生成,從而提高了試樣的強度;木質素替代量為30%時,A3試樣中生成陶瓷晶須的量增多、直徑增加,從能譜數據可知,生成的晶須可能為Al4C3、SiC的混合物,表明增加木質素替代量,可增大鎂碳磚中陶瓷晶須的生成量及尺寸;但當木質素替代量進一步增加到50%時(如圖1(d)),試樣中陶瓷晶鬚生成量有所降低,且由於引入了大量的Ca和S,使得試樣中生成了一定量的CaSO4晶體。

圖1 1200℃處理後試樣斷口的SEM照片:(a)M0;(b)A1;(c)A3;(d)A5

表7A1-A5試樣能譜分析

2.2不同催化劑加入量合成的LPF所製備鎂碳磚的物理性能及顯微結構

2.2.1物理性能

將不同催化劑加入量合成的LPF作為結合劑製備出一系列鎂碳磚試樣,如表8。以傳統PF作為結合劑製備的鎂碳磚試樣編號為M0。

表8不同催化劑加入量合成的LPF製備的鎂碳磚試樣

試樣經200×24h℃固化後常溫物理性能參數如表9。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催化劑量的增加,B1-B5試樣的體積密度和顯氣孔率均變化不大,抗折強度和耐壓強度依次下降。可見,當催化劑量為1%時,B1試樣的固化後物理性能最優。鎂碳磚200℃固化後的物理性能主要決定於樹脂的結合性能,而樹脂結合性能主要來源於其固化後的網絡結構,一般來說樹脂分子量越高,其固化後形成的網絡結構越緻密,結合性能越好。當催化劑量從1%增加到3%時,B1-B3試樣的強度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合成的LPF的單分子鏈長度隨著催化劑量增加而減小,均分子量逐漸減小,使得固化後形成的網絡結構緻密度降低,結合性能隨之下降,從而使鎂碳磚試樣強度降低;而當催化劑量增加到5%時,B5試樣的強度急劇下降,可能是因為合成的LPF粘度較大,降低了其與鎂碳磚原料表面的親潤性。

表10為B1、B3、B5試樣經1000℃處理後的物理性能。可以看出,隨著催化劑用量從1%增加至3%,B1和B3試樣的強度沒有明顯變化;當催化劑用量進一步增加,試樣強度大幅降低。而比較LPF和PF結合的試樣的強度可知,B1、B3、B5試樣的強度較M0試樣均有所降低,與表4規律一致,進一步說明木質素的引入一定程度降低了1000℃處理後鎂碳磚試樣的強度。

表9 200×24h℃固化後B1-B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表10 1000×℃3h熱處理後B1-B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表11為B1、B3、B5試樣經1200℃處理後的物理性能。從表中可以看出,經1200℃處理後,B1、B3、B5試樣的物理性能較M0試樣均有所提高,與表5規律一致;此外,隨著催化劑量的增加,試樣的線變化、燒失、顯氣孔率和體積密度均變化不大,強度呈先增大後減小趨勢。催化劑量為3%時,B3試樣的強度較B1試樣增高,其原因可能有兩方面,其一是氫氧化鈉的加入使得高溫下試樣中低熔相含量增多,促進了試樣中陶瓷相晶須的生成;其二是試樣中的低熔相在高溫下可以促進燒結,從而提高試樣內部結構的緻密性;而B5試樣的強度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催化劑量為5%時,合成的LPF本身結合性能較差,使得鎂碳磚試樣的結構疏鬆。燒成溫度對試樣物理性能的影響與表4、5規律一致。

對B1、B3、B5試樣的H.M.O.R.做了測試,結果如表12。從表中可以看出,當催化劑量為1%時,B1試樣的H.M.O.R.最高,且隨著催化劑量的增加,試樣H.M.O.R.依次降低,這是因為氫氧化鈉的增加,使得高溫下試樣中低熔相的含量增多,影響了試樣在高溫狀態下的使用性能。

綜合表數據可以發現,當催化劑量為1%時,合成的LPF製備的B1試樣具有最優的固化後物理性能、高溫抗折強度以及較優的中溫物理性能。

表11 1200×℃3h熱處理後B1-B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表12 1400×℃0.5h熱處理後B1-B5試樣的高溫抗折強度

2.2.2顯微結構

對1200℃處理後B1、B3、B5試樣斷口進行觀察,並與M0試樣對比,結果如圖2,圖中點Ⅰ、Ⅱ、Ⅲ、Ⅳ能譜數據如表1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催化劑量為1%和3%時,B1和B3試樣中均生成了大量的晶須,從能譜數據可知,該晶須為SiC晶須,說明Na元素的引入可以促進鎂碳磚中SiC晶須的的生成;然而當催化劑量增加到5%時,試樣中晶須的量減少,形貌也有所不同,表明當氫氧化鈉的量過多時反而會抑制試樣中陶瓷晶須的生成,同時對其形貌也有所改變。

圖2 1200℃處理後試樣斷口的SEM照片:(a)M0;(b)B1;(c)B3;(d)B5

為了進一步研究催化劑氫氧化鈉量不同時合成的LPF對鎂碳磚試樣結構緻密度的影響,對1200℃處理後B1、B3、B5試樣內部光片的顯微結構進行觀察,結果如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催化劑氫氧化鈉量的增加,試樣的內部結構緻密度先增高后降低,B3試樣最緻密,與表11強度的變化規律一致,說明Na元素的引入在高溫會生成低熔相,促進鎂碳磚試樣的燒結,提高了試樣緻密度。

表13 B1-B5試樣能譜分析

圖3 1200℃處理後光片試樣的顯微照片:(a)B1;(b)B3;(c)B5

2.3不同反應時間合成的LPF所製備鎂碳磚的物理性能及顯微結構

2.3.1物理性能

將不同反應時間條件下合成的LPF作為結合劑製備出一系列鎂碳磚試樣,如表14。以傳統PF作為結合劑製備的鎂碳磚試樣編號為M0。

表14不同反應時間合成的LPF製備的鎂碳磚試樣

試樣經200×24h℃固化後常溫物理性能參數如表15。從表中可以看出,當反應時間小於2h時,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C1-C3試樣的體積密度、顯氣孔率變化不大,抗折強度和耐壓強度緩慢上升;但反應時間超過2h後,C4和C5試樣的體積密度呈下降趨勢,顯氣孔率呈上升趨勢,常溫強度急劇下降。可見,反應時間為2h時,C3試樣的固化後物理性能最優。反應時間主要是通過影響LPF的單分子鏈長度及分子之間的交聯密度來影響其結合性能。當反應時間小於2h時,LPF體系中單體不斷聚合,樹脂均分子量增加,固化後的網絡結構緻密度上升,使得其結合的鎂碳磚固化後物理性能提高;而當反應時間繼續延長時,LPF分子之間的交聯密度急劇上升,粘度急劇增大,影響了LPF的使用性能及其與鎂碳磚原料表面的親潤性,從而導致鎂碳磚試樣的物理性能大幅下降。

表16為1000℃處理後C1、C3、C5試樣的物理性能參數。可以看出,LPF結合的試樣(C1、C3、C5)的性能均低於PF結合的M0試樣,與表4、9規律一致;比較C1、C3、C5試樣的性能發現,反應時間小於2h時,試樣的性能變化不大,當反應時間繼續延長至3h,C5試樣的性能有較明顯降低,可能是因為反應時間為3h時合成的LPF粘度、殘碳率等性能均較差,影響了鎂碳磚的性能。

表15200×24h℃固化後C1-C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表161000×℃3h熱處理後C1-C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表17為1200℃處理後C1、C3、C5試樣的物理性能參數。可以看出,隨著反應時間從1h到2h變化時,試樣的顯氣孔率、體積密度相差不大,強度有略微增高;當反應時間超過2h時,試樣的體積密度、抗折強度和耐壓強度均有一定程度降低,與表13、3.14變化規律一致。說明經1200℃處理後,反應時間對鎂碳磚試樣中陶瓷晶須的生成影響不大,主要是通過影響合成的LPF的性能(粘度、殘碳率等)來影響鎂碳磚的性能。

表18列出了試樣的高溫抗折強度,可以看出,反應時間小於2h時,試樣的H.M.O.R.相差不大;而當反應時間為3h時,C5試樣的H.M.O.R.較前面兩組試樣大幅降低,這是因為反應時間3h條件下合成的LPF性能較差,從而導致其結合的鎂碳磚性能變差。

表171200×℃3h熱處理後C1-C5試樣的常溫物理性能

表181400×℃0.5h熱處理後C1-C5試樣的高溫抗折強度

綜合表15-18可知,當反應時間為2h時,合成的LPF結合性能最好,以其為結合劑製備的鎂碳磚試樣C3固化後物理性能、中溫物理性能以及高溫抗折強度均最優。

2.3.2顯微結構

圖4為1200℃處理後C1、C3、C5試樣斷口SEM照片,圖中點Ⅰ、Ⅱ、Ⅲ、Ⅳ能譜數據如表19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LPF結合的C1、C3、C5試樣中均生成了一定量的陶瓷晶須,結合能譜數據可知其可能為SiC晶須,且晶須的形貌、生成量變化不顯著,說明反應時間不同時,合成的LPF對鎂碳磚中SiC晶須的生成影響不大,這可能是因為反應時間不同對LPF熱解碳中無機鹽的成分及含量影響不大所致。

圖41200℃處理後試樣斷口的SEM照片:(a)M0;(b)C1;(c)C3;(d)C5

表19C1-C5試樣能譜分析

3、本文小結

(1)與傳統PF相比,LPF可以有效提高鎂碳磚試樣固化後的常溫物理性ⅠⅢabcdⅡⅣSiCSiCSiCMg2SiO4能,抗折強度最高可提高8-9MPa,耐壓強度最高可提高20-30MPa;而經1000℃處理後,其物理性能較PF結合的試樣有一定程度降低;當處理溫度升高到1200℃,LPF結合的鎂碳磚試樣中生成了一定量的SiC晶須,使得其物理性能高於PF結合的試樣;試樣的高溫抗折強度較PF結合的試樣也有所提高。

(2)木質素替代量為30%時,合成的LPF具有較低的成本,以其作為結合劑製備的鎂碳磚各項性能均較好,具有高的性價比;催化劑量為1%時,合成的LPF製備的鎂碳磚具有最優的固化後物理性能、高溫抗折強度以及較優的中溫物理性能;反應時間為2h時,合成的LPF製備的鎂碳磚其固化後物理性能、中溫物理性能以及高溫抗折強度均最優。因而,LPF合成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木質素替代量30%、催化劑加入量1%、反應時間2h。

相關焦點

  • 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
    納米改性結合劑低碳鎂碳耐火材料常用的結合劑為熱塑性酚醛樹脂。但是,樹脂高溫炭化會形成各向同性的玻璃態物質,使鎂碳耐火材料呈現出脆性,既損害了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熱穩定性,又降低了其高溫使用強度。研究表明,引入催化劑納米炭黑、碳納米管等炭素前驅體對酚醛樹脂進行改性,可使酚醛樹脂熱解炭化後形成晶粒尺寸更大、層間距更小的玻璃狀可鑲嵌結構次生碳,或原位形成納米碳纖維以及納米碳管,從而達到顯著改善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及高溫強度的目的。日本的研究人員以納米炭黑為原料,採用感應激活高溫自蔓延法首次合成了納米複合石墨化炭黑。
  • 2萬噸木質素酚醛樹脂裝置試產成功
    ,產品性能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意味著我國利用價廉可再生木質素代替有毒苯酚生產酚醛樹脂膠取得重大進展。參與技術研究的中國林科院林化所王春鵬博士向記者介紹,具有木質素加工條件或者目前生產酚醛樹脂膠黏劑的企業,都可以通過裝置改造生產木質素基酚醛樹脂。目前苯酚市場價格在1.4萬元/噸,而每噸木質素的價格為幾千元,加工生產木質素基酚醛樹脂比石油基產品更具經濟性。
  • 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Jiang等以木質素降解得到的酚類低聚物為原料與環氧氯丙烷反應製備木質素基環氧樹脂,系統研究了環氧樹脂的交聯密度、結構特性等因素對材料熱力學性能的影響,發現材料具有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110 ℃)和良好的熱穩定性。VanDePas等以木質素還原降解得到的低聚物為原料製備木質素基環氧樹脂,並應用於雙酚A環氧樹脂改性。
  • 白石墨烯(單層少層六方氮化硼)樹脂改性 磨料磨塊 彈性磨塊
    (客戶檢測數據)... 10十、納路改性酚醛樹脂的產品情況... 10十一、納路白石墨烯改性料的實驗方案建議... 10參考文獻... 10引言酚醛樹脂粉體改性效果機理介紹1、廣東納路納米科技有限公司以白石墨烯對酚醛樹脂進行改性,可對應用於磨料磨具的產品提升鋒利度和耐磨時間,解決一直以來鋒利度和耐磨時間此消彼長矛盾的行業十數年痛點
  • 改性碳納米管在水性環氧樹脂防腐抗靜電塗料中的應用研究
    對比分析了不同改性碳納米管對塗料性能的影響。碳納米管為線形管狀結構,在環氧塗料中更容易相互接觸,因此添加很少的量就能達到防靜電技術要求[6],但是碳納米管之間存在較強π-π鍵,由於範德華作用力的影響,導致碳納米管之間容易發生團聚,限制了其應用[7]。     納米材料的加入可以有效的提高環氧樹脂/碳納米管塗層的耐腐蝕性[8-9]。
  • 鎂鈣碳磚目前存在的4個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鎂鈣砂2、結合劑如今酚醛樹脂以殘碳率高、結合強度大等特點廣泛的應用為含碳耐火材料的結合劑,對於鎂鈣碳磚這樣一種較為特殊的耐材來說,由於對水分敏感的CaO的出現,一般的酚醛樹脂己不再適用於鎂鈣碳耐材。無水酚醛樹脂的存放也出現了長時間後樹脂表面自行硬化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程度與樹脂保存環境的溫度以及樹脂密封程度有直接關係,稱之為時效硬化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直接影響了樹脂的使用效果和存放時間。
  • 北林大實現木質素基酚醛樹脂膠黏劑專利技術轉讓—新聞—科學網
    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木質素基酚醛樹脂膠黏劑專利技術轉讓實現突破 我國人造板工業90%以上使用脲醛膠
  • 矽烷偶聯劑KH550廠家價白炭黑改性_三孚矽業用真心服務
    矽烷偶聯劑KH550廠家價白炭黑改性,三孚矽業用真心服務,三孚新材料堅持以技術創新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同時致力於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矽烷偶聯劑KH550廠家價白炭黑改性, 一類專用助劑, 一般分為鈷鹽和樹脂兩大類 。
  • 氟矽樹脂改性環氧樹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氟矽樹脂,改性環氧樹脂...
    慧聰塗料原料網訊:採用有機矽氧烷、氟矽烷合成氟矽樹脂,用氟矽樹脂對環氧樹脂進行改性,製得了氟矽-環氧複合樹脂。對複合樹脂的結構和漆膜的力學性能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改性後的氟矽-環氧樹脂綜合了氟樹脂、有機矽樹脂和環氧樹脂的優異性能,用其製得的漆膜緻密,附著力優異,硬度高,疏水性能優良。
  • 樹脂是什麼材料 環氧樹脂是什麼
    樹脂一般認為是植物組織的正常代謝產物或分泌物,常和揮髮油並存於植物的分泌細胞,樹脂道或導管中,尤其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心材部位的導管中。下面來詳細了解下樹脂是什麼材料吧。2、縮聚物:這類型的樹脂是指由縮合聚合反應製得的聚合物,其結構單元的化學式與單體的分子式不同,如酚醛樹脂、聚酯樹脂、聚醯胺樹脂等。按樹脂分子主鏈組成分類1、碳鏈聚合物:這類型的樹脂是指主鏈全由碳原子構成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
  • 關於酚醛樹脂的質量指標對剎車片的特性有什麼樣的影響?
    【嘉勒途微分享】關於酚醛樹脂的質量指標對剎車片的特性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於摩擦材料的特性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作為樹脂的檢驗項目,粉狀樹脂一般有外觀、熔點、流動性、固化時間、粒度、水分含量、游離酚含量等。
  • 木質素的「自我介紹」
    後一類分離常見於造紙的製漿過程,又細分為兩類分離方法,前者是用含有鈣、鎂、鈉、氨的酸性亞硫酸鹽溶液,在130~140℃加熱蒸煮碎木,將原本的「我」磺化為水溶性的木質素磺酸鹽,再用石灰乳處理,即可沉析出「我」;後者是用濃燒鹼液高溫蒸煮碎木或切碎的稻草、麥秸,將「我」變為具有鹼性的「我」,過濾出纖維素,剩下的溶液再進行酸處理,即可沉析出「我」。
  • 水性酚醛樹脂分散液
    作者:  概述:  (1)水性酚醛樹脂分散液的一般特性由於水溶性酚醛粘結劑的分子量很低,穩定性很低,樹脂的濃度範圍通常為55%~70%,所以這類樹脂大多數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應用問題。水溶性酚醛樹脂的主要缺點之一是其膠膜的耐環境性不夠好。在交聯固化之前,其薄膜在水中浸泡後會再度溶劑化。
  • 鎂鈣砂的生產中改變其抗水化措施都有哪些?
    鎂鈣砂因存在游離的CaO而極易水化,這是MgO-CaO-C致命的弱點。而為抑制MgO-CaO系材料的水化作了大量的改進。延長煅燒時間和提高煅燒溫度對CaO有類似的影響規律。CaO晶粒越大,晶格畸變越小,晶體結構越緻密,晶界表面積和表面自由能就越小,因而其水化活性越低。(3)選擇合適的結合劑生產MgO-CaO-C磚要選用無水的或含水量極低的結合劑,因為結合劑中的水分被帶入磚中,引起MgO-CaO-C磚內部發生水化,使磚體內部組織結構疏鬆,強度下降,使其使用性能受到嚴重影響。
  • 木質素改性材料和生物質功能橡膠的研發與應用」項目通過中國化工學會科技成果評價
    10月23日,中國化工學會在北京-青島(視頻)主持召開了青島能源所和青島中科和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的「木質素改性材料和生物質功能橡膠的研發與應用
  • 【樹脂】熱塑性樹脂和熱固性樹脂的概念和區別
    熱固性樹脂其分子結構為體型,它包括大部分的縮合樹脂,熱固性樹脂的優點是耐熱性高,受壓不易變形。其缺點是機械性能較差。熱固性樹脂有酚醛、環氧、氨基、不飽和聚酯以及矽醚樹脂等。一般認為,在縮聚過程中糠醇分子中的羥甲基可以與另一個分子中的α氫原子縮合,形成次甲基鍵,縮合形成的產物中仍有羥甲基,可以繼續進行縮聚反應,最終形成線型縮聚產物糠醇樹脂。 呋喃樹脂的性能及應用:未固化的呋喃樹脂與許多熱塑性和熱固性樹脂有很好的混容性能,因此可與環氧樹脂或酚醛樹脂混合來加以改性。
  • 乾貨| 6大表面改性方法,你的粉體適合哪一種?
    表面改性是根據應用需要有目的地改變粉體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質,以滿足現代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發展的需求,在粉體加工和應用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主要有6大類改性方法。1、物理塗覆方法原理:利用高聚物或樹脂等對粉體表面進行處理,一般包括冷法和熱法兩種。改性劑:高聚物、酚醛樹脂、呋喃樹脂等。
  • 木質素在儲能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其中,對不同來源木質素基本性質、特點作了簡要介紹,並基於木質素及其衍生物在分子結構上的設計靈活性和多樣性,通過直接選用木質素或改性、摻雜一種或多種雜原子製備出助劑、黏結劑、催化劑、電池或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等,探討分析了不同木質素基儲能裝置的運作機制和表現出的不同差異的電化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