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名著大隋唐,老樂歪批道短長。看到「殘唐鐵槍將:被李存孝打得不敢出頭,十三太保亡故,立刻為他報仇」這樣一個標題,熟悉殘唐五代系列故事的書迷,對相關的人物一定不會陌生。這個鐵槍將,就是被稱為「後李存孝時代」的第一高手,王彥章,但問題是,王彥章跟李存孝本來是有些仇怨的,他是怎麼給李存孝報仇的呢?其實,這個所謂的「報仇」,只能算是一種歪打正著的結果。接下來,老樂就簡單跟各位,介紹一下這段故事。
此事還得從李存孝帶病擊退五路節度使,收服白馬銀槍高思繼講起。因為李存孝所立的功勞太大,身為他的義父,晉王李克用便賞給了這位十三太保沁州之地,可是此舉卻激怒了康君立和李存信二人,這哥倆羨慕嫉妒恨,立刻決定要設計除掉李存孝。整套計劃的第一步,是從李克用那裡騙來令箭,然後跑去沁州,用非常低幼的手段,告訴李存孝,說李克用下令,要讓各家太保收回晉王的「賜姓」,也就是說,不讓李存孝再姓李,恢復本來的名字,安敬思。李存孝竟然就這樣相信了,並且在沁州城樓上,豎起「安」字大旗。
第一步得手後,康君立他們回頭再告訴李克用,說李存孝謀反,李克用大怒,要審問李存孝,雖然中途也有調查,但康君立和李存信從中破壞,手段就是灌醉了李克用!而後,等李存孝來到太原受審時,單獨與之見面,並給他灌下毒酒,最終將其車裂,等到李克用酒醒後,一切都晚了,一代名將,殘唐第一高手就這樣莫名其妙被害。其實,這個故事漏洞很多,甭說別的,李存孝又不是小孩子,就算聽話不姓李了,也不至於滿城立下「安」字旗吧?再說了,人命關天的大事,就因為李克用酒醉,便可以草率處理?總之,故事就這麼編的,為了把接下來的情節「圓」下去,只能說康君立哥倆,逃到了朱溫那裡,以除掉李存孝這件「功勞」為憑據,讓朱溫保護自己。
接下來就該輪到王彥章登場了,王彥章本來是個水賊,雖然武藝高強,力大無窮,但是在李存孝面前,基本就是一個回合就被擊敗,也正是因此,王彥章發誓,李存孝在世一天,自己就不再出頭。結果,他也聽說了李存孝歸天的消息,立刻意識到,自己橫行天下的機會來了,這才重新出山,結果剛一登場,就遇上了朱溫帶著康君立和李存信,要劫持李存孝的靈柩,雙方自然要開始動手。正常的邏輯下,如果遇上這種事,以王彥章的為人,他未必會摻和此事,但問題是,朱溫在劫持靈柩的同時,還要劫持李存孝的遺孀,並且企圖用暴力解決,這就讓王彥章看不下去了,他立刻決定,管一管這種閒事。
還是那句話,後李存孝時代,王彥章就是天下第一猛人,朱溫和他的手下當然不是對手,而且等朱溫聽到了王彥章的名頭後,也知道鐵槍將的價值,立刻決定,收服這位大將。因此,朱溫毫不猶豫地選擇不再為難李存孝的家眷,並且還藉口說,一切都是康君立和李存信挑撥離間,不由分說,將二人處斬。這一系列操作,讓王彥章立刻對朱溫欽佩有加,認定了這是一個值得自己扶保的明主,二話不說,歸順了未來的後梁太祖。由此可見,王彥章雖然跟李存孝有仇,但本著江湖男兒的一腔豪氣,不欺凌婦孺的基本道德,讓他陰差陽錯地幫助了昔日的頭號強敵。
這就是所謂的王彥章給李存孝報仇的故事大致脈絡,當然,這些內容只是小說家言,歷史上李存孝被李克用誅殺的真正原因,遠沒有這麼兒戲,而康君立等人,更不會如此就為十三太保償命。歸根結底,這其實是小說家或者民間藝人,對謀略的認知和運用能力有限造成的,只能設計出這些簡單的,甚至有些低幼的邏輯故事。但並不能因為小說的水準有限,就輕易否定小說的價值,起碼這個故事交代了一個基本的史實,那就是李存孝是亡於自己陣營,對於普通受眾而言,在接觸不到史書的前提下,除了一些戲劇性的偏差外,對這段歷史的整體認知不會偏差太多。比起如今有些過度誇張的作品,比如說李存孝是被朱溫的兒子擊殺等誇張結果,要負責任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