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1日,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表示,原子彈就是這麼大的東西,沒有那東西,有人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毛澤東率領我軍,憑藉著「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敵人的飛機大炮,他堅信,戰爭中的決定因素是人。然而到了朝鮮戰場上,在與強敵的較量中,毛澤東愈加強調現代武器裝備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韓戰及後來臺灣海峽的問題中,美帝國主義多次肆無忌憚地用核武器威脅中國。雖然毛澤東用政治手段一一瓦解,強調「美國的原子訛詐,是嚇不倒中國的」,他也深感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性。這也就是毛澤東常說的,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關於核武器的問題,毛澤東曾用辯證的思想跟外賓闡述,他指出:「誰也沒有原子彈是上策,他們有、我們也有是中策,只有它一個國家有是下策。」當美蘇列強擁有了原子彈時,上策顯然已不可行,不願居於下策,那就唯有求中策了。
在這種情況下,飛彈研究院成立了,中央任命聶榮臻為兩彈一星工程總指揮。與此同時聶榮臻任命錢學森為院長,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抽調科學家。除了人員儲備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修建實驗基地,這個任務落在了開國上將陳士榘身上。
陳士榘是湖北武昌黃土坡人,18歲跟著毛澤東走上革命道路,先後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長徵、廣陽戰鬥、山東抗日根據地歷次戰鬥、孟良崮戰役等戰役戰鬥。建國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兼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軍事建築部部長,修建兩彈基地這個任務,陳士榘當仁不讓。
1958年4月11日,中央軍委秘書長黃克誠主持0029工程建設會議,決定工程兵成立特種工程指揮部,代號為7169部隊,陳士榘被任命為司令員兼政委,負責原子彈試驗場和飛彈綜合試驗靶場的建設。
7169部隊是兵團級單位,以剛剛從朝鮮撤軍回國的志願軍19兵團機關、志願軍工程指揮部和志願軍後勤部為基礎組建而成。加上全國各地調來的大批施工部隊,一共10萬人的大部隊,秘密開進了新疆塔裡木盆地東部的一處神秘之地——羅布泊。
這是一項絕密任務,10萬人都不能告訴自己的家人去了哪裡,就像憑空消失了一般。一位剛剛跟妻子結婚的連長,洞房花燭的第二天早上就這樣消失了,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留給新婚妻子。任憑這個年輕的女人怎麼打探,誰也不知道自己丈夫去了哪兒。
陳士榘說,這樣的故事,在7169部隊太多了。這支部隊裡,既有鼎鼎大名的開國將軍,也有科研工作者、解放軍戰士,一頭扎進沙漠,毫無怨言地為祖國建設付出自己的汗水,甚至是生命。
沙漠的環境實在太惡劣了,地質隊的一位女技術員在帳篷門口看報紙,一陣風把報紙吹跑了。她提著裙子去追,誰也沒有想到她再也沒有活著回來。
當陳士榘坐著吉普車來到羅布泊時,油漆一夜之間就被風沙磨了個精光,成了個光鐵皮車,風擋玻璃基本上也變成一塊板子了,坐在車裡,可見距離也就只能到玻璃了。最後出現的「奇景」是,人只能放下風擋敞著篷裹著被子坐在車裡。
這就是羅布泊的環境,陳士榘形容為「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吃水貴如油,四季穿棉襖」。風沙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一陣沙塵暴刮過,遮天蔽日如蝗蟲過境,人的衣服、嘴巴、鼻子、眼睛,但凡有孔暴露的地方,都會灌滿沙子。
最難熬的還是沒有水的問題,沙漠裡的水要供應這十萬大軍,肯定是難以為繼的。最開始的時候,每人每天限量兩杯水,不夠的時候,大家就想辦法收集雨雪水。沙漠裡的蚊子特別多,雨水雪水裡面那都是成堆成堆的。
陳士榘還搞不清楚狀況時,就大口喝了一杯蚊子水。水到口中,總覺得水裡有什麼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杯子裡有厚厚的一層蚊子,因為已經煮熟都沉到了水底,但又不好把它撈出來。蚊子太多了,如果把蚊子都撈出來,水就所剩無幾了。為了珍惜水,還是連蚊子帶水一起往肚子裡灌。
陳士榘是經歷過長徵的老革命家了,有道是說,什麼樣的苦難沒經歷過。可當他來到這沙漠時,還是不由感嘆,「長徵爬雪山過草地那樣艱苦也不曾沒有水,現在戈壁灘連水都沒得喝。」
羅布泊這個地方,恰恰是陳士榘將軍親自選定的,當他受命擔任7169部隊司令員兼政委時,還被賦予了另外一個職責,就是特種工程兵的勘察設計組組長。
本來,蘇聯專家幫忙選定的地點是在甘肅敦煌,但那個地方離敦煌石窟太近,原子彈帶來的爆炸威力要是毀掉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那就成千古罪人了。此外,甘肅的場地只能實驗2萬噸TNT當量的原子彈,顯然不能滿足中國核事業發展的需要。
於是,陳士榘上將親自率領參謀班子,乘坐飛機,從北京到大西北,進行實地考察。在一次長達三個小時的飛行中,一條大峽谷映入眼帘,陳士榘仿佛受到了什麼召喚,執意要去峽谷看一看。飛行員表示太過危險,不能去。陳士榘就一再強調核試驗基地建設的重要性,飛行員才勉強答應。
進入峽谷後,光明一下子就被昏暗代替,眾人難免緊張起來,沒一會兒,前面出現一座山崖,中間開有口子,但是由於光線的原因,口子後面是什麼情況根本無法看清。
「衝進去!」隨著陳士榘一聲大喝,飛行員猛地推桿,飛機衝出了山崖口,眼前不是懸崖峭壁、怪石嶙峋,而是廣闊的盆地,一眼望不到邊。這個地方太適合做核試驗了,報請中央核准後,試驗場地確定,10萬人建築隊駐紮大西北。
當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陳士榘和戰友們不但要克服艱難的自然環境,還要跟物資短缺作鬥爭。全體官兵靠挖野菜,摘駱駝刺補充,大多都營養不良。被稱為共和國第一任核司令的張蘊鈺將軍回憶:
「剛來的時候,樹枝被我們砍了,細的編筐子用,粗的做扁擔使,現在連皮都被我們扒了,填我們的肚子。你們都記住這些樹,今後誰也不許再動它們,活著長在這兒,死了、倒了就讓它躺在這兒。」
就這樣,7169部隊的戰士們在陳士榘的指揮下戰天鬥地,克服重重困難,爭分奪秒不分晝夜地施工。歷經兩年艱辛,終於在1960年8月提前3年完成工程任務。
1960年11月,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飛彈在羅布泊試驗基地發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4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試驗基地爆炸成功!
在1965年的新春聯歡會上,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解放軍的高級將領,他指著陳士榘將軍跟張愛萍將軍說,「祝賀你,你們(指工程兵)立了功,他們(指國防科委)出了名;你們做窩(建成的兩彈基地),他們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彈),我們中國人說話算數了!你們都立了大功!」
當中國的兩彈一星計劃公布後,大家都知道了周恩來、陳毅、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如何秘密籌劃,知道了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愛國科學家的無私奉獻,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支7169部隊,默默地為原子彈造了個窩。
從這支隊伍1958年4月份默默進入戈壁灘,到1964年的9月又默默撤出來,10萬人消失了6年。因為執行著絕密任務,10萬人在戈壁灘沒有留下過一張照片,撤出時,每個人身上片紙不許留,所有工作記錄本和資料一律上交或銷毀。就像從來沒有在這片戈壁上出現過。
部隊撤出來後,由第十九兵團改編的7169部隊也隨之從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撤消。陳士榘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這支部隊,表達了深深的愧疚:
由於當時的特殊背景和嚴格的保密制度,這支部隊默默地開進戈壁灘,又默默地撤出戈壁灘。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業績從來沒有人提起過。在當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只知道從事兩彈研製的科技工作者和發射試驗部隊,而未聞那個特殊的名字,即代號為 7169部隊的特種工程指揮部。想到這裡我內心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內疚和懷念。無論是已故的,還是活著的,我們都不應忘記他們。因為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艱苦創業的時代;他們也開闢了一個時代,一個巨龍騰飛的時代。
7169部隊主要成員包括,司令員兼政委陳士榘,副司令員譚友林、曾旭清,副政委黃文明,參謀長趙東寰,副參謀長林乃清,政治部主任姚國民,後勤部長李基,後勤部政委袁福生,器材部部長王雲,衛生部部長彭雲生,以及無數個沒被記住的無名英雄們。他們沒有被遺忘,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