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許珈
2018-03-13 20:51 來源:澎湃新聞
三級預防措施來降低出生缺陷,怎麼理解?
答:一級預防包括婚檢、孕前優生檢查、孕早期增補葉酸等幹預項目;二級預防包括推動產前篩查、產前診斷來控制缺陷兒出生;三級預防在於對新生兒疾病篩查,對缺陷出生新生兒早篩查、早治療,提高這些孩子今後的生活質量。
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如何生個健康的寶寶時刻都是熱門話題。助孕方法的選擇?冷凍胚胎與新鮮胚胎孰優孰劣?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能否自然受孕?男性不育如何診斷與治療?相關問題層出不窮。相比之下,大家對於出生缺陷的認知依舊模糊。
我國是出生缺陷總發病率約為5.6%,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從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12%-15%左右。不良的生活習慣、工作壓力增大、環境的汙染以及高齡產婦的劇增等都是導致不孕不育、流產和多種出生缺陷發生的因素之一。為此,國家採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三級預防措施來降低出生缺陷。一級預防包括婚檢、孕前優生檢查、孕早期增補葉酸等幹預項目;二級預防包括推動產前篩查、產前診斷來控制缺陷兒出生;三級預防在於對新生兒疾病篩查,對缺陷出生新生兒早篩查、早治療,提高這些孩子今後的生活質量。
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黃荷鳳院士在健康方向盤科普宣教中指出,每名備孕或孕早期婦女,應採集夫妻雙方的疾病史、生育史、家族史、飲食情況、藥物服用情況、行為習慣等信息,並進行必要的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相應的營養幹預,預防出生缺陷的發生。對於受孕時已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和早產的可能性較大,產前篩查和診斷尤為重要。
上海市生殖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主任醫師孫曉溪指出,臨床上有1%-5%的女性存在習慣性流產的情況。習慣性流產的危害大,反覆流產可能造成子宮內膜永久性損傷,最終會導致不孕。
為什麼會發生習慣性流產?孫曉溪主任指出,60%-70%的原因是遺傳問題。比如有家族遺傳病、內分泌疾病、環境等影響。當夫妻雙方的確存在遺傳病的風險時,該如何預防?這就要提到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移植前基因診斷(PGD)技術。
「通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移植前基因診斷(PGD),可以把產前診斷推進到孕前診斷,將遺傳病的預防提前到胚胎階段。」黃荷鳳院士解釋,移植前基因診斷(PGD)是在體外受精的胚胎中活檢單個細胞,進行遺傳學分析後,再選擇正常胚胎移植回母體子宮,以避免異常胚胎妊娠的發生,不僅治療不孕不育,還從源頭阻斷了出生缺陷。
不過,大眾對於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有點小小的誤解。目前技術可以做的是篩查,不是改造。簡單來說,就是從好幾個胚胎中把有遺傳病基因的挑出來,再把沒有遺傳病基因的胚胎移植回母體子宮。打個比方,有A、B、C三個胚胎。檢查之後發現A、C都有遺傳病基因,只有B是好的。那就把B挑出來,移植回母體子宮。大家常說的「把不好的基因去掉」,不是指在A、C胚胎中去掉不好的基因,保留好的基因,而是A、C整個都不要。
黃荷鳳院士直言,先不說現在技術還不成熟,即便以後科學發展到這個階段,基因改造的事情也存在倫理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出生缺陷,第三代試管嬰兒,婚檢孕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