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規模化養殖業發展趨於穩定,但大量畜禽、糞汙直接或經過簡易處理後排放也已經成為引起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也成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此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防止和消除養殖場蓄禽糞汙的汙染,對於保護生態環境、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種植需要有機肥
養殖糞汙卻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古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豬多、肥多、糧多」,實際上說的就是有機肥、農家肥。可見從古至今,糞肥一直是我國農耕的重要肥料。但是,目前,我國各類有機肥資源折合成養分約7400多萬噸,但實際利用不足40%,究其原因,首先是有機肥存在養分含量較低、肥效慢、體積大、使用不方便等問題;其次是種植業雖然有大量的畜禽糞便需求,但具有季節性,而規模化養殖場產生的糞汙量太集中,往往無季節性;更重要的核心原因就是規模化養殖產生的大量畜禽糞便得不到有效利用。
規模化養殖的糞汙處理不善危害有多少?
由於大量畜禽糞便得不到有效利用,規模化養殖場面臨最大的環保問題就是大量糞便需要處理。自然堆放腐熟完全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期間蚊蠅遍布、臭氣燻天,日曬雨淋,不僅汙染環境,還造成養分流失,很多農戶缺乏耐心,往往放置幾天就施入農田,結果造成作物燒苗、燒根、種子不發芽、死亡。不完善的治理模式,就會造成局部汙染,影響生態失衡,導致養殖場頻頻遭遇停產禁養的結局,經濟無法發展,環境遭到破壞,得不償失。
畜禽糞汙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十分必要!
關係畜產品有效供給
關係畜禽養殖業節本增效
也關係養殖業的持續發展
關係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
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畜禽糞汙如何資源化處理應用?
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是指在畜禽糞汙處理過程中,通過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堆肥、漚肥、沼肥、肥水、墊料、基質等方式進行合理利用。
糞汙資源化利用主要技術包括汙水處理和固糞兩方面:
1.汙水
液體或全量糞汙一般採用厭氧發酵的方式進行處理利用。採用完全混合式厭氧反應器(CSTR)、上流式厭氧汙泥床反應器(UASB)等處理的,配套調節池、厭氧發酵罐、固液分離機、貯氣設施、沼渣沼液儲存池等設施設備,相關建設要求依據《沼氣工程技術規範》(NY/T 1220)執行。利用沼氣發電或提純生物天然氣的,根據需要配套沼氣發電和沼氣提純等設施設備。
2.固糞
固體糞汙一般採用好氧發酵的方式進行有機肥料利用。
目前好氧堆肥製作有機肥方法運用得較多,但普遍存在有機肥銷售市場空間不夠,製作有機肥的設備、固定資產投資長時間不能收回的問題。高溫好氧發酵堆肥法是處理各種有機廢棄物的有效方法,是一種集處理和資源循環再生利用於一體的生物方法。
通過有目的的降解作用,把有機物轉化為腐殖質的生物化學處理技術,從而達到原料的無害化和資源化。這種處理糞便的方法優點是臭氣少、最終產物較乾燥,容易包裝、撒施,而且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堆肥、漚肥、沼肥、肥水等還田利用的,依據畜禽養殖糞汙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合理確定配套農田面積,並按《畜禽糞便還田技術規範》(GB/T 25246)、《沼肥施用技術規範》(NY/T 2065)執行。
盈和瑞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模式
盈和瑞子公司盈創和美,採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整合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連結上遊養殖企業和下遊種植企業,以有機肥、沼肥為紐帶,種養結合,投資建設以糞汙全量化專業處理、病死牲畜處置、沼氣綜合利用、有機肥生產銷售為中心的區域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和生態農業種植示範園區,構建一條綠色循環產業鏈,實現區域生態循環發展。
案例說明:盈和瑞投資建設的河南永城糧盈農業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
永城糧盈以養豬場糞汙及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為基礎原料,以沼氣發電和有機肥生產為產品導向,採用沼氣發電併網和沼液還田利用相結合的生態化利用模式,工藝流程概述為畜禽糞便經厭氧生物倍增發酵、秸稈採用兼氧水解技術,產生沼氣和沼渣液。
沼氣作為能源供豬場日常生活用氣、發酵罐增溫鍋爐用氣、沼氣發電併網;再通過我公司擁有的液體有機無機複合肥生產線設備,能夠以沼液為基礎,經過酸化、絮凝、過濾、絡合、復配等技術手段,生產衝施肥、葉面肥、無土栽培營養液等肥料,不僅能促進作物生長,大量減少化肥使用,還能改良土壤,實現生態循環利用持續發展。
這種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目標的農業生態項目,是對生物種質資源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開發利用,實現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有效結合,是糞汙資源化利用的最好方式。
盈和瑞投資建設的所有區域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全部採用工廠化管理模式,按照規範建設滿足養殖與農業種植產生的農業糞汙處理能力的厭氧發酵設備,滿足生產上限值,並在每個季度對沼液的養分進行檢測,根據種植作物的種類,結合土壤養分以及沼液養分含量水平給出施肥方案,嚴格控制沼液的使用量,建立施肥現場管理制度,要求現場管理施肥點並對沿途管道進行巡視,做到安全、科學使用沼肥,真正實現沼液的資源化利用。
文章資料參考:今日農業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