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產生畜禽糞汙約為38億噸,綜合利用率不到60%。這些未實現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的廢棄物量大面廣、亂堆亂放、隨意丟棄,嚴重汙染了空氣、土壤、水質、居所環境等。
近日,36氪接觸到了一家提供畜禽糞汙智慧處理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 中農創達」。該公司依託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並結合市場情況,實現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旗下「畜清」品牌納米膜無臭堆肥系統,利用物聯網和納米膜發酵技術,對雞糞、牛糞、羊糞、豬糞、樹枝、秸稈、中藥渣、城市汙泥、尾菜等有機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可廣泛應用於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有機肥廠、糞汙處理中心。
畜禽糞汙堆肥處理就是以家畜糞尿等有機廢物為原料,利用微生物,有控制地進行發酵促進廢物中可降解有機物轉化為穩定的有機肥料過程。傳統糞汙發酵主要使用發酵罐、(槽式)通風堆肥發酵等設備進行60℃以上高溫好氧發酵。
傳統的方式始終難以解決臭氣大、投入成本高的問題。「發酵罐需要使用大量電能維持溫度,發酵成本在80元-100元/噸,而通風堆肥發酵則需要專門建設槽式發酵池、遮陽棚、翻拋機、配套設施投資大,發酵成本在30-35元/噸。」中農創達總經理馬瑞強告訴36氪,「公司旗下主要產品『畜清』無臭堆肥機可以在做到環保無臭氣的同時,降低整體發酵成本。」
具體來說,「畜清」納米膜無臭堆肥機其核心是通過技術手段控制密封堆肥環境中的氧氣、溫度、微生物等關鍵因素的變化,從而達到環保無臭、高效低成本堆肥的目的。
其原理是採用聚四氟乙烯納米膜作為覆蓋材料,形成低成本密閉堆肥環境,並通過底部通風保證發酵微生物需要的氧氣濃度,再依託高溫發酵聯動技術,使高壓氣體交換供氧、多因素智能聯動,有效控制微生物活性、控制堆體內氨氣揮發,阻隔畜禽糞汙臭味擴散,降低物料含水率,縮短堆肥周期,同時實現了畜禽糞汙等有機廢棄物高效、低成本的無害處理及資源化利用。
CAC納米膜智能堆肥系統示意圖
「中農創達納米膜堆肥技術綜合傳統方案的優勢,即將條垛式堆肥的低成本,槽式堆肥的操作簡單以及反應器堆肥可控性強、不受環境影響等優點結合在了一起。」馬瑞強說。
該系統可以完全替代廠房或棚體等建築,不需建發酵槽,是槽式發酵投資的 2/3;是發酵罐等一體設備投資的1/5;使用壽命8-10年,每噸有機肥耗電2度;有機肥生產成本20-30元/噸。
發酵系統針對不同畜禽的糞汙處理能力也有差別,單套 200m可以承載200頭奶牛、或400頭肉牛、或1500頭豬、50000隻蛋雞及鵪鶉鴿子這類小型禽類的處理量會更大,一套設備即可滿足中小型養殖場的需求,如需更大的處理量只需增加單位系統即可。
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些,依靠的是公司核心技術:一是專有的納米功能膜,膜上的小孔不允許大分子通過,有防水、透溼、殺菌、除臭等功能;二是特有的6種複合微生物菌群,可以保證在低溫環境下快速發酵;三是配有溫度、壓力等傳感器,可以通過智能自動化控制系統,來實現精準的溫度控制、氧氣供應,也可實現電腦端、手機端全程自動化遠程控制。
而不同類型的畜禽糞汙以及秸稈、藥渣、溼垃圾等有機廢棄物所含的有機物含量都不相同,因而在發酵堆肥時氧氣濃度、溫度以及生物菌群種類都不相同,都需要精準控制。中農創達的團隊此前就已經執行了數萬噸畜禽糞汙的堆肥處理,積累了豐富的相關經驗,並通過技術的手段將數據沉澱了下來。「這些數據是發酵系統可以實現智能化堆肥的關鍵。」
產品迭代上,中農創達就「納米膜發酵產業化關鍵過程、技術難題、解決策略」進行研發和試驗,該產品的前後端輔助設備的開發和試驗是目前研發的重點,建立以納米膜為核心工藝的系統解決方案是下一步優化的重點。
商業層面,中農創達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設備售賣以及運維服務。市場推廣上,中農創達可以配合政府部門的整縣推進模式(整縣統籌,即以縣為基本單元,統籌規劃縣域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兩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整縣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和三年工作方案,目標是計劃到2020年,完成200個以上整縣推進任務:到2020年,項目縣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畜清」產品靈活度高,可以分散式布置,集中處理,可以作為有機肥廠的前體,直接銷售到糞汙處理中心,也可就近直接銷售當地農戶。目前,中農創達已在江蘇、山東、內蒙古、河北、湖北、寧夏、湖南、四川、廣東等省市自治區落地近100個項目。
中農創達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中國農業大學等企事業單位都有合作。 團隊方面,公司首席專家董紅敏是全國畜禽糞汙資源化聯盟秘書長、中國農科院環發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總經理馬瑞強是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博士後,高級農藝師,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全國青聯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