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鋒:變汙為寶的大學教授-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8 光明數字報

    「好好的一個大學教授,怎麼成天往糞便堆裡鑽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北京農學院教授劉克鋒總是淡淡一笑:「習慣就好了!」從研究垃圾分類,到研究畜禽糞汙處理,劉克鋒一幹就是20年。

    說起與糞便「結緣」,今年58歲、戴著高度近視鏡、儒雅又內斂的劉克鋒「坦白」:「我原來是研究土壤肥料的。」1993年,北京市朝陽區環衛局找到他,希望劉克鋒能幫助他們解決垃圾分類和處理難題。當時這個領域沒人願意搞,又累又臭。劉克鋒就帶著王紅利、石愛平兩位年輕教師,在垃圾堆裡取樣檢測,一蹲就是一天。「一回家老婆不讓進屋,滿身臭味,洗也洗不掉。」然而,正是劉克鋒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為北京市制定垃圾分類標準提供了科學支撐。

    順義區北郎中村有「京郊養豬第一村」之稱。近日,記者在這裡走訪,花香伴著草香,小橋流水,環境怡人。誰能想到,十多年前,這裡卻到處堆滿了豬糞,蒼蠅滿天飛,汙水到處流。1997年,北郎中村找到劉克鋒,希望他能解決豬糞汙染及利用問題。劉克鋒和他的團隊吃住在村裡,有時為了測準一個參數,他和同事在豬糞堆裡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出來時一身臭味。他回憶道:「每次從村裡坐公交車回學校,司機見了我就說,你上來一次,我的車就要臭好幾天!」

    就是伴著半人高的糞堆,劉克鋒和他的團隊攻破了將豬糞轉化成有機肥的一個個難題,不僅處理了北郎中村所有的糞便,還幫助建起了肥料廠,肥料又應用到農田裡,實現了有效循環。如今,北郎中村變成了「北京最美鄉村」。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延慶縣大柏老村。

    2008年,剛剛走馬上任的大柏老村支書馬永存在琢磨:村裡養了1萬多頭牛,村民雖然收入增加了,但村裡遍地的牛糞怎麼處理呢?更讓人憂心的是,堆積的牛糞已經開始影響當地的水質和土壤。延慶縣地處上風上水,若水質、空氣被牛糞汙染,北京市的飲水和環境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當時正值北京農學院與延慶縣合作推出「1+1+X」科技培訓工程,馬永存找到了劉克鋒。談起第一次來到大柏老村的感受,劉克鋒依然印象深刻:「我去的時候是冬天,那天風大。一進村,只見漫天飛著黃色的粉末,遠看還以為是塵土黃沙,走進了才發現是牛糞末。」

    然而,豬糞和牛糞的成分差別很大,生產有機肥時添加的菌劑、發酵時的溫度參數都需要重新摸索和測試。回憶研究牛糞的過程,王紅利老師哈哈大笑:「村裡找不到新鮮牛糞,我們就拿著大鐵鍬,蹲在牛屁股後邊等著,眼巴巴地等著牛排便,好不容易接一鍬冒著熱氣的牛糞,就得抓緊去做實驗。」

    畜禽糞便汙染是困擾世界環境的一個難題,光北京及周邊地區每年就產生超過10億噸的畜禽糞汙。令劉克鋒團隊引以為豪的是,20年來,他們結合北京市養殖特點,先後攻克了豬、牛、羊、雞、鴨等畜禽糞汙技術處理難關,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集畜禽糞便、廢水處理和糞汙資源深度開發利用於一體的工藝技術體系,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土壤和水系汙染,讓畜禽養殖業走上了循環農業的發展道路。

    劉克鋒坦言:「國外一些技術真的挺好,我們也引進過,但在中國水土不服,價格太貴,耗能太高。我們研製的技術和設備,成本低,能耗少,更適合本土化的養殖業需求。」目前,劉克鋒團隊的研究成果已在北京的順義、通州、延慶、門頭溝等地進行大範圍的應用與示範,並被推廣到內蒙古、雲南等幾十個規模化養殖小區,共生產高品質有機肥100多萬噸,總經濟效益達20億元。(本報記者 張景華)

相關焦點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這些"井下教授":創下多個世界奇蹟,登上《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這些變化,是一代代煤田知識分子接力奮鬥的結果,更是伴著煤田成長的中國礦業大學歷代知識分子集體智慧的結晶。8月31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以《煤海深處有一群&34;》為題,對中國礦業大學一代代知識分子立足能源科技事業,接力奮鬥,矢志報效祖國的動人事跡進行專題報導。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植物與昆蟲的戰爭-光明日報-光明網
    昆蟲與植物的相生相剋,是大自然最原始、最重要的伴生進化關係,是它們觸動了地球生物優勝劣汰的機關,為生命的綿延不息找到了正確途徑。     正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吉米·鮑得恩教授所言:「至今人們尚未將植物視為真正鮮活的生命,只有昆蟲知道它們的強悍,它們的進攻有時像兇猛的拳擊手一樣厲害。正是因為植物與昆蟲無休止的較量,才造就了如此繽紛的世界。」
  • 西北民間寶卷:儀式與敘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期刊發的這組論文,以北方地區的山東、山西,甘肅為主的西北地區的民間寶卷為研究對象,從寶卷的儀式與敘事、善書對寶卷的影響、寶卷與當地民間文藝的關係等多個角度揭示了北方民間寶卷的多元價值。(劉毓慶)    西北地區現遺存500餘種寶卷,現存最早的是河西地區的《敕封平天仙姑寶卷》,此部寶卷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刊印於甘肅張掖,也是目前所見在西北最早刊行的寶卷。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夏鼐,字作銘,1910年2月7日出生在浙江溫州一個經營絲綢業的商人家庭,少年時代曾在上海光華附中刊物上發表與呂思勉教授商榷的文章,對「茹毛」指「食鳥獸之毛」的傳統說法提出質疑。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二年級插班,師從陳寅恪、錢穆、蔣廷黻等名師,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開始在史學領域嶄露頭角。
  • 破「SCI至上」,科研評估如何改進-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年來,大學在知識創新和轉移方面的功能被矮化成細小的量化指標,科研活動被各種評估體系所掣肘,SCI變成橫行大學和科研的指揮棒,學術生態被改寫,大學的真正使命受到極大挑戰。(詳見拙作《全球排名和科研評估使大學深處危機》,載《光明日報》2016年8月23日第13版)。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銀川賦_光明日報_光明網
    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公元1020年,西夏政權首領李德明由靈州(今靈武市、吳忠市利通區一帶)遷入,將懷遠鎮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國稱帝,定都興州並改名興慶(俗稱東京)。興慶作為大夏國首都,一直持續到公元1227年西夏滅亡,時間長達189年。成吉思汗滅西夏後,興慶府一度淪為廢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立西夏中興行省。公元1288年,改行省為寧夏府城,始有「寧夏」之名。
  • 激辯「歷史學的數位化轉向」-光明日報-光明網
    數字歷史與公眾史學     國際公共史學會主席、義大利歐洲大學研究院教授瑟奇·諾裡特認為:「傳統的歷史學正在走向數位化,數字歷史處於所謂人文學科數位化轉向的前沿。」     復旦大學教授姜義華曾提出,大數據將催生史學大變革,在資料來源和處理方式上,大數據成百倍、成千倍地擴大了歷史資料的範圍,除傳統的文獻與遺址、遺物外,人類存留的所有紙質的、音像的和其他物質的、非物質的資料,幾乎都可被用來協助復原歷史的本來面貌,為大範圍、長時段定量分析提供了現實的可能。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光明日報-光明網
    回想起來,2014年的秋天,世界哲學聯合會幾十位執委聚集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為確定這屆哲學大會的主題確實展開過激烈爭執。各位執委的提案、建議和意見既代表各國哲學學會的想法,也反映他們各自對哲學的理解。各方想法自然就會相差很大。當杜維明先生提出學以成人的建議時,立即招致一些執委的反對。
  • 走進南京大學_光明日報_光明網
    1978年,哲學系教師胡福明撰寫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初稿,後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表,揭開了「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帷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先聲。 江謙先生作詞、李叔同先生作曲的南大校歌首句「大哉一誠天下動」,詮釋著這所大學誠樸的風尚、誠樸的氣息、誠樸的學養、誠樸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 【光明日報客戶端】東北大學創新開展雲端物理實驗
    ……  近日,為方便同學們在疫情防控期間在家做物理實驗,東北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為同學們布置了一個個妙趣橫生、貼近生活的實驗項目,方便同學們便利高效的開展物理實驗。東北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未雨綢繆,早在2月初就著手準備,為學生打造了「MOOC看實驗+虛仿模擬實驗+
  • 伽利略開創望遠鏡新時代-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紀念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這一事件,聯合國宣布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年。目前已有135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國際天文年活動。我國也將在今年開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學術活動及科普活動。謹以此文獻給2009年國際天文年。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於義大利比薩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少年伽利略生性活潑,好奇心非常強,愛與人辯論。他不到18歲時遵從父親的意願考入比薩大學學醫。
  • 【光明日報】林為幹:解開電磁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大學畢業後,林為幹並未放棄繼續求學的夢想,很快考入清華研究院電子工程學部電訊組攻讀研究生,師從華裔物理學家、時任清華大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任之恭教授。但戰爭斷絕了林為幹與父親的聯繫。他失去了經濟支持,被迫中斷研究生學業。此為林為幹最遺憾的事情,至今回憶起來他還有些自責。林為幹從事微波研究是從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