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一個大學教授,怎麼成天往糞便堆裡鑽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北京農學院教授劉克鋒總是淡淡一笑:「習慣就好了!」從研究垃圾分類,到研究畜禽糞汙處理,劉克鋒一幹就是20年。
說起與糞便「結緣」,今年58歲、戴著高度近視鏡、儒雅又內斂的劉克鋒「坦白」:「我原來是研究土壤肥料的。」1993年,北京市朝陽區環衛局找到他,希望劉克鋒能幫助他們解決垃圾分類和處理難題。當時這個領域沒人願意搞,又累又臭。劉克鋒就帶著王紅利、石愛平兩位年輕教師,在垃圾堆裡取樣檢測,一蹲就是一天。「一回家老婆不讓進屋,滿身臭味,洗也洗不掉。」然而,正是劉克鋒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為北京市制定垃圾分類標準提供了科學支撐。
順義區北郎中村有「京郊養豬第一村」之稱。近日,記者在這裡走訪,花香伴著草香,小橋流水,環境怡人。誰能想到,十多年前,這裡卻到處堆滿了豬糞,蒼蠅滿天飛,汙水到處流。1997年,北郎中村找到劉克鋒,希望他能解決豬糞汙染及利用問題。劉克鋒和他的團隊吃住在村裡,有時為了測準一個參數,他和同事在豬糞堆裡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出來時一身臭味。他回憶道:「每次從村裡坐公交車回學校,司機見了我就說,你上來一次,我的車就要臭好幾天!」
就是伴著半人高的糞堆,劉克鋒和他的團隊攻破了將豬糞轉化成有機肥的一個個難題,不僅處理了北郎中村所有的糞便,還幫助建起了肥料廠,肥料又應用到農田裡,實現了有效循環。如今,北郎中村變成了「北京最美鄉村」。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延慶縣大柏老村。
2008年,剛剛走馬上任的大柏老村支書馬永存在琢磨:村裡養了1萬多頭牛,村民雖然收入增加了,但村裡遍地的牛糞怎麼處理呢?更讓人憂心的是,堆積的牛糞已經開始影響當地的水質和土壤。延慶縣地處上風上水,若水質、空氣被牛糞汙染,北京市的飲水和環境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當時正值北京農學院與延慶縣合作推出「1+1+X」科技培訓工程,馬永存找到了劉克鋒。談起第一次來到大柏老村的感受,劉克鋒依然印象深刻:「我去的時候是冬天,那天風大。一進村,只見漫天飛著黃色的粉末,遠看還以為是塵土黃沙,走進了才發現是牛糞末。」
然而,豬糞和牛糞的成分差別很大,生產有機肥時添加的菌劑、發酵時的溫度參數都需要重新摸索和測試。回憶研究牛糞的過程,王紅利老師哈哈大笑:「村裡找不到新鮮牛糞,我們就拿著大鐵鍬,蹲在牛屁股後邊等著,眼巴巴地等著牛排便,好不容易接一鍬冒著熱氣的牛糞,就得抓緊去做實驗。」
畜禽糞便汙染是困擾世界環境的一個難題,光北京及周邊地區每年就產生超過10億噸的畜禽糞汙。令劉克鋒團隊引以為豪的是,20年來,他們結合北京市養殖特點,先後攻克了豬、牛、羊、雞、鴨等畜禽糞汙技術處理難關,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集畜禽糞便、廢水處理和糞汙資源深度開發利用於一體的工藝技術體系,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土壤和水系汙染,讓畜禽養殖業走上了循環農業的發展道路。
劉克鋒坦言:「國外一些技術真的挺好,我們也引進過,但在中國水土不服,價格太貴,耗能太高。我們研製的技術和設備,成本低,能耗少,更適合本土化的養殖業需求。」目前,劉克鋒團隊的研究成果已在北京的順義、通州、延慶、門頭溝等地進行大範圍的應用與示範,並被推廣到內蒙古、雲南等幾十個規模化養殖小區,共生產高品質有機肥100多萬噸,總經濟效益達20億元。(本報記者 張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