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方法很多,關鍵是哪些方法實用,運行成本低,安全可靠。
這裡講一下目前為止,處理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可以變廢為寶,甚至可能成為「新的盈利點」的模式。這就是「汙染面生物除臭+異位發酵床」生物技術集成。
前提是,養豬場要採取「幹清糞」工藝。採取這種工藝,糞汙臨時收集池很小,每天產生的糞汙收集後,可以噴灑到發酵床上,及時消納掉。
一、汙染面生物除臭技術集成
採用先進的生物除臭劑,定期噴灑在汙染面上,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消除氨氮、硫化氫、吲哚等糞汙中產生惡臭味道的物質。其效果是:
1、使畜舍內保持良好的空氣品質,養殖動物等呼吸道、胃腸道健康得到改善。減少保健藥物,降低養殖成本。
2、抑制有害菌繁殖,降低畜舍消毒、防疫壓力。可以長時間不消毒,通過建立微生物平衡,達到抑制有害菌致病的作用。降低消毒成本。
3、全場保持良好的空氣品質。定期使用生物除臭劑,消除有害氣體汙染。整個養殖場內外空氣品質得到明顯改善,減少了投訴,提升了員工健康水平。同時,員工在良好的環境中工作,效率和質量都會有很多提高。
4、養殖動物的生長效率會得到改善。良好的環境,養殖動物身心愉快,生長效率也會有明顯改善。生長速率的提高,意味著生產效益的提高。
所以,採用高效、安全、易操作的模式,是實施這一技術集成的關鍵。實際上,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就行:微生物製劑高效、安全、成本適合;現場操作規程簡單易懂、易操作;無需過多投入運營設施。
二、異位發酵床技術集成
有關「異位發酵床技術集成」已經有大量文章介紹。本人在這裡只提醒幾個要點:
1、異位發酵床以「深墊料」為宜,建議保持在1.2~1.5米厚度的墊料層。實際操作表明,原來80釐米左右厚度的墊料,不太適宜中、大規模養殖場使用。
2、異位發酵床的使用,不要「超負荷」。每立方米墊料每天可消納糞汙的能力是一定的,長時間超出其「消納能力」,很快會造成「死床」。一旦發生「死床」,重新讓發酵床「活」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3、異位發酵床上的水分,要保持在40~50%範圍,最大水分含量不要超過60%。否則,也會導致「死床」發生。
4、異位發酵床每天噴灑一次糞汙即可,噴灑量是前一天排出的全部糞汙。噴灑糞汙後,翻拋機翻拋一次。這樣,使糞汙與墊料充分混合,糞汙均勻分布於墊料中,消納效果更好。
5、異位發酵床內墊料、微生物都需要定期補充。一般墊料經過消耗,整體厚度降低20釐米,就補充墊料;微生物發酵劑一般1.5~2個月可以補充一次。這是保證異位發酵床正常運行的必要補充。
採取兩種生物技術集成,基本可以解決養殖場空氣汙染、糞汙汙染問題。實現糞汙「資源化」利用,並變廢為寶。現場採樣(發酵物)實測結果,使用一年的發酵床上的發酵物,有機質含量大於45%,氮磷鉀總和超過5%。完全符合「有機肥」的營養指標。
這就意味著,養殖場可以按一定的標準,生產「有機肥」。備案標準後,可以按市場價格出售。真正實現「變廢為寶」了。至少,銷售收入可以平衡「環保」運行費用吧。
以上個人觀點,敬請指正。這裡是生態循環實踐者,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