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國,川南業餘化石考古研究第一人

2020-11-24 騰訊網

報告文學

川南業餘化石考古研究第一人

——記藺陽中學高級生物教師李希國

作者 胡良偉

四川省古藺縣城往東46公裡的石屏鄉石屏村,有一個堆積洞穴,叫野貓洞。千百萬年來,它靜靜地躺在大樓山北麓,見證著滄海桑田的巨變輪迴,卻又將千古奧秘緊鎖其中,深藏不露。

公元20世紀90年代。一個普通的名字,一位平凡的教師,揭開了這個古老洞穴的神秘面紗,也揭開了川南史前文明史上輝煌的一頁。他,就是古藺縣藺陽中學高級生物教師李希國(已退休)。從此,這個普通的名字,連同這個洞穴神話般的奇蹟,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1992年手拿角石的李希國,第一次上中央電視臺(向毅提供)

野貓洞位置:東經106°21',北緯28°21'。

大婁山北支餘脈。山脈在這裡呈西北走向,山頂標高1400~1600米。野貓洞北約8公裡為赤水河支流古藺河,河床標高約400米;野貓洞位於東西向並向西開口的溝谷南側。洞口標高820米。

這裡,出露著奧陶紀、志留紀和二疊紀地層。野貓洞發育處於二疊紀茅口灰巖中,巖性為含砂質灰巖團塊,灰巖裸露。山坡上石芽、溶洞極為發育,在溝谷中發育有巖溶漏鬥和落水洞。野貓洞穴為一南北水平溶洞,向北開口,洞深40餘米,由堆積物表面至洞頂高3-5米,向裡面逐漸變低,最低處僅有0.5米;洞寬3-5米。洞頂發育有石鐘乳,洞內一些地方則石筍相連,形成石柱。在石柱及洞壁的石鐘乳附近,往往有相當厚的鐘乳石蓋板,覆蓋著洞內的堆積物。有的蓋板分布範圍較寬,將洞內的堆積物覆蓋起來;有的分布範圍窄,僅覆蓋局部地段,蓋板厚薄不一。

請記住:奇蹟,就在這裡驚現!

野貓洞奇蹟的發現者

這個洞穴,連同四周圍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了迄今為止四川境內的一個材料極其豐富的古海洋生物、全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點和我國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遠古人類及其文化遺址。在這個鮮為人知的堆積洞穴內外,李希國相繼發現和發掘出距今7億-2億年前的古海洋生物化石、全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遠古人類牙齒化石及繩紋陶片和石斧等文化遺物。

奇蹟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遠近居民好奇獵奇的目光,權威部門及學術界關注關切的目光一時齊刷刷向這裡聚集;諸多媒體注滿濃厚興趣的攝像頭,一時間投向和對準了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洞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國多家電視臺及其他報刊爭相報導;四川省文化廳派專家前往現場實地考察並取得相關數據,確認該化石點具有開掘價值;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並立項發掘;重慶自然博物館與古藺組成聯合開掘隊,正式對該化石點進行發掘。所發掘出的動物化石標本(古海洋生物除外),經重慶自然博物館和西北大學有關專家鑑定,共約7個目30餘種2000多件。堂皇的冠以《中國古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專著,唯恐錯過了機會而及時問世;《巴蜀文化大觀》《瀘州市志》《古藺縣誌》和《瀘州大事年表》頭條收編;地方教材《瀘州歷史》也以第一課內容編入。

奇蹟之所以稱之為奇蹟,在於它的學術價值和科學意義:第四紀地質年代的劃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演化,川南地區古地理、古氣候、古地質的變化,遠古人類的分布和發展,在這裡,找到了重要的實物依據;甚至可以說,古藺乃至整個川南地區的史前史及人類文明史,可以向前推進數千年來譜寫了。

然而,無論是媒體報導,還是專著、地方教科書,都不會忘記一個事實:將李希國與野貓洞化石群聯繫在一起;更不會忘記一個關鍵詞,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李希國。

李希國何許人也?何以如此獨具魅力、引人注目?

我們還是從他傳奇而又坎坷的人生旅途開始,去探尋一個究竟吧。

傳奇的求學經歷

1931年,李希國生於古藺石屏鄉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算不上殷實但還算過得去的家境、父輩的期望和從小立下的志向,激勵著他在家鄉完成了小學和初中學業,卻因時世艱難,不得不輟學在家。1950年,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春天,李希國的人生發生了根本的轉折:他參加了革命工作——在解放軍部隊當了一名衛生員。時間:總共六年。

李希國部隊照(向毅提供)

部隊猶如一個大熔爐,它能將一堆堆生鐵毛鐵,鑄煉成一塊塊優質的純鋼。六年中,政治書籍、醫學典籍,生理衛生、人體解剖,豐富了他理論與實踐知識,更練就了他飛翔的翅膀。然而,部隊裡的一個小小衛生員,在當時一切「唯成分論」的特殊政治背景下,他深知,出生於富農家庭且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政治上是沒有多大發展前途的;要想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唯有上大學深造。從此,考大學的念頭在他心底萌生了。時值1955年,國家允許在職工作人員報考大學。他感到,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來了!

一個初中生想考大學,意味著什麼?志向、天賦、毅力與恆心,缺一不可,李希國樣樣具備。1955年8月至1956年6月的一年時間裡,李希國潛心苦讀,自學了高中全部課程。其間他犧牲了全部節假日,上廁所的時間也手不釋卷,可謂廢寢忘食,甚至可以用忘命來形容。理想的潛在動力是巨大的。一生中最勞心也最勞累的歲月,成了他最充實最有意義的時光。一年的高中知識的系統自學,他的體重整整減了7公斤!

李希國參加高考掀起了一道不小的風波。當時他所在單位的一位姓胡的團委書記曾在大會上,竭盡嘲諷的語言,指斥李希國報考大學是如何的荒唐可笑(連同被嘲諷的還有一位跟他學力相當的夥伴)。但他跟氣餒天生無緣,他對這種嘲笑嗤之以鼻,甚至把它看作是一種激將法,心裡始終記住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事實方能證明結果。

理想與執著又總在孕育著希望的種子。1956年高考,李希國榜上有名,他被西北大學生物系(本科)錄取了(單位一同參加高考的9人中,有兩人被錄取——還有一位也是曾經被嘲笑者,被錄取在四川大學生物系)!那位團委書記主動上門賠禮道歉,部隊領導還獎給他100元路費,家人宗族也難以置信,而李希國的的確確成為了一個大學生,成為了石屏鄉的第一個大學生,也是當地李氏門庭中引以為自豪的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這一人生轉折,為李希國的的人生添上了傳奇的色彩,也鋪就了李希國後來的成功之路。

大學期間的李希國(向毅提供)

坎坷的人生旅程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人才,因稀少而彌足珍貴。1960年,在大學裡當過四年的班長和團支部委員的李希國,從品學兼優的本科大學生中脫穎而出,分配在四川大學生物系任解剖學和獸類學助教。系統的專業知識,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優越的實驗場所,使李希國如魚得水,也深得領導信任。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是在三年自然災害、生活極端艱難的時期,由於李希國許多時間在生物系農場搞科研,跟豬牛羊馬雞鴨鵝兔等家畜家禽打交道,豬衣胞、牛胎盤等廢棄物,成了他珍貴的食物,即使有許多人餓得「黃腫病」纏身,他依然身強體健,精神飽滿,事業上也如虎添翼。

天有不測風雲。

一個人能走遍世界,卻走不出家庭。正當李希國在事業上如日初升的時候,他的一紙要求照顧家屬(把遠在家鄉古藺的愛人調入成都)的申請,擊碎了他的事業黃金夢。是年輕人措詞言之過激?抑或方式上操之過急?還是富農出身的他本不該以此討價還價?在當時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這一原本合理合情的請求竟然觸怒了當時的有關領導者!從此,李希國,一個心懷抱負且想有一番大作為的大學年輕教師,被從條件優越的四川大學發配到了多年以後仍屬國家級貧困縣的一所區鄉中學——古藺縣皇華中學(稍後調到東新中學),也從此開始了他幾乎無法直面的坎坷的人生之旅。

在學校帶領學生勞動(向毅提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即使在那悽風苦雨的歲月,在那點著煤油燈備課的環境裡,李希國也從未放棄過對信念的執著追求。1963年—1964年,他分別做了三項在當時當地具有轟動效應的農科試驗:棉花高產試驗(此前當地還從未有過種植棉花的先例)、玉米高產試驗和小麥高產試驗,均獲得成功且作為成果展出於該縣文化館,連當時的縣委書記也在大會上公開表彰。

李希國不想捲入任何政治漩渦和人際漩渦,他心中似乎只裝著教書育人和古生物化石。但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暴,還是無情的把他卷了進去,摔得他幾乎爬不起來。原因很簡單:他為學校的一位被定為「歷史反革命」的教師,一位因忍受不了造反者的殘酷折磨而含冤自殺的教師,說了一句公道話!在那「唯成份論」的政治背景下,富農家庭出身的李希國,厄運降臨了——被強加以「替反革命分子翻案」和「階級報復」等「現行反革命罪」被判刑7年!

面對有著方圓幾百裡原始森林的勞改農場,他曾這樣想:我是黨培養起來的,又反過來蹲了共產黨的大牢——生活真會開玩笑,簡直跟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含冤忍辱,心中牢牢記住一句富含哲理的話:現在世界上大吵大鬧的人,一定要成為曇花一現的人物;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歷史是無情而公正的,終有一天事情會真相大白。他冷靜下來,開始面對無法面對的現實,一邊堅持艱難而痛苦的勞動鍛鍊,一邊拼命讀書:讀普希金的詩,讀《自然辯證法》,讀《資本論》,讀《物種起源》,讀生物學方面的雜誌——讀書是最好的解脫,他認為。後來,在勞改農場裡,他自製細菌肥料,生產植物生長素,當起了獸醫,還為管教幹部的子女輔導高中課程(其中有三個考上了大學),被管教譽為「全褂子」。牢獄生活是悲慘的,但李希國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練就了他堅強的性格(在後來的日子裡,雖遭遇了喪妻失子之痛,但他都能從容面對)。

當李希國走出牢獄,重見青天時,歷史已經由另一位世紀偉人掌舵了。他也因此調入縣城條件比較好的藺陽中學。

前排右4,李希國(向毅提供)

滄桑之變的見證

1964年夏天,李希國到東新鄉支農。一天,他在玉米地除草時,奇蹟出現了:偶然在地裡挖出兩枚三葉蟲和幾枚小石燕化石,憑著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本能,他斷定,這兩種化石是距今5億年前寒武紀的標準化石。登時,他忘記了勞累,將化石緊緊地捧在手裡;他仿佛感覺到,自己腳下,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不,自己簡直就暢遊在一片汪洋之中!他欣喜若狂:這是滄海桑田千百萬年變遷的見證物啊,是自己苦苦尋思而又不得其解、正踏破鐵鞋尋覓的奇蹟啊!然而,職業的敏感又使他不露聲色的小心翼翼的將化石珍藏起來,繼續他的田間勞作。他感到,老天爺就是這麼公平:它賜給了你一條坎坷的人生之路,在路的前方,又同時賜予你意想不到的奇蹟——並不是人人都能有幸發現的奇蹟。從此,他將古生物化石珍藏在心裡,以古藺巖溶地形為主要考察對象,每逢節假日,登高山、攀巉巖、鑽溶洞、下河床,希冀奇蹟的再次出現。他的雙腳,踏遍了古藺境內的石屏、東新、自強、魚化、新陽等鄉鎮。他完全潛心於其中了。

每當登上古藺的巖溶地形,李希國總會把思緒拉回到遠古蠻荒的遐想之中,發出由衷的感慨:我們的腳下,億萬年前曾經是一片汪洋啊!因為,從這裡,可看到距今18億—2億年前川南乃至四川盆地的古海洋生物世界。於是,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放大鏡和鐵撬:這裡瞧瞧,那裡望望;這裡撬撬,那裡鏟鏟。多年來,單是用於古生物化石的人工搬運費和車輛運輸費,就已使他原本羞澀的行囊更加羞澀了——有時不得不斤斤計較,討價還價。「就把煙抽到最低檔次吧。」他說。

因為李希國採集的古海洋生物化石標本(已捐贈的姑且忽略不計)實在是太豐富了,限於篇幅,在此無法逐一描述。即使粗略的瀏覽一下,也不禁感慨萬端:此生能見到如此豐富的化石,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一)脊椎動物亞門 34種 438件

(二)節足動物門 2種 2件

(三)半索動物門 2種 2件

(四)苔蘚動物門 1種 2件

(五)原生動物門 1種 8件

(六)棘皮動物門 1種 6件

(七)軟體動物門 9種 19件

(八)腕足動物們 15種 119件

(九)腔腸動物門 54種 105件

(十)植物化石 2種 2件

(十一)其他化石 5種 14件

這些造型奇特、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化石標本,仿佛把那些久遠的神話、傳說和故事譯成厚重的可以誦讀的符號,譯成一首首線索分明的滄桑史詩。它向世人昭示:距今18億—2億年前,整個川南地區到整個四川盆地,到整個喜馬拉雅山,到整個古地中海,都曾是一片浩瀚的汪洋;川南地區整個都是由古生代二疊紀造礁珊瑚為主,包括7個門類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構成的一個珊瑚礁。在上新世至更新世早期,由於造山運動,(在亞洲即喜馬拉雅山運動),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距今6千多萬年以前,海水消退了,四川成了大湖,古藺則屬於盆周地區。距今6千萬年左右,湖水消退了。又經幾百萬年的滄桑之變,才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陸相面貌。

這些珊瑚礁,這些古海洋生物化石,其門類之齊全,藏量之豐富,個體數量之繁多,發育形成之良好,為國內所罕見。一向被人們當作建築裝飾品或打磨成精美工藝品的「古藺珍稀大理石」,也因此正名為「古生代珊瑚礁」。

有人不禁要問,不就是幾塊珊瑚礁嗎?價值幾何?我們還是穿過千古海底,讓目光穿過千古神秘謎團的中心,先把目光聚焦到疊層石(相關報導見2004.10.13.《瀘州日報》)上去解讀一下吧:

疊層石——沒有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元古代震旦紀燈影期的海洋生物藻類化石,距今約18億—7億年。李希國在古藺縣境內首次發現。化石標本呈紫灰色不規則同心圓狀花紋,花紋形態如絲如雲,有的如雲朵漂浮,有的如蠶絲纏繞,有的如浮藻遊動,相互擁擠,密集匯聚,花團錦簇,幽雅美麗。它是一種沒有細胞核的低等植物(主要是菌藻類)形成的,乃「古中之古」。它生長在當時地處溫暖氣候區的淺海岸地帶,後來歷經過滄桑之變,這些疊層石藻類固結在石灰巖中,形成為化石。疊層石並非生物體的本身化石,而是由一層層的碳酸鈣沉積作用及其沉積物的固結作用造成的沉積結構。從距今32億 —18億年這段時間裡,出現了菌藻類化石,但是還沒有形成細胞核生物,所以把這段時間稱為「原核生物時代」。到了距今18億年前,由原先的單細胞藻類演化為多細胞藻類,其細胞壁清晰可見了,形成了真正的細胞核,由此進入到了「真核生物時代」。它表明生物的進化已進入到了飛躍階段。自從出現了多細胞藻類以後,主要的繁殖方式,除了細胞的有絲分裂而外,還能進行營養繁殖即無性繁殖,這些藻類才逐漸繁榮起來。因此,把距今18億—6億年前這段時間稱為「藻類時代」。

20世紀90年代,李希國在發現古海洋生物礁化石後,曾向有關部門書面報告過古藺境內有儲量可觀的石油和天然氣的推斷;疊層石的發現,千古謎團將從此揭秘:古藺縣境內確確實實蘊藏著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因為,美麗如畫的生物礁和疊層石都屬於指相化石,它們是孕育石油和天然氣的原料。

全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化石群

人類的歷史是用文字記錄的,化石是大自然的天然記錄者。

李希國在古藺野貓洞發掘出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哺乳類動物化石共約7個目,30餘種,無脊椎動物化石1種,共計實物標本2000多件(相當部分已捐獻給重慶自然博物館)。這些化石,經有關專家測定,平均無機碳年齡為9640±380年;平均有機碳年齡為13810±560年,即全新世早中期。野貓洞,因此成為了全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標本相當豐富的一個化石點。

1986年,古藺新陽一位農民在挖石灰窯時,得到一塊有些像「石頭」的「骨頭」和多枚「牙齒」,引起了前往調查的李希國的濃厚興趣(憑直覺,他斷定這是中國犀牛下頜骨牙齒化石);1987年,古藺石屏鄉的幾名小學生在野貓洞玩耍時,偶然拾得幾枚小骨片,出於好奇, 拿去「請李老師看看」,這更引起了李希國的濃厚興趣和深深的思索,也為李希國的化石考古提供了線索。

科學是嚴謹的。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面對那些偶然發現的化石,李希國不僅想「知其然」,更想弄出個所以然。他跑科技部門,上圖書館,逛書店,搜集相關資料,查閱古藺的地質地理和氣候資料,作第一手準備。徵得學校同意,組織了一個有學生參與的「古生物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前往野貓洞調查。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有時還果真應驗。當李希國帶著「古生物興趣小組」的幾個學生在野貓洞考察時,無意中發現一塊美麗的「石山」,他帶回家做裝飾品。回到住所,把它衝洗乾淨,在燈光下仔細一看,他頓時差點發了狂!憑著直覺,他斷定,這根本不是什麼「石山」,而是一個寶貝,一個千古寶貝——一枚東方劍齒象牙齒化石!對照有關古生物化石資料的圖片,點滴不差(只是當時還不知道它的具體生存年代)。捧著那枚千古難覓的美麗的寶貝,他產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心中升騰起一個巨大而和諧的生物圈,仿佛看到一群體格碩大無比的東方劍齒象在原始草原上威猛的奔馳、在叢林中盡情的嬉戲,昭示著它們在那個生物圈中的高貴和尊嚴。

李希國帶領師生到石屏鄉野貓洞實地考察

稍後,他又在同一地層中發現了大熊貓、中國犀、中國貘等哺乳類動物群化石。不過,在此須說明一下,當時希國先生並未將個人鑑定結果公諸於世。為慎重起見,他與自己羞澀的行囊一道,找到了能做出科學鑑定的重慶自然博物館。而當這些古生物化石經過嚴格的科學鑑定後見諸報端,公諸於世,日曆已翻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個年頭。

面對著採集回來的數百件化石標本(包括古海洋生物化石),李希國一邊夜以繼日的對照資料,在放大鏡下做出比較鑑定,一邊整理成文字資料,以便向有關部門報告。他興奮了,興奮得徹夜難眠,連周身的血液都在沸騰。是啊,一個辛勤耕耘了大半生卻又像這些古生物化石一樣默默無聞、飽歷滄桑的普通教師,能在有生之年,在他所生所長的衣胞之地,發現這樣令人震驚的奇蹟,怎不為之興奮呢?

初步成功的喜悅把李希國帶到更加久遠的遐想、更加深層的思考之中。他知道,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在我國華南發現的第四紀哺乳動物群中,有早更新世動物群、中更新世動物群和晚更新世代物群。古藺野貓洞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是否已經延續到了全新世?而晚更新世後期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是否已經開始向現代動物群過渡?如果這些推想成立,古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則有可能作為一個代表區。

他進而比較分析:我國全新世哺乳動物群,已知比較重要的有二十餘個,但分析其動物成分和滅絕種在整個動物群中所佔的比例,跟古藺野貓洞動物群差別很大(只有浙江金華動物群同古藺野貓洞動物群無論滅絕種還是現生種都極為相似,但測定的相對年代卻相距較遠)。他由此推斷,古藺野貓洞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是繼浙江金華之後,又一個全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這個動物群中的主要成員除劍齒象、中國貘、中國犀、鬣狗、三趾馬、楊氏水牛等屬滅絕種之外,大部分都是現生種。這些滅絕種的滅絕時間,根據有關資料的傳統說法,早在晚更新世就滅絕了;而現在古藺石屏野貓洞發掘出的這些滅絕種化石,是與古人類及其文化遺物同處在一個化石層裡。這個事實,證明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滅絕種的滅絕時間,可延續到距今1萬年以內的全新世早、中期,它是向現代動物群過渡的動物群。這一發現和推論,在學術上的意義和價值,難道不重要嗎?

李希國將採集到的化石標本做了分類,謹錄之,以饗讀者:

靈長目-人亞科-人屬-現代人種-古人類化石

-猿科-長臂猿

-猴科-獼猴、藏酋猴

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屬-東方劍齒象(滅絕種)

食肉目-貓科-劍齒虎、華南虎、雲豹、金錢豹

-鼬科-豬獾

-熊科-柯氏熊

-浣熊科-大熊貓(小種)

-鬣狗科-鬣狗(滅絕種)

齧齒目-豪豬科-豪豬

-鼠科-社鼠

-竹鼠科-中國竹鼠

奇蹄目-貘科-華南巨貘滅絕種)、中國貘(滅絕種)

-犀科-中國犀牛(滅絕種)、雙角犀牛(滅絕種)

-馬科-三趾馬(滅絕種)

偶蹄目-豬科-大型豬、野豬、似小豬(滅絕種)

鹿科-鹿屬-鹿類(單個牙齒化石36枚)-水鹿、麋子

牛亞科-楊氏水牛、褐牛(均為滅絕種)

山羊亞科-羚羊、巨羊山羊(未定種)

無脊椎動物-螺獅

其他化石-矽化木、假蛋化石(石核)、聽骨化石、菊花石、印模化石、松枝石(婆婆石)、硫礦晶體標本(礦物標本)

在世界生物物種急速減少的今天,我們能從野貓洞發掘到的化石中,看到如此豐富的生物物種和如此完整的生態圈,除了飽眼福,難道不感到新奇而神秘,進而發出一連串的驚嘆?

劍齒象動物化石(向毅提供)

川南史前文明,從這裡找到了見證

科學王國的重大發現離不開科學的預見和大膽的推想。否則,那些遠離我們的古生物和古人類,就會深藏在未知的永遠裡。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李希國在古生物王國面前,並非亦步亦趨,他有他的主見、先見與卓見。早在國家文物局尚未正式批准立項發掘野貓洞之前的1990年,他就以書面的形式,把他的考古發現和相關推斷,向四川省文化局文物處作了匯報;1991年2月,他在古藺縣第四屆政協第二次會議上作的《關於考古新發現》的發言,彼時彼地,就已對古藺野貓洞存在遠古人類問題,作了大膽、嚴謹而科學的推斷:

「其一,古藺地處低緯度和東部季風區,其氣候具有夏季炎熱,冬季溫暖,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的特點,為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氣候宜人。在地質構造上,多石灰巖,且巖溶發育。在地理上,大山雄偉,巍峨壯觀,氣勢磅礴,而野貓洞一帶,群山起伏,水秀山清。這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不僅是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生存繁衍的理想樂園,而且也應是遠古人類勞動生活的絕佳環境。

「其二,根據野貓洞所處的位置、地勢等環境條件:該洞穴海拔為820 米,位於一個孤立的小山腳下,洞內平坦乾燥;洞外則是很平坦的開闊地,又有水源。(即使現在,每當炎炎夏日,那裡也往往成為當地居民天然的避暑勝地——筆者)根據這些條件,該洞穴不僅是現代人遊玩的理想之地,更是遠古人類居住和活動的天然場所。

「其三,根據有關資料,凡是發現有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洞穴,一般都有遠古人類的活動。因此,古藺石屏野貓洞很有可能發現遠古人類化石。」

稍後的事實證明,他的推斷是有科學性和預見性的:重慶自然博物館在該洞發掘出遠古人類牙齒化石9枚,繩紋陶器碎片3件;李希國本人也相繼發掘出遠古人類牙齒化石2枚,遠古人類文化遺物繩紋陶器碎片1件(稍後,他還在其他地方發現了石斧一件)。這裡,我們不得不為李希國的真知灼見而嘆服!

請再次留意這不可多得的再現:

靈長目-人亞科-人屬-現代人種-遠古人類

大熊貓牙齒化石(向毅提供)

再看看李希國對它們所作的靜態描述:

遠古人類牙齒化石

化石標本:門齒2枚;臼齒2枚

古藺野貓洞遠古人類的門齒形狀與現代人無多大差別,牙齒顏色稍發黃,重量較輕,石化程度不深,屬於一種亞化石;但比一般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牙齒石化程度深。經用碳14測定,絕對年齡為13810±560年,即全新世早、中期。

如果細心的將「古藺人」及其動物群同四川資陽人動物群、雲南西疇人動物群、廣西馬壩人動物群相比較,則發現,那些動物群中只含有晚期智人的材料;而古藺野貓洞動物群則含有新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的材料。因此,古藺野貓洞應該是我國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及其文化遺址之一。

遠古人類文化遺物

標本材料1:

夾砂繩紋陶器碎片4件(含重慶自然博物館收藏的3件)。這些陶片,經有機碳14測定,絕對年齡距今13810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物。特徵:從飾紋上看,有繩紋,也有網紋。加工粗糙,不規則,有的似繩,有的似條,有的似網,且粗細不均勻。從顏色上看,統稱黑色,細緻觀察,有黑色,也有黑褐色,色澤深淺不一。可能由於火候燒製程度不同所致。從質地上看,表面和底面比較細密,中間粗糙,夾有粗砂,具夾砂陶的特徵。陶片硬度大,厚度6—6.27毫米。特點:古老性,如紋飾加工粗放,不規則等;又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如硬度大,火候高等。

繩紋陶器碎片(向毅提供)

標本材料2:

石斧1件。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遺物,距今7000年左右。特徵:實物完好,通體磨光,屬圓頂斧。斧體上窄下寬,兩面微鼓,頂部較窄,近刃處最厚,斷面近橢圓形。長10釐米,寬7釐米。

一個鐵定的事實成就了古藺人的驕傲和光榮:早在一萬多年前,古藺人,就已開始用火,能制陶,會磨製工具,並開始定居和早期農業——因為,制陶是遠古人類在農業開始後為儲糧和煮食而發明的——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川南瀘州的史前人類文明史上,樹起了一座古老的裡程碑。

李希國撫摸著這些遠古人類的牙齒化石和祖先們留下的文化遺物,任憑野貓洞口的習習涼風輕拂過他那飽經風霜的臉龐。他的思緒,穿越在久遠廣袤的時空,馳騁在遙遠的拓荒年代,徜徉在用長長的樹枝搭起的原始部落間。他仿佛觸摸到了一個優秀民族血液湧動的脈搏和綻放著燦爛光輝的圖騰。他依稀看到,一個狩獵與農耕融合一體的偉大民族,頑強而執著的繁衍生息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漸漸地,矗立成一座越來越高大的豐碑。

2014年,李希國最後一次考古,桂花樓閣考察恐龍行跡(向毅提供)

相關焦點

  • 60萬年前東方劍齒象牙齒化石被發現 比猛獁象古老
    但奇怪的是,這種疑似古生物牙齒化石的石頭,上面竟然有五六排牙齒,且排列有序,不知是什麼動物的化石。  李先生稱,他發現這些化石的時間是在兩年前,地點在魚化鄉一個名叫「觀音洞」的溶洞內。因洞內冬暖夏涼且陽光充足,如今,這個洞穴已被當地人開發利用,在這裡開設了一個「休閒山莊」。「我找過專家鑑定,但沒人知道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只能確定這是某種動物牙齒的化石。」
  • 1500萬年南酸棗化石被發現,經過研究,發現它與現在的棗真有不同
    近日,官方發出一條消息,考古專家們發現1500萬年的南酸棗化石,經過研究發現,它竟與現在的果實有不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是什麼呢?北方人吃南酸棗時,喜歡將其與糖相伴,除此之外,崇義縣的南酸棗糕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已經成為當地的特色小吃。 現在人很喜歡吃南酸棗,此時一個有趣的問題出現了,古人也吃南酸棗嗎?幾千年前的南酸棗和現代又有什麼不同,估計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出來,畢竟你我都是現代人,無法體驗古人的生活,但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考古專家在發掘古代遺址時,竟發現了古代南酸棗的秘密。
  • 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南酸棗化石「新鮮出爐」
    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南酸棗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姿晰供圖)南酸棗化石微型CT掃描圖片。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姿晰供圖)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長啥樣?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不同於傳統的化石形成方式,這些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通過乾枯、脫水的方式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中美研究團隊此次共發現7枚「木乃伊」南酸棗果實化石,它們的形態結構與現代南酸棗基本相同。稍有不同的是,現在的南酸棗果實,頂端有3至6個俗稱為「眼」的萌發孔。
  • 中美學者發現1500萬年前「木乃伊」南酸棗化石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這些乾枯、脫水的化石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南酸棗是一種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喬木,在我國浙江、福建、雲南等地有分布。
  • 甘肅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2019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Archaeology》公布了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選。
  • 湖北鄖縣發現一塊猿骨化石,它是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史上三個空白
    1975年起,在湖北鄖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猿人牙齒,猿人頭骨化石,尖削器、砍砸器等打制石器,狸、犀、鹿、鬣狗、劍齒象、劍齒虎種動物的化石。經過古地磁法測定,化石距今約80-90萬年,這裡的猿人生活的年代早於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考古工作者稱為「鄖西猿人」,這個猿人洞也成為我國第五個發現猿人化石的地方。
  • 池州華龍洞考古發掘出一塊猿人頭骨化石(圖)
    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目前已累計發現包括1 件古人類頭骨化石在內的20 餘件古人類化石、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跡的骨片和20 餘種脊椎動物化石。專家介紹,華龍洞是在我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點,對於研究中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南酸棗又名五眼果,其果實具有5個萌發孔。南酸棗的果實在熱帶雨林中被多種動物食用,種子也被多途徑傳播,其中,鹿科動物和犀鳥作為主要的食用者和傳播者發揮積極作用。南酸棗的果實由薄果皮、木質內果皮、可食用的中果皮和果肉組成,在我國南方,其果肉常被加工成南酸棗糕。據考古學證據顯示,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開始食用南酸棗,並將其果實大量儲存起來。
  • 河南首次考古出土猿人化石 揭秘欒川人之謎(圖)
    2012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欒川縣伊河南岸孫家洞發現6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當年10月,這裡發現的古人類被稱為「欒川人」。  「欒川人」是在河南境內首次考古發掘出土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專家稱這一發現前推了中原地區古人類的生存歷史。「欒川人」引起國內外考古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今年3月14日,有關方面宣布,孫家洞舊石器遺址入圍201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 酒泉發現長13米的禽龍類化石 打破考古誤區(圖)
    5年論證舉步維艱  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王化民堪成稱酒泉古生物化石研究第一人,自上世紀80年代在安西縣參加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時,他就利用業餘時間開始研究古生物化石。他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積累的資料和證據可以追溯到1924年至今中外專家的研究成果。在中科院等科研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初步探明酒泉境內的古生物化石分布點多達40多處。
  • 考古模擬器《恐龍化石獵人》預告 尋找被埋藏的化石
    今日(6月2日),模擬考古遊戲《恐龍化石獵人(Dinosaur Fossil Hunter)》公布最新宣傳影像,目前遊戲已在Kickstarter開啟眾籌,計劃將於2020年內正式發售。我們一起看看吧!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這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這些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 業餘海底考古愛好者在太平洋底發現龐大水下結構,是史前文明嗎?
    一位業餘的海底考古愛好者利用谷歌地圖在哥斯大黎加的科科斯島附近海域海底發現了巨大的水下「建築」結構,該結構從谷歌地圖上來看,非常類似於現代人類建造的機場。這個龐大的水下結構,總體的長度竟然達150千米,而且結構內類似機場跑道的「線條」在實際上竟然也寬達8千米,這是個什麼東西?
  • 考古現場那些「穿越」的東西,晶片化石?
    你有沒有注意到,今天人們在探索歷史的過程中,總會挖到一些「穿越」的東西,比如這塊俄羅斯出土的化石。根據俄羅斯當地媒體報導,這塊化石大約有2.5億年,令人驚奇的是這塊化石上面發現了一塊「晶片」。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都是那時人為製造的,但可惜大家想多了,對「晶片化石」進行研究的俄羅斯國立理工大學,幾周後發表了闢謠文章。首先時間不對,這塊化石距今4.1億年到4.5億年,另外白色的片裝物體不是晶片,而是一塊海百合化石,海百合併不是植物,而是一種棘皮動物,生活在海裡有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
  • 南京考古專家對2.4億年前化石研究,為地球環境保護提供新依據
    根據地質考古專家們的鑑定,地球上大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在生物滅絕事件中消失。大滅絕之後,陸地生態系統恢復所用去的時間,一直是地質考古專家們需要破解的謎團。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經過了10年的研究揭開了謎底。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介紹說:「我們是從2010年開始去銅川地區開展野外工作,因為最早認為那裡的油頁巖大概是2.2億年至2.3億年前。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道路兩側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調查者認為石峁雕像具有濃鬱的地域性質,雖屬於河套地區範圍內,但卻與河南、關中、隴東及更遠的川鄂蘇地區的商時期文化有著密切聯繫,是石峁巫覡集團的存在和社會宗教文化的反映,對探討華夏民族的融合歷史、族源、族屬等問題提供了形象標尺與民族學研究參照系。  2010年,神木縣文體局向陝西省文物局報告,石峁遺址發現了大量玉器、陶器等文物,被當地文物收藏家收藏。
  • 內蒙古興和縣發現矽化木和恐龍化石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25日電(蔚日平 孫文博)古生物學家和地質考古專家通過大量地質考古工作,最近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境內發現了矽化木和恐龍化石。  矽化木位於興和縣城關鎮南15公裡二臺子鎮長勝夭村0.5公裡處。經專家鑑定,化石群處於中生代地層,距今1億多年。
  • 長春一工地發現條狀似樹幹的不明物 考古專家稱:這是猛獁象門齒化石
    吉林大學考古系博士生導師陳全家教授表示:這些化石的年代,應該是在兩萬年左右,屬於披毛犀猛獁象動物群,在整個北方分布特別廣,而這個化石實為猛獁象門齒。」長條狀、外形像樹幹一樣的動物化石。這到底是什麼?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採訪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士生導師、舊石器動物考古專家陳全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