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最引人注目的天象之一。中國人對日食現象的記載,已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僅從春秋時代算起到清代乾隆年間,我國史書記錄的日食就約有近千次,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記錄。
而最早有關日食的記載是《尚書•胤徵》,書中說道:「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瞀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幹先王之誅。
」
據天文學家和史學家考證,這次日食大概發生與夏代中康時期,約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這段文字記錄了日食發生期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而當時的天文官羲和因沉湎酒色,重大天象發生仍無所知,後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職守者這樣一件事。雖然沒有「日食」二字,但這則記錄被證認為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就是著名的「書經日食」,也稱「仲康日食」。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辭中,被認定的日食記載有五次,記錄了發生在公元前14至公元前12世紀之間的日食。在《詩經•小雅》中,也有日食紀事:「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據考證,這次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到了漢代,人們不僅簡單地記載日食發生的時間,而且對日食發生時太陽的位置、起訖時刻和全部見食時間、日食的食分(即日面被食部分佔整個日面的比例)以及初虧時太陽所起的方位等,都進行了明確的記錄。同時,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用油盆代替了水盆對日食進行觀測。在漢朝的墓中就挖出許多石頭,這些石頭上刻畫有日月星辰的圖形,其中就有「日月合璧」,即太陽與月亮重疊在一起,這也是當時對日食的記錄。
在元朝,郭守敬已經能夠利用小孔成像法能夠準確測量食分。到了明朝末年,天文學家徐光啟開始用望遠鏡觀察日食。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我國夏、商、周這三個朝代因歷史久遠,缺乏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對其進行明確地斷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歷史時鐘,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比如兩千多年前的一次日食紀錄,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知道,周懿王是西周王朝從武王算起的第七位天子,但 「懿王元年」是哪一年,卻從沒有確切的記錄。在古本《竹書紀年》中,有這樣一段簡短的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天文學家認為,「天再旦」即在黎明時發生的一次日食,使「天亮了兩次」。為了驗證是否會出現這種現象,1997年3月9日在新疆北部組織的日全食觀測網,60位觀測者從18個不同地點觀測,寫出35份報告,最後證明了黎明時發生的日全食確實會產生「天再旦」的現象。現在計算出公元前899年有一次這樣的日食,從而推測出懿王元年就是公元前899年,中國的有確切紀年的歷史隨之向前推進了58年。
搜狐科學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版權屬博聞網所有。特供搜狐科學頻道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