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對於日食的珍貴記載

2020-12-05 搜狐網

  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最引人注目的天象之一。中國人對日食現象的記載,已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僅從春秋時代算起到清代乾隆年間,我國史書記錄的日食就約有近千次,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記錄。

  而最早有關日食的記載是《尚書•胤徵》,書中說道:「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瞀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幹先王之誅。

  據天文學家和史學家考證,這次日食大概發生與夏代中康時期,約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這段文字記錄了日食發生期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而當時的天文官羲和因沉湎酒色,重大天象發生仍無所知,後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職守者這樣一件事。雖然沒有「日食」二字,但這則記錄被證認為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就是著名的「書經日食」,也稱「仲康日食」。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辭中,被認定的日食記載有五次,記錄了發生在公元前14至公元前12世紀之間的日食。在《詩經•小雅》中,也有日食紀事:「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據考證,這次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到了漢代,人們不僅簡單地記載日食發生的時間,而且對日食發生時太陽的位置、起訖時刻和全部見食時間、日食的食分(即日面被食部分佔整個日面的比例)以及初虧時太陽所起的方位等,都進行了明確的記錄。同時,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用油盆代替了水盆對日食進行觀測。在漢朝的墓中就挖出許多石頭,這些石頭上刻畫有日月星辰的圖形,其中就有「日月合璧」,即太陽與月亮重疊在一起,這也是當時對日食的記錄。

  在元朝,郭守敬已經能夠利用小孔成像法能夠準確測量食分。到了明朝末年,天文學家徐光啟開始用望遠鏡觀察日食。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我國夏、商、周這三個朝代因歷史久遠,缺乏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對其進行明確地斷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歷史時鐘,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比如兩千多年前的一次日食紀錄,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知道,周懿王是西周王朝從武王算起的第七位天子,但 「懿王元年」是哪一年,卻從沒有確切的記錄。在古本《竹書紀年》中,有這樣一段簡短的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天文學家認為,「天再旦」即在黎明時發生的一次日食,使「天亮了兩次」。為了驗證是否會出現這種現象,1997年3月9日在新疆北部組織的日全食觀測網,60位觀測者從18個不同地點觀測,寫出35份報告,最後證明了黎明時發生的日全食確實會產生「天再旦」的現象。現在計算出公元前899年有一次這樣的日食,從而推測出懿王元年就是公元前899年,中國的有確切紀年的歷史隨之向前推進了58年。

    搜狐科學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版權屬博聞網所有。特供搜狐科學頻道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焦點

  • 關於日食和月食的天象,夏朝就有文字記載,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天空
    當時人們把這一情景刻在一塊甲骨上,為人類歷史留下最早的一次可靠的日食記錄。根據文獻記載推算,最早的日食記錄還要早得多。《尚書·胤徵》篇記載夏代的一次月食,當在公元前二千年前後。我國從公元3世紀開始的日食記錄和從公元5世紀開始的月食記錄十分豐富,觀測從未中斷,直至近代。《春秋》一書中就載有二百四十四年中37次日食,其中32次已證明是可靠的。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記錄。有人統計,我國從春秋到清代乾隆年間就有919次記錄。對於日食的成因和周期性,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早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 今人歡呼看日食,古代「天人感應」日食有哪些徵兆?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 最早有記載日食的國家是哪個國家?什麼時候還會日食?
    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有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關於日食的歷史記載,那麼有史以來有關於日食的最早歷史記載是哪個國家呢?我們來看看相關的資料。《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這是對一次日食的記載,大意是:十月初一日是辛卯日,發生了日食。據學者考證,《詩經·小雅》說的日食是公元前776年周幽王時期的一次日食。而國外關於日食的最早記載是敘利亞北部的烏格裡特日食發生在公元前1374年。別急著以為最早的日食記載在國外。我們再來看一個歷史資料。
  • 父親節逢日食,按照古代「天人感應」學說,發生日食有何徵兆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 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_日食
    考點1:最早的日食記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記錄日食的國家。我國對於日食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發生的日食,記載於《尚書·夏書·胤徵篇》:「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gǔ)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描繪了天有異象,人們慌亂四散的場景。
  • 古代遇到日食會怎樣應對?古人認為日食有何寓意?如何救日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
  • 古代文明解釋日食的五大方式
    社交媒體的興起將使來自日食的每個人都能獲得不間斷的信息流。但是,對於人類的大多數歷史而言,情況並非如此。關於日食是由月球在地球與太陽之間連成一線的這一知識,在古人的思想中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了解釋太陽突然的黑暗,這些古老的文明創造了各種傳說和故事。
  • 古代日食真的是不祥之兆?連皇帝看了都有點害怕
    古代社會的天文學不夠發達,對於很多天文現象古人都無法理解,所以一些奇怪的天文現象就會讓人跟什麼吉兆,兇兆聯繫在一起。古代有很多史書都記載過日食的發生,而日食則往往被認為是兇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都很害怕日食的出現。
  • 5種古代文化如何解釋日食
    2017年8月21日,日食的總體路徑將使整個太陽被月亮遮蓋,這是近100年來的第一次,它將穿越美國的廣闊範圍。了解一些早期的文化和宗教如何試圖解釋和理解日食。1.中國古代與食龍日食的最早記載之一(儘管應該注意這可能是一個古老的妻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36年。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備考公基:日食的那些歷史記錄
    我國對於日食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發生的日食,記載於《尚書·夏書·胤徵篇》:「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gǔ)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描繪了天有異象,人們慌亂四散的場景。   左丘明在《左氏春秋傳》裡記錄了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的一次日食,引用了《尚書》裡「辰弗集於房」,把《尚書》和日食聯繫起來。   商代的日食主要記載在甲骨卜辭上。
  • 我國古代天文曆法――星象
    古代埃及人重視觀測天狼星,因為每年天狼星與太陽一起升起的時候,就預示著尼羅河要泛濫,而尼羅河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正是埃及人播種的需要。我國上古的夏朝,宿三星的觀察,每年三星昏見西方,就意味著春耕季節的開始,參宿就成了夏族主祭祀的星了。晚起的商族,著重觀察黃昏現於東方地平線上的亮星,看中了心宿三星,最亮的心宿二就是「大火」。
  • 揭秘:古代天象記中的神秘的奇異天象!你親眼見過嗎?
    對於這些比較特殊的天象,我們的前輩也是十分注重觀測,在我國的史籍中完整的保留了日月食,太陽黑子,流星,彗星等非常詳細豐富的觀測記錄,這些記錄隨著時間的蔓延愈來愈顯得他們的珍貴价值所在。對現在的天文學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是日月食,日食有三種,分別是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日食一種比較顯赫的天象變化。在古代中國有最完整的日食記錄。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日食考點分析
    我國對於日食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發生的日食,記載於《尚書·夏書·胤徵篇》:「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gǔ)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描繪了天有異象,人們慌亂四散的場景。   左丘明在《左氏春秋傳》裡記錄了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的一次日食,引用了《尚書》裡「辰弗集於房」,把《尚書》和日食聯繫起來。   商代的日食主要記載在甲骨卜辭上。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在恆星觀測方面,我國有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星表「甘石星經」,它載有不同方位的恆星數百顆;從敦煌石窟中發現的一幅唐代繪製的星圖載有1300多顆恆星。1247年南宋石刻天文圖上已刻有1434顆星,是世界天文學史上珍貴的文物。在日月行星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也做了不少工作,而對日月食的觀測記錄更具特色。
  • 日食的生死力量,古人如何將日食與命運聯繫?
    我們現在都知道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而在古代日食則被稱為厄運,尤其是對於國王來說更是如此,那麼古人是如何將日食與命運聯繫?
  • 在沒有望遠鏡的古代,祖衝之是如何準確計算出「日食月食」的
    祖衝之簡介祖衝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他的科學成就與其良好的家教密不可分。他的祖父祖昌是劉宋時期的大工匠,主要在朝廷管理土木工程。其父祖碩是「朝廷所請」。因學識淵博,經常受邀參加皇家典禮和宴會,可見其家族的學術淵源。
  • 以傳統民俗的角度看日食天象
    其實這種罕見的天象,我國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關注和記載,據《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統計,古代文獻中記錄的日食共計有1600條。宋朝詩人梅聖俞寫過一首詩《日蝕》,當中提到:「日月與物固無惡,應由此鳥招禍兇。」他說的這隻鳥,是指赤烏,三隻腳的怪鳥。梅聖俞認為,食日的不是天狗是赤烏,因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那麼結合中國傳統民俗來說,日食這種天象到底有什麼說法呢?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根據傳世文獻記載,最早的渾儀由漢武帝朝落下閎所創。「象」是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最有名的是「渾象」。東漢天文學家張衡不僅改進了渾儀,而且創作了渾象。《竹書紀年》記載夏桀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此為世界上最早的流星雨記錄。《左傳·昭公十七年》引《夏書》記載了夏朝發生的一次日食,此為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我們國家黑子的記錄十分豐富,許多國外科學家根據我國黑子的記錄,做出了十分重大的科學研究。我國對於彗星的最早記錄在公元前1034年,並且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慧星和哈雷彗星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並且中國學者李淳風總結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這一規律比歐洲人早發現900多年。
  • 盤點中國歷史上記載天象及事件
    不過如果這是在中國的古代估計又會是一場紛爭,因為天狗食月和血月臨空都不是什麼好的預兆。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自來對天象都十分重視,尤其是帝王,專門成立了研究天象的機構,人們認為天象即是上天的預兆。那麼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歷史記載中的幾種天象及相關事件。天狗食日月天狗食日月即日食月食,在古代都被認為是不祥之兆,乃上天意志警示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