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都江堰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氣晴好,藍天映著龍池水,迎來一批新來客——「暴脾氣」的小熊貓、敏捷的小黑熊、機靈的藏酋猴,還有羽翼豐滿的草鴞等數十隻野生鳥兒……
這些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經過救護後重新恢復健康。經成都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評估,四川省林業廳批准同意,今日,它們在此放歸,重新回到大自然。
四川省暨成都市第38屆「愛鳥周」活動,也於此拉開帷幕。
恢復健康的潑猴黑熊、猛禽小鳥
奔向山林而去
上午十點,龍池保護站外的大坪聚集了數十人,今日的主角們被安置在放歸籠內,度過最後的籠內時光。這是今年開年後,成都第一次救護放歸工作。
第一個出籠的小熊貓看起來萌萌噠,卻十分有「脾氣」。開籠後,小熊貓扭動著紅褐色的軀體,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了四方,看到身後的籠子,縱身往前小撲了一下,還發出了一聲低吼。隨後快速轉身向前奔跑,不到一分鐘就隱匿到了高處的樹林中。3隻臧酋猴相繼出籠,動作十分靈敏,四肢並用,踩過窸窸窣窣的草坪,不一會也消失不見了。
救護野生動物放歸
這次放歸的小黑熊特別引人注目,本應是行動謹慎、緩慢的性子,這隻小黑熊卻在籠裡急得團團轉。等到工作人員把籠門打開,它硬是轉了一圈才找到了出口,隨後頭也不回地迅速向山林而去,消失得比猴還快。
大坪另一側,草鴞、普通等猛禽和白頸鴉、相思鳥、紅尾水鴝等鳥兒也重新振翅,撲撲簌簌地飛向山林。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隨著近年來成都市不斷加強鳥類等野生動物救護工作,2018年成都動物園(成都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了野生動物67種205隻,成都市各野生動物臨時救護機構共計救護了野生動物57種121隻。
此次放歸的這些動物們,包括了小熊貓、獼猴、臧酋猴、黑熊、普通、貓頭鷹等8種18隻救護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白頸鴉、相思鳥、白頭鵯、喜鵲、白頂溪鴝(qu)、珠頸斑鳩、紅尾水鴝(qu)等數十隻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
這些都是經過救護的野生動物,在恢復健康後,成都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對它們的狀況進行了評估,判斷它們已能適應本地生存,經四川省林草局批准,今日正式放歸自然,復壯野外種源。
第38屆「愛鳥周」活動拉開
成都市野生鳥類種類種數新紀錄:488種
此次放歸,也拉開了四川省暨成都市第38屆「愛鳥周」活動的帷幕。
「愛鳥周」是國家為保護鳥類、維護自然生態平衡而開展的一項法定主題宣傳活動,自1982年以來四川省已經連續舉辦了37屆「愛鳥周」活動。
關於鳥類保護,無論是四川省還是成都市,經過各方面努力,近年來都收穫了喜人的數據。
省內,從華西雨屏到成都鬧市、從攀西高原到川北腹地,觀鳥新記錄不斷刷新——在成都新記錄到的慄尾姬鶲為中國鳥類新記錄,在雅安記錄到的蒙古沙雀、廣元記錄到的海南鳽、攀枝花記錄到的黑翅鳶等為四川鳥類新記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鳥類——青頭潛鴨有較為穩定的種群在四川省河湖溼地越冬。
隨著觀測記錄到鵲色鸝、綠胸八色鶇和紫寬嘴鶇,成都市的野生鳥類種類又新增了3種,目前總數達到了488種。而據2019年初開展的第三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共記錄到越冬水鳥58種20649隻。
從鳥類種類和統計數量以及棲居情況來看,隨著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穩步推進,成都地區生態環境總體向好,成效逐步顯現。
此次「愛鳥周」,旨在進一步普及鳥類等野生動植物知識,擴大「愛鳥周」活動在全社會的影響,進一步喚起人們對鳥類等野生動物的關注,把愛鳥護鳥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隨後一周的「愛鳥周」活動中,還將於3月30日,在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館開展野生動物(鳥類)標本展;3月31日,在錦城湖溼地開展「成都市第六屆限時觀鳥賽」;4月2日,在百花潭公園開展科學放生依法保護野生動物座談會,以及組織科普教育,隨「愛鳥周」走進校園科普講座等。成都的市民朋友如有興趣都可積極參與。
紅星新聞記者 尹沁彤 攝影記者 王效
編輯 劉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