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創造灰塵大小設備,可協助藥物在胃腸道停留24小時之久

2020-11-04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胃腸道給藥的治療效果比注射治療好,但是有的藥物在胃腸道停留時間過短,沒有完全發揮藥效,影響治療效果。最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微型設備,解決了藥物在胃腸道停留時間過短問題。

胃腸道給藥比注射給藥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胃腸道給藥可以有效吸收到體循環中,因為胃腸道黏膜具有巨大的腸表面積和豐富的血管。

在兒童以及與無意識的患者中,通常會用到直腸給藥。雖然口服給藥在所有給藥方式裡是效果好的,但是反覆口服給藥或直腸給藥通常面臨藥物在胃腸道停留時間過短問題,從而影響藥效。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決這一問題。

最近有項新研究開發了一種高效輸送藥物的微型機器,可延長藥物在體內的釋放時間。

這項新研究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懷廷工程學院的David Gracias教授和約翰·霍普金斯炎症性腸病中心主任Florin M. Selaru博士領導,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題為「Gastrointestinal-resident, shape-changing microdevices extend drug release in vivo」。研究顯示:藥物可在齧齒動物的結腸中停留一整天,發揮更長時間的作用。

圖 文章發表 來源: 《Science Advances》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從鉤蟲的線索中汲取了靈感(因為鉤蟲可以在胃腸道中存活長達兩年之久),他們發明了一種扇形的微型設備,該設備可以將其「牙齒」嵌入胃腸道黏膜中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緩慢釋放藥物。

David Gracias教授Florin M. Selaru博士領導了一組研究人員和生物醫學工程師,設計並測試了可變形的微型設備,該設備模仿了寄生性鉤蟲附著在腸道的方式。

Theragripper只有灰塵大小,包含許多微型設備

研究人員稱該設備為「 theragrippers」。它由金屬薄膜製成,帶有鋒利的「微尖」並覆蓋熱敏蠟層,都如塵埃大小,設備都載有藥物聚合物貼,可攜帶任何藥物並將其釋放到體內。Theragrippers一旦達到體內,蠟層就會軟化,從而導致設備摺疊。合力將微尖端推入粘液膜,藥物在此處開始釋放。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總結說:「Theragrippers可在人體內改變形狀,並鎖定在GI道上,從而將微小的貼片放置在適當的位置以釋放其藥效」。

研究人員認為,該裝置能在胃腸道的任何部分工作,從小腸到食道,但在動物試驗中將重點放在結腸上。該團隊對這些設備進行了管理,因為對於小兒患者以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局部治療,該方法更適合。

在試驗中,研究小組將其抓手與抗炎藥酮咯酸配對使用,酮咯酸是一種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止痛藥,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迅速清除,並在體內停留了不到三個小時。研究人員說,這給評估微型設備的功能提出了「嚴峻」挑戰。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每3英寸的矽片製造了約6,000個Theragrippers。在他們的動物實驗中,他們將減輕疼痛的藥物加載到了夾具上。當夾具上的石蠟塗層達到體內溫度時,設備將自動關閉並夾在結腸壁上。閉合動作使六點形的細小裝置深入黏膜並保持附著在結腸上,並保留在那裡並逐漸將其藥物有效載荷釋放到體內。最終,Theragrippers失去了對組織的控制,並通過正常的胃腸道肌肉功能從腸道清除。

Gracias說:「Theragrippers並不依賴電力,無線信號或外部控制。相反,它們像小型的壓縮彈簧一樣工作,在設備上帶有溫度觸發塗層,可在體溫下自動釋放存儲的能量。」

研究人員的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使用theragrippers的動物在其血液中具有更高的止痛藥濃度。該藥物在測試對象的系統中停留了近12個小時,而對照組則停留了2個小時。研究小組展示了它在胃腸道上的移動情況,可以將其附著在豬胃和食道樣品上超過24小時。

儘管這項研究仍處於初期階段,但由於腸道的巨大表面積和整個胃腸道的豐富黏膜血管,研究研究人員希望Theragrippers能夠徹底改變胃腸道的藥物輸送時間。

黏膜黏附系統(如頰貼片)可以將藥物在胃腸道中的持久性延長至五到六個小時,但它們在那裡的停留時間無法更長。滲透粘液的顆粒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但是通常會在一天後由於GI粘液清除身體而將顆粒洗掉。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已申請了與該技術有關的專利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tiny-machines-medicine-efficiently.html

【2】https://www.fiercepharma.com/drug-delivery/inspired-by-hookworms-johns-hopkins-scientists-develop-fanged-microdevice-for

【3】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4/eabb4133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信儀智東西8月20日消息,近日,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製造出了一個長15毫米、重88毫克,只有甲蟲般大小的微型機器人「RoBeetle」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的機器人卻有點不同。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出可用於醫學檢驗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晶片。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在昨天剛剛刊發的 Science 子刊《Science Robotics》上,具有和人手同等能力的機械手登上了封面。該研究創造出來的機械手「Hannes」與人手極為相似最近,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了一種叫做「Hannes」的手部假肢,它融合了關鍵的仿生特性,因而與人類的手極為相似。通過整體設計方法以及研究人員、患者、整形外科醫師和工業設計師的共同開發工作,「Hannes」可同時實現精準擬人、仿生性能以及類似人的抓握行為,性能超過日常生活活動(ADL)所需。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提出
    不過,「會動的花瓣」背後的驅動力不是風,而是磁場。按照這一思路,由磁場驅動的可編程軟體機器人也被設計了出來。這一機器人背後的團隊是一組來自馬克斯 · 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物理智能部門、卡耐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系、土耳其科克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 靈感來自於鉤蟲 科學家開發適用於腸道的微小藥物輸送裝置
    來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受到這種蠕蟲的附著機制的啟發,創造了一種名為「theragrippers 」的微小藥物輸送裝置。這種大約只有一粒灰塵的大小,每一個都攜帶著藥物的有效載荷,由一個扁平的金屬六角體組成,包在一個形狀變化的殼聚糖薄膜中,而殼聚糖薄膜又塗有熱敏石蠟。
  • 美國確診超50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疫情地圖成全球矚目中心
    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先打造的疫情地圖已成為最受關注的、最權威的數據來源,日訪問量一度超過20億次。而這個網紅地圖的背後,是兩位中國博士生和他們的導師Lauren Gardner。「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突破170萬。緊要關頭,各國的疫情數據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 Science 重磅報導:世界首例通過「藥物治療」痊癒的愛滋病患者或將...
    圖片來源:Science在 AIDS 2020 大會上,來自聖保羅聯邦大學臨床學者 Ricardo Diaz 報導了他們使用激進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結合煙醯胺,可能「治癒」一位愛滋病患者的故事。「聖保羅病人」是 5 名患者中唯一一位在血液檢測中 2 次得到陽性結果的患者,這可能就是「聖保羅病人」被「治癒」的原因,因為潛伏的 HIV 病毒被喚醒之後立刻被抗逆轉病病毒藥物消滅了。如果這個假設為真,「聖保羅病人」可能成為世界上第 3 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也可能是世界首例通過「藥物治療」痊癒的愛滋病患者。
  • 胃腸道疾病早發現,可吞咽設備未來可期
    照相機技術的突破為可拍照的可吞咽設備的開發奠定了基礎,2000年推出的PillCam,成為第一個廣泛使用的可吞咽電子設備,PillCam為小腸的檢查提供了便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僅用一年時間就批准了這種膠囊內窺鏡系統。
  • 「Science子刊」新發現:巴西人獨有的基因變異,會增加其患癌風險
    這項研究結果在6月24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一項20年來的發現20多年前,以勞爾·裡貝羅(Raul Ribeiro)博士領導的聖猶達大學研究人員在巴西人中發現了TP53-R337H遺傳變異。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那篇涉嫌「性別歧視」的 Nature 子刊論文撤稿了
    那篇涉嫌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搞 「性別歧視」 的 Nature 子刊論文撤稿了。 男性女性導師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結果圖(protégés 門生、受指導的人)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一經發表,立即引起廣泛的關注,同時,質疑、批評之聲可說是洶湧澎湃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
    不過,「會動的花瓣」背後的驅動力不是風,而是磁場。按照這一思路,由磁場驅動的可編程軟體機器人也被設計了出來。比如氣體驅動——機器人與自動化國際會議 ICRA 2017 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機器人實驗室公布了一款 3D 列印的軟體四足機器人,這一機器人靠氣體驅動,它的每條腿都由 3 條可伸縮的充氣橡皮管制造而成。
  • Sci Adv: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向機體有效運輸靶向藥物的微型設備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寄生蟲—蠕蟲能將鋒利的「牙齒」插入到宿主的腸道組織中,受蠕蟲這一行為的啟發,日前,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小型星狀微型設備,其能牢牢抓住腸道黏膜組織並釋放藥物到宿主體內,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了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
  • Science評論「抵制Nature子刊」事件:AI研究者熱愛arXiv?
    而籤署者呼籲更多的「零成本」開放獲取期刊。於上個月發動該抵制運動的俄勒岡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家 Thomas Dietterich 稱,該抵制運動的目的是為缺乏資源的科學家「降低研究進展的門檻」。對於傳統出版而言,AI 領域的進展太過迅速,AI 在取得重大成就或造成重大危害方面的潛力都需要開放性,他說,「將我們的研究論文擋在收費牆之外將使公共監督更加困難。」
  • Science:AI領域那麼多引人注目的「進展」,竟是無用功
    選自Science作者:Matthew Hutson機器之心編譯參與:魔王近日,一篇 Science 社論文章梳理了近年來 AI 各子領域的進展,發現看似紅紅火火的領域實際上毫無進展「老話說得好,如果你無法衡量一件事,就很難讓它變得更好。」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多個 AI 子領域的進展實則「搖搖欲墜」。2019 年,一項針對搜尋引擎所用信息檢索算法的元分析發現,「高水位線早在 2009 年就已確立」。2019 年的另一項研究在 18 種推薦算法中僅成功復現了 7 種,而且其中 6 個在性能上無法超越多年前開發的更簡單的非神經算法。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Nature》子刊發布!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揭示人類和130種哺乳類動物大腦連通性守恆!來源:腦友記BrainUp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大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先進的擴散MRI掃描,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旨在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連通性。
  • 哥特蘿莉的學院偵探故事,「GoSick」預告片公布
    >2010-12-01 13:49:41   今年已經進入12月份了,距離明年1月新番的播出就只剩下短短1個月的時間了,但是由直木賞作家櫻庭一樹所著、武田日向負責插畫的偵探類輕小說作品動畫化的「GoSick」,卻依然猶抱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