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海鮮知道 物種日曆
魚這種東西,放到喜歡吃的人眼裡是一條好不好吃的魚,放到愛好玩的人眼裡,就是一條經不經得起鑑賞的觀賞魚。一些在我國原生淡水水系裡本不起眼的小魚,隨著觀賞水族業的發展,搖身一變,從無人關注到成為了小型原生觀賞魚界的主力軍。
今天就來聊聊幾種我國常見的原生觀賞魚,說不定有些就在你的水族缸裡。
01
白雲金絲
白雲金絲 Tanichthys albonubes,中文正式名唐魚,模式產地在廣州白雲山,中國南方及越南北部等自然溪水水系中都有分布。野生白雲金絲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切記抓不得。而且目前野生環境中的白雲金絲由於棲息地破壞,數量銳減,亟需加強保護。
好在,現在市場上售賣的白雲金絲基本為人工繁殖的後代。
原生白雲金絲。圖片:sannse / Wikimedia
這種小型鯉科魚性情溫順,最明顯的特徵便是一條划過身側、銀白為主調的絢麗絲帶。雌雄魚的區分主要通過外形和行為:雄魚多修長色豔,且成年雄魚會時不時進行求偶誇示;而成年雌魚多肚子肥滿,顏色暗淡。
除了普通的白雲金絲,水族市場還有白化和長鰭的變異種,稱為白化白雲金絲(黃金金絲)和長鰭白雲金絲(大帆金絲)。
水族缸中的白雲金絲。圖片:海鮮知道
無論是哪一種白雲金絲,它們均皮實好養,且在南方能自然過冬(低至5℃仍能存活),食性雜,從人工飼料到水族缸裡的腐殖質都能利用。白雲金絲容易發色,飼養環境只要溫度、水質適宜,成魚多能展現出靚麗的顏色。白雲金絲的繁殖也很容易,成魚交配產卵後,靜待幾天便可孵出小魚。
白雲金絲性情溫順,不會主動攻擊其他魚類,適合與大多數其他觀賞魚混養。
02
條紋小䰾
條紋小䰾 Barbodes semifasciolatus,又名條紋二須䰾。常見於我國南方地區,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有分布。
條紋小䰾。圖片:Nguyen DInh Tao / Wikimedia
條紋小䰾多生活在河川、湖泊或溝渠中,屬於雜食性魚類,絲藻、水生昆蟲或者其他小型水生生物等來者不拒。條紋小䰾的野外種群數量龐大,目前市面流通的條紋小䰾觀賞魚基本均為野生捕獲個體;但也有部分小䰾的棲息地受到破壞。
條紋小䰾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體側有若干豎條紋,以及成魚眼睛上半部為紅色。性成熟的條紋小䰾,雌雄魚的主要區別在於雌魚肚子飽滿,雄魚則較修長,且鰭條橙紅色更為明顯。
條紋小䰾的變種,就是觀賞魚市場常見的金條燈 B. semifasciolatus var. schuberti。圖片:Fred Hsu / Wikimedia
條紋小䰾十分皮實,同樣能在南方自然過冬,食譜廣泛,從活餌到屍體都不放過,人工飼料也能很快接受。小䰾適合與大多數溫和的觀賞魚混養,就是爭食性略強。
條紋小䰾一年可繁殖數次,在養殖環境中小䰾很容易自然繁殖,此時需注意隔離親魚,避免其吞食魚卵及幼魚。
03
青鱂
青鱂 Oryzias latipes,又稱稻田魚。我國常見的青鱂還包括弓背青鱂O. curvinotus、湄公青鱂 O. mekongensis 以及中華青鱂 O. sinensis。
青鱂。圖片:NOZO / Wikimedia
青鱂多生息在靜水或緩流水體表面,常見於溝渠和池塘中。青鱂屬雜食性魚,以藻類、微型水生動物、枝角類(各種水蚤)等為食。我國本土的青鱂不僅被外來物種食蚊魚擠佔了原有的生存空間,且部分原產地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野生種群數量不斷減少。
溝渠內生活的青鱂。圖片:katorisi / Wikimedia
人工繁殖青鱂很簡單,但由於青鱂生長緩慢,目前多以採集野生魚作為觀賞魚市場的主要供應來源。
普通青鱂常見且價格親民,不過在鄰國日本,經過選育改良的觀背青鱂(Medaka)在觀賞魚界可謂是一枝獨秀,品相好的還能賣出高價。根據選育的品系和色彩組成,目前觀背青鱂已有幾十個不同的顏色分支。
正如其名,這種魚以觀背為特性,注重從上往下看的色彩表達。
人工選育的觀背青鱂。圖片:Tam Tam / Wikimedia
青鱂不僅好養,且適應性強。水缸只需加裝簡單的過濾即可。青鱂耐受低溫、低氧,對pH和溫度的耐受範圍也比較廣。
青鱂習性溫和甚至是弱小,若魚缸中有過於強大的魚容易受到攻擊死亡。雄魚體色較為鮮豔,雌性會將排出的卵粒掛在洩殖孔外端,出現屁股帶著一串卵的有趣畫面。之後雌魚會將卵掛到水生植物或其他附著物上,待其自然孵化。
04
子陵吻蝦虎
近年來越來越火的原生觀賞魚熱潮,將各類蝦虎魚推向了舞臺,其中以子陵吻蝦虎 Rhinogobius giurinus 最為常見。
子陵吻蝦虎。圖片:Seotaro / Wikimedia
該種蝦虎魚廣泛分布於中國、韓國、日本的大多數地區,野外個體數量眾多。子陵吻蝦虎主要棲息於江河、湖泊等含氧豐富的淡水中,生命力強。而且它們既可以生活在河口鹹淡水交匯的地方,也可以生活在全封閉的淡水水系內。
作為一種小體型的底棲魚,子陵可謂是性格兇猛,常捕食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即便在人工飼養環境下仍偏好肉食。
蝦虎魚作為觀賞魚的最大樂趣,就是欣賞雄魚之間進行地盤或配偶爭奪時的誇示及爭鬥,這在子陵等一大類蝦虎魚身上均可觀賞到。
對著鏡子進行誇示的蝦虎魚。圖片:GB Ni / YouTube
目前許多觀賞蝦虎(包括國產和進口蝦虎)已逐漸進入更多普通愛好者手中。不過在水族界,蝦虎魚的飼養規模相比本文介紹的其他觀賞魚要小得多,售賣的個體基本來自野捕。
褐吻蝦虎 R. brunneus。圖片: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y / Wikimedia
子陵吻蝦虎繁殖簡易但需要巢穴,飼養時可以使用塑料水管等給它們當窩。子陵蝦虎十分好養,僅需保持水質清潔以及氧氣充足,但由於其習性略為兇猛,要避免與小蝦、小魚(包括個體差別較大的同類)等混養,並在缸中適當增加躲避物。
05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Macropodus ocellatus,是龐大鬥魚屬中常見的一種。圓尾鬥魚在中國的分布很廣,基本全國淡水體系均有分布,但以長江以北更為多見。圓尾鬥魚很久以前便被人們發現是一種充滿樂趣的魚,因為繁殖期雄魚間會進行爭鬥,且爭鬥場景十分有趣。
圓尾鬥魚。圖片:Andrew Bogott / Wikimedia
這種棲息於湖泊、池塘、稻田等靜水環境中的小型魚類,以橈足類和水生昆蟲等為食。由於淡水汙染及城市化進程,如今許多地區已經失去了這些曾經存在的原生物種。目前人工繁殖的圓尾鬥魚很常見,水族市場上人工繁殖個體和野捕個體均有售賣。
圓尾鬥魚最常見的南方兄弟是叉尾鬥魚M. opercularis,以及遠親暹羅鬥魚等。品相普通的鬥魚價格親民,而品相優秀的鬥魚則身價較高。
叉尾鬥魚。圖片:André Karwath / Wikimedia
圓尾鬥魚屬於非常好養的入門級觀賞魚,甚至無需使用傳統的過濾器都能養活,這得益於它們獨有的呼吸器官——迷鰓,這令圓尾鬥魚能夠直接利用空氣中氧氣,更能耐受低氧環境。圓尾鬥魚的性別可通過雄魚嘴唇厚且上翹、背鰭拉絲稍長、顏色更為鮮豔來區分。
爭鬥中的雄性圓尾鬥魚。圖片:Taucher Flieger / YouTube
繁殖期的雄性圓尾鬥魚會吐粘性泡沫在水面構築泡沫巢,之後與雌魚交配,將產下的卵銜到氣泡巢裡的單個氣泡內。之後雄魚會悉心照顧到幼魚孵化。
圓尾鬥魚習性較為好鬥,尤其是成年雄性會面時。另外它們偶爾也會攻擊比它小的其他魚類,因此混養要注意。
06
細鱗華鰟鮍
鰟鮍泛指鰟鮍亞科Rhodeinae的各種小型魚,今天要說的細鱗華鰟鮍Sinorhodeus microlepis 又稱火山鰟鮍。成年雄魚發色紅彤彤,樣貌極美,近年來頗受水族圈追捧,市場需求攀升。
成年的火山鰟鮍,上圖為雄魚下圖為雌魚,雄魚顏色明顯比較豔麗。圖片:FAN LI et. al. / Zootaxa (2017)
細鱗華鰟鮍2017年才由臺灣中山大學的李帆博士等人正式發表和命名,研究中發現這種鰟鮍僅分布在長江支流,棲息於緩和的水流中,多集群生活,較貪食因此被人類輕易捕獲。
由於其分布範圍狹窄且受到水族界追捧,野外種群遭到大量捕撈,儘管目前對其野外種群的狀況還是未知,但已有專家開始已經擔憂其種群數量正在銳減,因此建議大家不要購買野捕的火山鰟鮍。
在介紹了部分我國美麗的原生魚後,我也想提醒下大家,部分作為觀賞用的原生魚由於棲息地破壞、過度採集等原因,野外種群數量銳減,部分物種已被國家列為保護動物,包括上文的白雲金絲,此外還有熊貓鰍 Yaoshania pachychilus 等。
作為觀賞魚愛好者,我們不僅懂得鑑賞魚,更要愛惜、愛護原產地及自然資源。沒有什麼比在原生地看到自己心愛的魚就生息其中,更為讓每個愛好者心動了。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海鮮知道。
觀賞魚
原標題:《你看不上的小河溝裡,竟然藏著這麼美的國產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