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閥意識」阻礙日本學者獲諾獎

2021-01-11 人民網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站消息,10月8日,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授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研發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的山中伸彌。

  第二天,日本各大媒體的頭條都不約而同地「報喜」,稱山中伸彌是繼2010年的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鈴木章、美國普渡大學特聘教授根岸英一以來的第19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回頭再看看中國的網絡,「為什麼日本得諾貝爾獎的人那麼多」成了熱門搜索。其實,這裡要透露的是,許多日本學者本應獲獎卻未得獎呢。

  在過去的30年間,諾貝爾自然科學類三大獎中,日本拿過7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又拿到7次諾貝爾化學獎。但是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呢,距離上次的利根川進獲獎,實則闊別了25年。是日本獨獨在醫學生理學領域 「落後」嗎?其實不然,更多的是日本人的「學閥意識」在拖後腿。

  事實上,日本曾出現過多名獲諾貝爾獎提名的研究者,比如因發現梅毒病原體而9度被提名諾貝爾醫學獎的野口英世。按照坊間一般說法,1914和1915年,野口英世本應該獲獎,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最終未能頒獎。但是據《你該知道卻不知道的諾貝爾獎故事》一書的作者北尾利夫透露,野田英世沒能獲獎的真正原因是,「當時日本各學派之間有強烈的對抗意識,所以沒幾個人支持只有小學文憑的野口英世去競爭諾貝爾獎」。

  與野口英世同樣遭遇的還有鈴木梅太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1910年),鈴木梅太郎就因成功提取出可用於治療腳氣的谷糠素(維生素B1)而獲得提名。但是據北尾利夫介紹,因為鈴木梅太郎「是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農學部的,所以日本的醫學界勢力不僅不肯支持他,還做出妨礙他得獎的舉動」。正是日本人的這種「學閥意識」暗中搗鬼,讓真正的「自己人」幾度和諾貝爾失之交臂。

  除此之外,被譽為「日本細菌學之父」的北裡柴三郎、在世界上首次證實化學物質可以致癌的山極勝三郎和市川厚一、發現外耳氏病病原體並完成血清療法研究的稻田龍吉和井戶泰都曾提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上述這些曾非常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他們都出現在二戰前的日本。那麼二戰後呢?二戰後共有10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類三大獎,他們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有美國「背景」。

  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南部陽一郎是1952年去的美國,後來乾脆就放棄了日本國籍。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下村修和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普渡大學特聘教授根岸英一的研究基地都在美國。就連盛譽之下的山中伸彌也是自美國留學歸來。是什麼讓現代的日本培養不出「土生土長」的諾貝爾得主?分析起來,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研究資金,一是研究環境。

  就拿目前炙手可熱、剛剛獲獎的ips細胞研究來說,日本文部科學省2007年在該醫療關聯領域投入的預算總額逾10億日元,2008年又上調到45億日元,2012年也有67億日元左右。單從數字來看,已算不少。可是和美國一比呢,到底是差一大截。

  從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研究開發戰略中心2011年的報告書中可以得知,2012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在同領域投入的研究費用是68億日元。僅是美國加利佛尼亞這一個州,4年裡就投入了72億日元。難怪有這麼多日本研究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去美國。

  再看看「過來人」是怎麼說研究環境的。在日本講談社10月10最新出版的山中伸彌自傳體《聽山中伸彌談人生和ips細胞》裡,山中伸彌本人說,自己從美國留學回來後,曾一度患上了憂鬱症。因為研究所不讓自己直接參與研究,而是安排自己照顧研究用的老鼠,天天清潔老鼠籠子。這些待遇令他喪失自信,並想放棄研究。後來還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才得以克服憂鬱症。在10月9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山中伸彌也當眾表示,在日本搞研究的這段時間,「晚上要就診,星期六星期天要去醫院值班,所以幾乎沒法兒回家」。

  對此,北尾利夫也在接受《東京新聞》的採訪中說,「在日本,研究者得為上司幹雜活兒,沒有多少能一心一意搞研究的時間。」

  雖然日本文部科學省一直主張,要堅持完善日本國內的研究環境,支持學者把目標鎖定在諾貝爾獎上。但是,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黑川清教授毫不留情地點破,「日本的研究體制相當地差勁」、「山中先生從美國回來後,真是吃了不少苦頭,好在他能憑藉自己的抗爭精神堅持到底」。黑川教授還強調,「日本大學研究所,根本是把年輕研究者當打雜兒的和跑腿兒的,妨礙他們獨立。如果日本不改變這種研究體制,就算投入再多的資金,也不能讓科學的種子發芽。」

  事實上,日本研究資金最為雄厚、得到日本文部科學省支持最多的東京大學,近年來也就只培養出一個獲獎者——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蔣豐)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日本國民」獲諾獎預測鬧烏龍 安倍不可能代領獎
    在此背景下,日本神奈川縣座間市一名主婦在網際網路上呼籲為日本憲法第9條申請諾獎,此後不斷獲得共鳴因而成立了「為憲法第9條申請諾貝爾和平獎」執行委員會。在推薦截止日期前,由具有推薦資格的大學教授等13人和1個團體向諾獎委員會提交了推薦書。執委會方面也提交了約2.4萬人的籤名。由於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發給個人或團體,因此獲獎者被擬定為「日本國民」。此事引起了世界極大關注。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他97歲高齡,是美國固體物理學家,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古迪納夫此次獲獎也刷新了諾貝爾獎的獲獎年齡紀錄。M•斯坦利•威廷漢目前是化學教授,是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任。吉野彰,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為什麼說日本很難再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
  •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olivia chan • 2020-02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原標題:   在今年的諾獎得主公布之前,智慧財產權機構科睿維安(Clarivate Analytics)預測稱以下領域有希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加州理工學院的科林·凱莫勒(Colin Camerer)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喬治 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兩位學者在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領域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史丹福大學的羅伯特·霍爾(Robert Hall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而事實上,這幾乎是所有日本諾獎獲得的共性。 比如因發現「綠色螢光蛋白,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下村修。 憑著模仿,韓國搶走了日本很多消費類市場。但是韓國卻鮮有基礎理論的貢獻,作為發達國家,韓國人至今沒有拿到一個理工類諾獎。 韓國的內核競爭力也遠不如日本,這才有日本敢對韓國進行原材料限供,但韓國除了抵制日貨之外,沒有什麼別的辦法的原因。 而中國要趕上日本,一是要加大在科研的投入。
  • 97歲"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獲諾獎
    諾獎:或幫助治療貧血癌症等疾病宇宙演化獲物理學諾獎:他們仨讓我們重新認識宇宙網易科技訊10月9日消息,北京時間10月9日17點45分,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Goodenough):美國固體物理學家,是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古迪納夫1922年生在德國,今年97歲,他幼年隨父親移民美國,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並參加美軍,二戰結束後重返學校,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 曾經連續獲得諾獎的日本,為什麼總在談研究能力下滑問題?
    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
  • ZQ日本留學:諾獎哪家強?日本最高學府 - 京都大學
    沒錯,日本人又雙叒叕榮獲諾貝爾獎了!在這裡我們先恭喜恭喜~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其實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了。要知道,早在2001年,日本出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時,著實受到了少數國家嘲諷呢。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兩人曾因此共同獲得了 2015 年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實際上,人們第一次發現CRISPR序列是在1987年,由日本分子生物學家石野良純(Yoshizumi Ishino)在大腸桿菌中偶然發現,但是第一次證明CRISPR/Cas9可以進行基因編輯,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杜德納和瑞典于默奧微生物研究中心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蒂耶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020諾獎預測出爐,這位華人學者有望獲獎
    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24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迄今為止,已經有 54 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由於今年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疫情停發,因此「引文桂冠獎」有可能會成為2020年諾貝爾獎的唯一預測名單。在今年的 24 位獲獎者中,有19位來自美國學術機構,包括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其他學者分別來自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和英國。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上個世紀的近100年裡,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裡,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今日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今日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今日公布,華人學者戴宏傑入選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