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動物能具有人類這樣的智慧,也無法創造出類似人類文明的社會體系。人類祖先在幾百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不但棲息範圍逐漸發生改變,而且身體結構也有針對性地變化,無論是直立行走,還是渾身毛髮的退化,都是為了更好地維持生存,並且在自然競爭中能夠始終處於優勢的重大改變,而且在進化過程中,隨著腦容量的提升,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學會使用和保存火種、創造自己獨特的語言,有效推動了人類文明體系的構建。
而其它野生動物,則沒有人類這麼幸運,即使是最接近人類的黑猩猩,也沒有在自然選擇的進程中創造屬於它們的文明。據科學家們研究分析,黑猩猩與人類的DNA之間僅有1%的差別,然而正是這1%的差異,使得它們和人類之間始終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就是通過人工幹預的方式,對黑猩猩幼仔進行哺育,來觀察其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可以受到人類的影響,而具有或者部分具有人類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
這個實驗是於上世紀30年代開始的,實施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思羅普·凱洛格,他將自己不到1歲的兒子與一隻7個月大的雌性小猩猩一起進行養育。兩個小傢伙,在大人的照料下,吃相同的食物,穿相同的衣服,玩相同的玩具,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他們進行智力和身體發育等方面的測試。
由於小猩猩的發育程度比嬰兒要快,所以小猩猩在前期的智力水平要明顯高於嬰兒,很快就學會了使用勺子吃飯、用杯子喝水、用手進行開門和關門,而這個時候的嬰兒還不具備這些能力。但是,這個實驗只進行到9個月就堅持不下去了,一方面是因為猩猩在1歲多的時候,表現出了極為強烈的攻擊性,性情變得非常暴躁,經常撕咬和擊打周圍的物體包括人類;另一方面,同時哺育的嬰兒反而智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事件的認知以及對早教內容的學習明顯要滯後於其他同歲的孩童,甚至經常模仿猩猩的動作和聲音。從總體上看,黑猩猩雖然能夠簡單模仿人類的一些行為習慣,但是始終突破不了基因的限制,時間越長越表現為猩猩的特質,更加談不上說話和與人交流了,也就不可能變為人類,這個實驗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後來,這個小猩猩被送到了一個動物研究所,那裡的猩猩對這個新來的成員非常排斥,小猩猩也無法融入新的環境,沒過多長時間就生病夭折了。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世間的任何生物,都有其特定的基因,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環境,靠人為地改變其生存環境和行為模式,不會對其基因表達產生影響,反而會加劇與原來環境及種群的隔閡,一旦重新歸入自然環境,就會產生很強的不適應,終將被環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