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長:今年的經濟增長,三因素起重要作用

2021-01-10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8日電 題:《楊成長:今年的經濟增長,三因素起重要作用》

作者 楊成長(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

在今年的經濟增長中,三個因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金融和財政的雙寬鬆政策。有人說我們的增長速度比較穩健,不像美聯儲無底限寬鬆,但不要忘記兩件事。一是不要忘記美聯儲再寬鬆,也只能寬鬆美聯儲的資產,它不像中國可以做到四個口子同時放水。今年,我們信貸增長多了幾萬億,政府發特種債1萬億,赤字債1萬億,專項債3.7萬億,信用債、企業債的發行大幅增加,股權融資也大幅增加。所以,我們和美聯儲不一樣,我們可以直接影響幹預,同時資金直接流向企業、社會與居民的直接通道。因此,如果把這四個口子同時考慮進來,今年融資總量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二是不能只看同比數據,如社會融資餘額、銀行貸款的同比增長數據不應直接與過去相比。原因很簡單,基數變大了。社會融資餘額前幾年統計的口徑是通過金融機構向企業、居民的融資。後來,我們把企業專項債、地方和中央的債務加入統計。社會融資餘額增加1個百分點,比過去就要多增加一萬多億的量。正因為如此,這兩個變化使我們看到,今年的復甦用政策驅動來說不算太確切,流動性驅動的復甦和債務驅動性的復甦比較明顯,這就導致我們受金融影響特別大的領域復甦比較快。比如金融業本身。

第二是股權市場。股權市場中,今年大家關注到了網際網路和科技。網際網路和科技這一輪的上升帶動著整個網際網路產業,也包括疫情之後的線上經濟的發展。

經濟增長中,在前面走的是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產三個平臺型產業。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確實拉大了金融和實體、房地產與實體、網際網路與實體原來存在的發展差距。

第三,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受到巨大的波動,中國是今年全球金融市場中最安全的,所以無論是直接投資還是吸引外資,我們都實現了相對較好的或者說最好的增長,這對經濟增長有推動作用。中國是供給復甦在前,需求恢復在後,消費的恢復比較慢。而全球其他國家是需求恢復很快,供給恢復很慢,這給我們創造了巨大的出口增長機遇。

現在看明年,我們會遇到幾個問題。一是現在有很多人主張,政策還要持續寬鬆下去,但我們要認知到政策寬鬆帶來的負面效應在今年已經充分體現了,比如部分地區房價的結構性上漲力度較大,股票市場上的結構性上升幅度很大,信用市場利率波動也比較大。

二是物價。現在多多少少地出現了所謂「沒有溫度的發燒」。從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CPI和PPI對比比較即期都發生了紊亂。2016年開始,上遊能源資源大幅度上漲,然後又出現雞瘟、豬瘟病等一系列情況,CPI和PPI已經與供求關係出現脫節現象。現在無論是從資產價格、能源資源價格,還是從消費品價格來看,都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三是出現了很多風險點聯動性強的情況。比如資本市場股市總體是健康的,但存在結構性估值過高的問題;房地產存在結構性漲價過高的問題;金融市場出現信用問題;以及今年在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環境下,中國匯率和利率市場出現大幅調整的情況。所有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碰撞在一起。所以,還是要牢記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對外部發展環境和發展方式,以及面臨的問題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且不可測性。我們可能不得不放棄一些傳統的同比環比的數據比較,從一些新的視角去看問題。(中新經緯APP)

(本文根據楊成長12月17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月度數據分析會」上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楊成長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相關焦點

  •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能源合作對世界經濟起重要作用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能源合作對世界經濟起重要作用 2017-11責任編輯:李歡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出席「第六屆中國國際石油貿易大會」 姜煜 攝   商務部副部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能源合作對世界經濟增長起重要作用
  • ...經濟基本面並未傷筋動骨,今年若增長3%,與世界經濟的相對增長率...
    2020年,假定我們能增長3%,而世界平均增長速度WTO的預測是-2.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聯合國預測是-3%以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經濟今年的相對增長率,可能就會拉大到5.5~6個百分點。「反過來說,我們經濟目前確實受到疫情的影響,也有一些悲觀的情緒,有些人對經濟未來發展感覺到不確定性很大。我想講一個基本觀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傷筋動骨。
  • 江蘇信息產業發展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研究
    江蘇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近年來,隨著省委省政府優先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戰略的全面實施,江蘇信息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效益不斷提升,產業特色和產業優勢逐步形成,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日益成為江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 五大首席看2021:宏觀經濟將這樣表現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宏觀調控著力長遠問題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2021年,宏觀經濟又將如何演繹?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要充分肯定疫情後我國經濟恢復取得的成果,諸如疫情防控、「六穩六保」等一切措施使得中國經濟率先得到恢復。
  • 中信證券明明:能否擴大消費成為影響未來經濟增長動能的關鍵因素
    社融在實體部門之間的流動體現為政府和企業加槓桿補貼居民,在結構性矛盾有所凸顯的情況下,能否擴大消費成為影響未來通脹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貨幣流動速度放緩使金融周期與通脹周期錯位。疫情得到控制後,中國經濟的修復過程體現出了非常明顯的結構性特徵——生產強,消費弱;基建、房地產投資強,製造業投資弱;規模以上企業強,小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弱。由於我國經濟中小微企業、低收入群體佔據較大的比重,一旦它們的預期和需求難以提振,那麼通脹和經濟增長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
  • 費爾普斯:技術擴散是促進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
    先進技術的擴散是促進中國的經濟體量增長的重要因素。以下為文字實錄:EdmundPHELPS:我知道中國有這種擔心,因為更高收入國家的收入水平是高於中等收入這條線的。中國必須做哪些工作來努力規避中等收入陷阱呢?顯而易見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實施中國已經在做的一些好的基礎性的工作,因為這些工作尚未完成。
  • 2017宏觀經濟學考研經典案例:世界經濟增長
    關於今年西方七國自身的經濟增長情況,與會者認為,在西方七國中,今年美國經濟增幅將明顯減小,而今年歐盟經濟增長將高於美國,這是最近十年來歐盟經濟增長首次超過美國。但與會者同時也指出,在歐盟內部,各成員國今年經濟增長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德國今年經濟增幅將小於歐盟成員國平均數。今年日本經濟能否增長,與會者在討論時未給予積極或樂觀的評價。
  • 用「望遠鏡」和「放大鏡」透視當下經濟
    全球疫情使得各國經濟承壓,對於中國而言,當前所面臨的國際環境,也許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最複雜的。在這種形勢下,經濟工作既要有登高遠眺的勇氣和智慧,也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穩住經濟基本面的定力。近日,來自無黨派界別的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與經濟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在人民政協報記者的「撮合」下,來了場隔空「對話」。「對經濟增長速度,我認為應有一定的靈活性,可能不再是一個相對具體的增長目標,而應為決策者留出一定的調整空間。」在李稻葵看來,經濟的目標調整萬變不離其宗。
  • 高連奎:第四代經濟增長理論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高連奎經濟增長理論最核心的目的是找出一個決定經濟增長的最根本重要因素,目前人類已經誕生了三代經濟增長理論,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參與其中,但客觀說,決定經濟增長的那個根本重要性因素並沒有完全被找到,現有的經濟增長理論對現實的經濟增長也不具備太多的指導意義,也很少見到有政府根據經濟增長理論制定經濟政策
  • 《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如何影響經濟和政治發展?
    它們接受的經濟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30年後,韓國成了一個工業巨人,經濟名列世界第14位,擁有一些跨國公司,大量出口汽車、電子設備及其他高級製成品,人均收入接近希臘的水平。此外,它在鞏固民主體制方面也取得長足進展。加納卻沒有發生這樣的變化,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韓國的1/14。發展快慢相差如此懸殊,能作何解釋呢? 無疑,這當中有多種因素,然而在我看來,文化應是一重要原因。
  • 過去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秘密在於這「三駕馬車」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章奇撰文剖析獨特的中國經濟模式,以往經濟改革更多關注政府和市場間的關係,社會力量相對薄弱,今後則更應注意從戰略的高度,通過制度建設,加強社會自生能力和自治水平,形成政府——市場——社會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三駕馬車拉動下的包容性增長。】
  • 經合組織:中國明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將超三分之一
    新華社巴黎12月3日電(記者劉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2%,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三分之一。經合組織表示,今年下半年疫情反彈再度衝擊全球經濟,特別是造成歐洲和北美地區經濟復甦乏力。經合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2%,歐元區、美國經濟預計分別萎縮7.5%和3.7%。中國經濟將增長1.8%,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展望2021年,經合組織預計,在疫苗接種等利好因素推動下,全球經濟將增長4.2%。
  • 人口因素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
    人口是判斷國家經濟增長潛力的主要因素 一些經濟基本面的因素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和經濟結構,並因而影響資本市場的表現。這些因素,從短期來看可能沒有明顯的作用,但是長期來看,對預測趨勢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識別這些因素,是經濟學的重要工作。
  • 立足增長階段轉換 實現經濟再平衡
    總體看,「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有望在新的中高速增長平臺上保持穩定發展,並通過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等建立起新的平衡,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新的動力。比如,經濟規模快速擴張以後經濟增長的難度明顯上升。去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70萬億,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需要7000億的增量,這相當於5年前的1.5個百分點和10年前的2.5個百分點。去年以來在經濟增速回落的過程中,經濟運行由降轉穩、穩中有進的特徵十分明顯,各種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累,經濟增長逐漸接近「L」形的底部。「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有望穩定在中高速增長平臺上,從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 專家回應熱點問題:今年經濟增長將顯著加快 科技創新迎來廣闊空間
    2020年,面對疫情帶來的重重挑戰和國內外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國保持了戰略定力,2020年二季度以來國內經濟穩步恢復。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啟動之年,在這一重要時點,宏觀經濟運行將呈現何種態勢?經濟中有哪些潛力蓄勢待發,金融該怎樣發力支持?為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宏觀政策又將往何處去?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關注經濟增長中的不確定性
    產能利用率保持在高位,今年前四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5%,在去年同期增長22.7%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服務業的營業收入同比增幅也比較大。  第四,金融風險防控取得初步成效。在加強金融監管、規範地方政府負債和企業效益回升的綜合作用下,雖然非金融企業部門的營業收入負債率並沒有下降,但是其資產負債率下降了。
  • 經濟運行「晴雨表」快速恢復常態 4月份全省社會用電量今年首次增長
    用電數據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3月份以來我省全社會用電量明顯回升,4月份實現今年首次增長。記者從省統計局獲悉,隨著全省用電量指標的回升,社會各行業生產秩序正快速恢復,經濟運行正逐步回歸常態。
  • 用制度經濟學探索經濟增長的密碼
    各個國家的地理條件、氣候氣象、人文傳統、歷史傳承等等,都是其中影響因子,可是這些好像又對又不全對,如果這些是重要原因,那為什麼同一個國家,這些因素都相同,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經濟繁榮程度卻有著天壤之別。
  • 劉世錦:採取「相對增長率」的評估方法,評估我國經濟的增長狀況,有...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日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造成衝擊,但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從長遠和大局出發,多看到經濟基本面、多注意結構性潛能,多探討發展規律,從而對經濟發展大勢有個基本的判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我國經濟表現出堅強韌性和巨大潛能」。那麼,這個判斷從何而來?
  • 拱享紅: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1.9%,中國是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
    一、中國是全球唯一正在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提到,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發展提振了全球經濟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