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
《水滸傳》裡的蒙汗藥那說起來就真的厲害了,即便壯得像一頭牛的壯漢,只要沾了蒙汗藥,那就只能如泥攤地,任人宰割了。要一直等藥效過了,方能恢復氣力。
黃泥崗上的楊志,曾和林衝打若干回合不分勝負,此刻卻只能癱坐在地,任晁蓋等人挑走了生辰綱;
十字坡下的押送武松的兩個公人,第二天才醒,頭痛欲裂,夢裡依稀被人剝光了擺在肉案上。
這蒙汗藥實在厲害,摻入酒中喝菜中,無色無味,讓人猝不及防。一不小心便中招著道。
實際上古人認為蒙汗藥就是曼陀羅花的幹末,曼陀羅又稱風茄、山茄、洋金花、醉心花、鬧羊花、大喇叭花,等等。曼陀羅花的形狀極似牽牛花。但是還是有區別,可分辨。
牽牛花是藤蔓植物,所以都是牽牛花都是纏繞植物,爬藤生長的;曼陀羅則是直立生長的,又自己直立的莖。另外牽牛花圓而且扁,曼陀羅則相對較長。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曼陀羅花裡含有生物鹼,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就是用曼陀羅花做的。
但是,不建議大家研製,因為量控制不準容易引發危險。
在《水滸傳》裡,蒙汗藥是有解藥的。但是很可惜施耐庵並沒有解釋解藥的成分。但是古人讀水滸,編注時,還真提到了蒙汗藥的解藥。
那就是甘草用水煎服,大概是因為中醫裡有甘草解百毒的功效,所以古人認為草本解草本之毒。
這個同樣也不建議自行嘗試,因為同樣沒有用量標準和療效驗證。
所以古人提到的蒙汗藥,我們就當故事讀一讀便罷,不便深究。
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點穴神功,有葵花點穴手,自然就有葵花解穴手。但是去研究究竟點那個穴位可以定人,點哪個穴位可以解穴,真的沒有多大意義。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