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解析—曾經5分界科研人員人手一篇的Scientific Reports

2020-05-08 唯問生物Justscience
期刊解析—曾經5分界科研人員人手一篇的Scientific Reports

主要研究領域:微生物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病毒學/腫瘤/生物材料學/生物信息學

Open Access (OA):是

最新JCR分區:Q1

中科院分區:大類:綜合性期刊3區;

小類:綜合性期刊3區

影響因子:近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4.525,非自引影響因子為3.799;2017-2018年最新影響因子為4.011。近三年總體徘徊在4分左右。


期刊解析—曾經5分界科研人員人手一篇的Scientific Reports


01. 研究偏向依次為:

Tumor Biology, Immunology, Stem Cells, Microbiology, Clinical Research, Biomaterial, Neuroscience, Molecular Virology.


02. 審稿周期及命中率:

Medsci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發表的文章佔該期刊文章總數量的27%;審稿平均速度為3個月;投稿命中率45.97%,自引率9.1%。Letpub的數據顯示,該期刊的平均審稿速度為2個月,自引率5.3%。


03. 年刊文章數:

自2012年來,該雜誌的文章數量連年上升,直至2017年達到25000篇左右。去年該雜誌發表的文章回落至17152篇。

期刊解析—曾經5分界科研人員人手一篇的Scientific Reports

04. 總結:

Scientific Reports是來自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大家族的一本多學科開放獲取期刊。其發表的文章都經過具有建設性、廣泛且嚴格的同行評審流程,以期與各領域的科研人員以及科研圈以外的社會各界人士分享科學上嚴謹、技術水平高、同時又對現有知識體系有獨創貢獻的優質研究。它在學科上歡迎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分享自己的最新成果,樂於為小眾領域以及跨學科的研究提供一個展示平臺。Scientific Reports所發表的論文引用率在全球期刊中位居前列,影響因子排名高於全球87%的期刊。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和組織,包括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英國政府等,在超過220個政策文件裡引用過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文章。世界各大新聞媒體也關注著Scientific Reports的更新。筆者認為Scientific Reports具有研究範圍廣,接受文章數目大,審稿周期較短,接受率較高,以及不低的影響因子等優勢,該雜誌也比較受中國學者歡迎,但是存在一定的自引率。總體來說,目前這是一本投入產出比較高的雜誌。

相關焦點

  • 期刊解析—曾經5分界科研人員人手一篇的Scientific Reports
    主要研究領域:微生物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病毒學/腫瘤/生物材料學/生物信息學Open Access (OA):是最新JCR分區:Q1中科院分區:大類:綜合性期刊3區;小類:綜合性期刊3區影響因子:近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
  • Scientific Reports | 我是這樣的學術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 我是這樣的學術期刊
  • Scientific Reports|我是這樣的學術期刊
    我發表的文章都經過具有建設性、廣泛且嚴格的同行評審流程,以期與各領域的科研人員以及科研圈以外的社會各界人士分享科學上嚴謹、技術水平高、同時又對現有知識體系有獨創貢獻的優質研究。我是一本在學科上兼容並包的開放獲取期刊。
  • 不能錯過的老牌雜誌——這個期刊人手發一篇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期刊相信還是有不少人知道的,那就是:『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這一篇是整個過程中都沒考慮那些「垃圾雜誌」,寧願沒5分也不投那些。接收以後許多生化領域朋友表示熱烈祝賀,都說這雜誌絕對值了 絕對適合做人生第一篇sci。
  • 以期刊影響因子考核科研人員誤人子弟
    (bibliometrician)、期刊 編輯和科研管理人員等反覆地提及到。然而,很多研究人員和研究評估小組繼續將這種錯誤的指標與研究質量等同起來,並以此作為研究人員獲得資金資助、僱傭和晉升的決策手段。為了強烈地支持拋棄這種誤人子弟的習慣,7份代表性的期刊和2家獨立的科研機構團結在一起,共同發聲反對利用期刊水平指標衡量個人的科學價值。
  • Scientific reports:多能幹性因子NANOG促進癌症發生機制研究
    >                                                                2015年5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對胚胎幹細胞核心轉錄因子NANOG在鱗狀細胞癌形成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究。
  • 【理學院】一教授擔任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編委
    我校理學院孫世國教授2015年4月起受邀擔任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的編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主要負責化學生物學領域相關稿件的送審及接收等工作(期刊網址:http://www.nature.com/srep)。
  • 編委訪談 Scientific Reports
    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Editorial Board Member)是作者、期刊與審稿人之前溝通的橋梁,他們出於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和責任感,孜孜不倦地為促進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 #Cell新期刊解讀 #SCI #Cell
    #博士 #博後 #科研民工 #Nature 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s Chemistry/Biology #科研 #SCI #Elsevier作為曾經的科研民工,現今的期刊編輯,小編深知選擇一本合適的SCI期刊對個人職業發展以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 Scientific Reports論文寫作模板已在AJE官網上線
  • 最容易「發論文」的4大專業,人手一篇「SCI」?碩士能發40篇!
    後來他不喜歡科研,且非常討厭敲鍵盤、總結科研數據,卻愛上了工程問題,於是換了專業,進入了機械設計行業。相反,有另一位高考學子選擇了機械專業,卻因為喜歡研究科學中的機理過程,於是他換專業到了化學,最終在本科階段發了2篇「一作」SCI論文。
  • 編委特刊上線 | Scientific Reports帶您去太空探索生命奧秘
    這一舉措旨在讓編委更多的參與到期刊的發展建設當中來,並給相同研究主題的文章提供一個便於檢索且能見度高的平臺。 2019年10月,該系列的首個特刊Gravitational biology and space medicine終於上線,我們懷著探月成功般的欣喜之情與您分享這些「來自星星」的精彩研究。
  • 細胞生物學新貴—Cell reports
    背景介紹Cell Reports是Cell Press出版社(Elsevier的子集團)2011年創建,2012年1月發表第一期的一本開放獲取期刊。Cell Reports是三大名刊CNS中《Cell》的子刊,是Cell出版集團旗下2011年創建的開放獲取期刊。
  • 編委訪談 | Scientific Reports​
    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Editorial Board Member)是作者、期刊與審稿人之前溝通的橋梁,他們出於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和責任感,孜孜不倦地為促進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在上學期,如何平衡教學、科研、編輯活動和家庭生活是我遇到的最大挑戰,尤其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成就是利用生物信息學的方法系統地預測了微生物基因組的複製起始點,其中一些預測已經得到實驗證實。相關的網上服務Ori-Finder和在線資料庫DoriC已經逐漸被該領域的研究者所認可。
  • Scientific Reports投稿常見問題解答
    Scientific Reports是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一本多學科開放獲取期刊,始終致力於發表自然科學和臨床科學領域內,科學上嚴謹、技術上合理的研究。為了更好地服務我們的作者與讀者,我們整理了研究者們在投稿時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並進行了解答。
  • 最新《期刊引證報告》揭曉2017年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
    JCR提供了各種指標對學術期刊進行分析評估 -- 從開放獲取(Open Access)到根據不同學科領域對高水平的學術期刊進行排名,進一步幫助出版商、編輯人員和科研人員能夠更好地了解和衡量其科研活動在解決諸如全球健康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所能產生的影響力。 以氣候變化為例:儘管關於氣候變化有數以千計的論文發表,但爭議仍然揮之不去。
  • 同行評審,讓小眾領域得到更多肯定|Scientific Reports 編委趙繼民...
  • 秘訣發布,科研學術兩不誤
    sciSpread 時刻關注影響因子變化、期刊動態!我們致力於解析SCI期刊,幫助大家選擇合適的SCI期刊。如何獲取更廣闊的科研思路?科研菌送您2020年生信套路合集!教您如何篩出一篇5分文章的核心對象!2. 如何解讀SCI?
  • 想要增加論文曝光度,您可以這樣做 | Scientific Reports
    想要增加論文曝光度,您可以這樣做
  • 與我何關 | Scientific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