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龍山恐龍化石發掘啟動 "地球年輪"有待解讀(圖)

2020-11-23 中華網

央視網消息:2016年5月,在吉林省延吉市龍山多處發現恐龍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多名專家審慎鑑定,初步認定,發現的恐龍化石的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根據現場地貌及前期發掘研判,此處可能有恐龍化石群,且種類多樣。

時隔一年,各項工作經過充分準備,中科院和延吉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將聯手對恐龍化石進行大規模系統發掘,央視記者也將分階段直播發掘過程。

據央視記者從發掘現場獲悉,延吉恐龍化石群填補了吉林省關於古生物、古環境、古地質科學考察方面的一項空白。延吉恐龍化石群是世界唯一的在城區內發現的大型恐龍化石群。

「地球年輪」蘊含遠古信息有待解讀

根據目前已經呈現的地質剖面,研究人員一致認為,恐龍發掘現場的地質體為早白堊紀晚期向晚白堊紀早期過渡的類型,裡面蘊藏著大量遠古時代的信息,對研究恐龍的滅絕和遠古時期的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

在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多處地質剖面呈現出層次分明、顏色各異的樣態。各沉積層厚度不一,薄一點的厚度約20釐米左右,厚一點的有1米上下。專家認為,這是早白堊紀晚期向晚白堊紀早期過渡的典型地質體,形成時期大約為一億年前,每個沉澱層的形成時間至少需要十幾萬年,不同的顏色透露出不同時期的氣候信息。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你看,紅、白、綠、灰色,相間的層每個層顏色不同,氣候環境也不同,時代也不同。紅的層(代表)當時比較潮溼炎熱的。

專家認為,層層疊加的地質體剖面呈現出的不同顏色,首先反映出地球在白堊紀期間千百萬年的氣候變化。比如紅顏色的沉積層,是在溫暖溼潤的氣候下形成的,而灰色和白色的沉積層中間,出現了大量的鈣質體,這說明該沉積層是在乾旱少雨的氣候下形成的。

當年的恐龍,正是踏著這一層層土地,穿越了侏羅紀和白堊紀,從起源到繁盛,再到滅絕,最後又溶入到腳下的土地裡。整個過程,有太多謎團等待著科學家揭開。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白堊紀本身就是恐龍從最高峰到衰退的過程,這是很多學者非常感興趣的,恐龍為什麼滅絕了?只有在白堊紀末期通過研究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相關焦點

  • 罕見|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原標題: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中國修復世界首次在吉林發現的新種恐龍化石(圖)
    中新社長春三月十二日電(記者 吳兆飛)記者今日獲悉,經過近半年時間的修復,現存吉林大學博物館的一具在長春境內發現的新種恐龍化石已基本恢復本來面目。經國內權威專家鑑定,這極有可能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一個新種恐龍,並初步將它歸類為古角類恐龍。
  • 中國有哪些地方發掘出了恐龍化石?哪些地方被稱為恐龍之鄉?
    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發現地,有機會你也可以去探索發掘恐龍化石哦。二、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雲南省祿豐縣之所以著名,不在於他發現的恐龍多或者特別,也不在於恐龍大或者強。而是在於發現的早,雲南省祿豐縣是中國最早發掘出恐龍的地方。出土的有巨大祿豐龍、許氏祿豐龍、雲南龍、蘆溝龍、孫氏彝州龍等。這裡的恐龍化石也不是多,但足以奠定中國最早恐龍發掘地的稱號。
  • 黃山雞母山恐龍化石開始保護性發掘
    江淮晨報8月22日訊 8月20日上午,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後,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省考古所韓立剛副研究員帶領文物考古專業人員組成的發掘隊伍,來到歙縣雞母山恐龍化石遺址,正式啟動對這裡的恐龍化石的保護性搶救發掘工作。   這次發掘是在劃定的400多平方米的區域內探方發掘,第一步鏟去山體表層土壤砂石,待進入文化層面後再深入挖掘。
  • 樹木可以根據年輪來判斷年齡,恐龍化石是如何判斷恐龍年齡的?
    在春材和晚材的交替間,會形成一圈圈年輪,每年一次,因而可以通過年輪來判斷一顆樹木的年齡。在大自然中,生老病死是每個生物都無法擺脫的規律,它們的生長情況可以通過肉眼進行觀測而判斷年齡,因而在不同的歲月其外表會有不同的呈現。但這僅僅適用於活物而已,對於失去生命的物體,又有什麼方法能夠準確地知道它們的年齡呢?比如恐龍化石。
  • 吉林首次發現新角龍類恐龍化石
    日前,吉林大學博物館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基幹新角龍類恐龍化石——短頜太陽角龍化石。
  • 萊陽恐龍博物館今年建成 曾發掘完整恐龍化石骨架
    水母網3月4日訊 (YMG記者賴皓陽攝影報導 通訊員王曉霞 鄒豪)水母網(www.shm.com.cn)從旅遊部門獲悉,萊陽白堊紀地質公園已正式啟動道路建設,建成後公園內將擁有車行主幹道。此外,白堊紀地質公園今年還將新建博物館、樹化石林、主碑等項目,旨在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地質公園,讓「恐龍之鄉」成為煙臺旅遊一大特色。
  • 諸城恐龍化石探秘(圖)
    同時,現場還發掘出與鴨嘴龍同時代生活的大批脊椎動物化石,如肉食龍牙齒、虛骨龍爪尖、鱷類牙齒和甲片、龜鱉類甲片等。  兩次大規模科學發掘,共出土50多噸恐龍化石,裝配起4具恐龍化石骨架。  從2008年1月開始,趙喜進率領科考隊展開第三次發掘,目前挖掘面積近1萬平方米,發現大量恐龍化石,已確認的就有7個恐龍屬種。
  • 重慶雲陽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形成長150米化石牆
    圖為雲陽普安恐龍化石牆今日(6月28日)上午,重慶市舉行雲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稱,我市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數量超過重慶所有區縣歷年發現總和據了解,2015年初,雲陽縣普安鄉群眾報告發現疑似恐龍化石後,系列保護髮掘工作隨即開展。2016年10月,在獲國土資源部地環司批准後,雲陽縣普安鄉古生物化石發掘工作全面啟動。
  • 雞母山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 近日動鍬
    江淮晨報8月14日訊 歙縣雞母山恐龍化石的考古搶救性發掘工作,在各有關方面積極努力及有關部門鼎力相助之下,近日即將動鍬。在省考古所主任宮希成主持下,發掘隊隊長汪景輝帶領發掘隊決定在雞母山就近安營紮寨,在山坡上拉開工作面,進行探方挖掘。     黃山市再次發現恐龍化石,其科學研究價值極高。消息經本報披露後,引起較大反響。雞母山恐龍是單個還是幾隻?
  • 科學家發現恐龍有「生長紋」,和樹木年輪相近,可判斷恐龍歲數
    審核-小文恐龍,可以說在地球初初誕生之時的「霸主」了,當人們第一次發現了恐龍的化石,關於對恐龍時期的考古工作就沒有停止過,畢竟發現這些化石,我們才能更加了解億萬年前人類還沒誕生時期的地球。而對這些億萬年前統治著地球的「大傢伙」也十分的好奇。
  • 中國恐龍之鄉,在山東萊陽,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在這裡發掘
    恐龍不同部位的化石,新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展出的化石數量只是萊陽地質公園裡的一小部分,卻為我們呈現了恐龍最後的盛世。雖然早已沒有了小朋友們面對恐龍時的那種求知慾,在博物館裡漫步,依舊會想像它們擔當地球霸主時的世界,依舊會遺憾它們的突然滅絕。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去工作室探訪修復恐龍化石的修復師。進去時,老師正在低頭修復化石,我們只是默默的記錄老師修復的過程,不去打擾。
  • 專家考察隊在甘肅省酒泉市發掘出大量恐龍化石
    新華網蘭州11月17日電(記者馬維坤、朱國亮)記者從甘肅省酒泉市古生物化石辦公室獲知,該市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聯合組成的恐龍考察隊,日前在該市肅北縣馬鬃山地區考察性發掘出大量恐龍及其他古生物化石。
  • 僅憑一眼,科學家怎麼知道一隻恐龍多少歲?樹木年輪給了人類啟發
    隨著世界各地發現、出土的恐龍化石越來越多,人類更加堅定地相信在一兩億年前地球上遍布著恐龍這種龐然大物。這一種群和如今自然界其它動物種群一樣存在眾多種類,形態、生活習性也各異。據了解它們發源於2.4億年前,最終在大約6500萬年前消失。那麼問題來了,人類是怎樣靠恐龍化石就知道恐龍的年齡呢?看到這個問題,可能很多朋友會說看化石的大小不就行了嗎?
  • 山東出土鸚鵡嘴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濟南5月19日電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最近發現並發掘出土了一具較為罕見的鸚鵡嘴恐龍化石(上圖),為人們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進化及地球變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據介紹,鸚鵡嘴龍是一種鳥腳類恐龍,形體似蜥蜴,因嘴巴彎曲成鉤狀,形似鸚鵡的嘴而得名,其身長多在0.8米至1.5米之間,是體形最小的一種素食類恐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  山東是迄今為止發現恐龍遺蹟較為集中的地區,這次發現鸚鵡嘴龍化石的諸城更有「恐龍之鄉」之稱。
  • 四川自貢又火了,1.6億年前恐龍化石被發掘,專家:在世界都罕見!
    眾所周知,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對於地球的探索也越來越頻繁一些曾經號稱世界未解之謎的難題,在人類科技的手段之下,逐一的解開那些神秘的面紗,就連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在如今也被各種科研人員利用,AI等修復手段重現出來。
  • 紐約郊區發現古老木化石,專家經研究,揭露小行星撞地球後的情況
    提到化石,讀者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恐龍化石,可是您可能不知道,其實遠古木材也能形成化石,並且還能帶來大量關於遠古時期的信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古老的木化石又會揭開遠古時期怎樣的秘密?果然如專家預料一般,在大規模的發掘之下,又有數量龐大的樹木化石被發現,它們形狀各異且樣貌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碳十四年代測定結果證明,所有發掘出來的化石,都來自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所遺留下來的重要古遺址。林業學家表示,此次在紐約州開羅鎮發現的化石群表明,在6500萬年以前,此地曾是一處巨大的森林區。
  • 俄羅斯發掘出6000萬年前的40個巨型恐龍蛋化石(圖)
    俄羅斯發掘出6000萬年前的40個巨型恐龍蛋化石(圖)  俄羅斯一支科考隊近日在車臣共和國發現了一批前所未見的巨型恐龍蛋化石。科學家認為這些化石的歷史可以追溯至6000萬年前,但屬於哪種恐龍尚待鑑定。 科考隊在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車臣共和國進行地質勘測時在一處巖壁上發現了這批恐龍蛋化石。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福建省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