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16年5月,在吉林省延吉市龍山多處發現恐龍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多名專家審慎鑑定,初步認定,發現的恐龍化石的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根據現場地貌及前期發掘研判,此處可能有恐龍化石群,且種類多樣。
時隔一年,各項工作經過充分準備,中科院和延吉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將聯手對恐龍化石進行大規模系統發掘,央視記者也將分階段直播發掘過程。
據央視記者從發掘現場獲悉,延吉恐龍化石群填補了吉林省關於古生物、古環境、古地質科學考察方面的一項空白。延吉恐龍化石群是世界唯一的在城區內發現的大型恐龍化石群。
「地球年輪」蘊含遠古信息有待解讀
根據目前已經呈現的地質剖面,研究人員一致認為,恐龍發掘現場的地質體為早白堊紀晚期向晚白堊紀早期過渡的類型,裡面蘊藏著大量遠古時代的信息,對研究恐龍的滅絕和遠古時期的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
在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多處地質剖面呈現出層次分明、顏色各異的樣態。各沉積層厚度不一,薄一點的厚度約20釐米左右,厚一點的有1米上下。專家認為,這是早白堊紀晚期向晚白堊紀早期過渡的典型地質體,形成時期大約為一億年前,每個沉澱層的形成時間至少需要十幾萬年,不同的顏色透露出不同時期的氣候信息。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你看,紅、白、綠、灰色,相間的層每個層顏色不同,氣候環境也不同,時代也不同。紅的層(代表)當時比較潮溼炎熱的。
專家認為,層層疊加的地質體剖面呈現出的不同顏色,首先反映出地球在白堊紀期間千百萬年的氣候變化。比如紅顏色的沉積層,是在溫暖溼潤的氣候下形成的,而灰色和白色的沉積層中間,出現了大量的鈣質體,這說明該沉積層是在乾旱少雨的氣候下形成的。
當年的恐龍,正是踏著這一層層土地,穿越了侏羅紀和白堊紀,從起源到繁盛,再到滅絕,最後又溶入到腳下的土地裡。整個過程,有太多謎團等待著科學家揭開。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白堊紀本身就是恐龍從最高峰到衰退的過程,這是很多學者非常感興趣的,恐龍為什麼滅絕了?只有在白堊紀末期通過研究才能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