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線性幹涉儀將在量子光譜學、成像等領域發光發熱

2020-07-25 麥姆斯諮詢

研究者首次在五晶體的級聯中證明了基於晶體超晶格的非線性光學幹涉儀。量子幹涉引發的靈敏度增強使其成為傳感、成像和光譜學的有前途的工具。

在幾百萬分子和原子中探測到低至幾十個的低濃度粒子是一項令人著迷的研究目標。基於紅外的光學傳感器能檢測到分子內部運動的微小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傳感和識別化學成分的圖譜,但由於紅外區域光學材料的限制,目前還沒有廣泛應用。基於非線性晶體、氣室、光纖網絡和非線性波導的非線性光學過程的幹涉測量方法可以部分解決這些局限性。通常,這些方法依賴於檢測幹涉圖樣中的細微變化的能力,例如條紋的偏移或條紋可見度的變化。

Klyshko提出了一種基於晶體超晶格的解決方案。當晶體數目增加時,由線性間隙隔開的N個非線性元件可以提供更高的光譜解析度。每個晶體都構成一個參量過程,其中一個高能量(泵浦光)光子可產生一個由低能量信號光子和一個具有量子關聯的空閒光子組成。雖然該觀點已用實驗證明,但也提出了以下必須解決的挑戰。首先,須在多個非線性元件中保持信號光子和空閒光子之間的量子相關性。此外,越來越多的非線性波混頻過程需要更高程度的對準和穩定性,這很難實現。

新型非線性幹涉儀將在量子光譜學、成像等領域發光發熱

圖1 基於晶體超晶格的非線性幹涉儀原理圖。a 帶有晶體超晶格的非線性幹涉儀的示意圖。N  = 2(左)和N  = 5(右)的相同非線性晶體被等間距分開,由具有動量kp的泵浦雷射器相干泵浦,產生一對相關信號光子ks(綠色箭頭)和閒散光子ki(紅色箭頭),然後將其重定向到下一個晶體。實驗中,用探測器D測量信號光子的強度。b 具有兩晶體(左)和五晶體(右)的非線性幹涉儀的幹涉條紋的橫截面。

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Paterova和Krivitsky首次通過實驗證實高效的非線性幹涉儀,該幹涉儀由一系列非線性晶體超晶格組成的單相干雷射泵浦構成(圖1a)。與兩晶體相比,五晶體中的魯棒性、穩定性以及高可見度頻率-角譜得到良好控制(圖1b)。

該氣體傳感實驗顯示出更高的靈敏度。與以往報導相比,這個新傳感系統有了一些改進:首先,以前的工作通常涉及兩個非線性元素,而新傳感系統演示了最多五個非線性元素的情況,但並不限於此數量;其次,通過調整晶體尺寸和晶體間的間隙,這種新傳感系統允許靈活地實現替代晶體構型,為開展量子態工程提出了新方法;第三,這種新型結構可以擴展到其他光學平臺,如集成光子電路和光纖平臺;最後,該新傳感系統可應用於多光子區,這將有助於提高可伸縮器件的收集時間和可行性。

總的來說,非線性幹涉儀在傳感、計量、光譜學、成像和量子態工程的高性能器件領域有著誘人的發展前景。

該研究成果以「Nonlinear interferometers with correlated photons: toward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with quantum light」為題,於2020年7月17日發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新型非線性幹涉儀將在量子光譜學、成像等領域發光發熱

相關焦點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摻鑭族元素的上轉換納米晶是一種新穎的螢光材料。和傳統的螢光材料比較,它們具有光譜可調和光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在近紅外生物成像和非線性光電子器件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 光譜學和諾貝爾獎
    自從諾獎設立以來,很多獎項都與光譜學研究有關,有的是推動其發展的實驗或理論成果,也有的是光譜學促成的新發現。以下列舉一二。光譜學和諾貝爾獎一瞥1902物理學獎洛倫茲和塞曼:研究磁場對輻射現象的影響,發現磁場中的譜線分裂(塞曼效應)。
  • 【光譜學】深度光學
    自上世紀中葉雷射被發現以來,人類對於光的控制達到了新的階段,可以產生具有前所未有的亮度、頻率分布以及時間解析度的電磁輻射,開啟了通向非線性光學與非線性光譜學的大門,使得光譜學處於高速發展的嶄新時期。▪ 偏振光譜學▪ 雙光子光譜學▪ 應用領域簡史編輯光譜學的研究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 Science: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重大突破——光子反衝成像
    這類型的實驗對於化學和量子物質的量子工程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將這種概念從光學擴展到X射線領域是物理學研究的長期願景。結合雷射和X射線光譜學的優點可以幫助我們進入研究非線性X射線的物理學領域。然而,目前這種實驗方法受主要輻射、脈衝在密集介質中傳播的相互作用而產生信號幹擾等引起背景噪聲,進而嚴重影響實驗結果。這種模式引入的實驗不確定性阻礙了對單個原子或分子中量子動力學的研究。
  • 光譜成像:光譜學的未來?
    光學光譜學提供了對光與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寶貴見解,並在許多領域中得到了應用。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特別地,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 發光學報 | 特邀綜述: 用於固態照明的四價錳離子光譜學
    該綜述論文主要面向固態照明領域紅光發射的熱點材料—Mn4+離子激活的螢光粉,回顧了Mn4+離子在自由和晶體場狀態下的能級結構以及發光行為對基質的依賴關係,並就實驗調控Mn4+離子摻雜型螢光粉的發射波長和發光強度等具體問題給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策略。
  • 新加坡國立大學合成新型近紅外發光量子點,光致發光量子效率可達25...
    ,並調整量子點間的結構比例。在新的螢光光譜技術中,FluoroLog-3 系列螢光光譜儀配置CCD檢測器新技術,實現快速動態螢光光譜檢測,實現實時反應發光測試,分子相互作用的動態檢測。終合成的巨殼量子點,In(Zn)P殼層能夠吸收400-780 nm的可見光,並將吸收後的能量傳遞到InAs內核,使其在873nm處發射,進而實現顯著的斯託克斯位移和很小的吸收-發射光譜重疊;經統計計算,該量子點光致發光量子效率可達25%,這對於近紅外發射器來說相當可觀,且它在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德國研究所獲突破性進展:量子通信和顯微鏡技術將徹底改變!
    這個「量子」本身是多種能量的單元,但在目前的很多實驗中,是指光量子。光量子很小,但科學家們認為它有極其巨大的生命潛力。Fraunhofer IOF研究所的科學家相信量子物理學不僅擁有高度安全的通信潛力,也將會為顯微鏡檢查方法做出貢獻。在這一次消費電子展(CES 2021)上,Fraunhofer IOF研究所將展示的內容就是量子通信技術和量子成像技術。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在照明與顯示產業有重要作用
    【去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數位日裔科學家,「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LED點亮了21世紀」,從頒獎詞看出,發光二極體即LED是公認的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的核心器件。幾十天後,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報導了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 上轉換發光領域新突破 這個粉末可輕鬆將紅外光轉可見光
    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丁明燁教師正在從事的一項名為「上轉換發光」的研究,正在將這個奇特的現象變成影響人們生活的重要成果。  上轉換發光,又被稱為「反-斯託克斯發光」,由斯託克斯定律而來。斯託克斯定律認為材料只能受到高能量的光激發,發出低能量的光,換句話說,就是波長短的頻率高的激發出波長長的頻率低的光。比如紫外線激發發出可見光,或者藍光激發出黃色光,或者可見光激發出紅外線。
  • 賈伯斯導師力作:雙頻率梳光譜學
    但是,如果周遭環境變得很暗,我們將無法再分辨顏色,而必須依靠另外一雙適應黑夜的「眼睛」——雙頻率梳光譜學。/ 相關內容推展 /內容來源:微信公眾號 中國光學近日,在一項原理驗證性的實驗中,來自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Nathalie Picqué和Theodor W.
  • 技術乾貨 | 螢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對比
    在上一期的專欄裡,我們對比了螢光成像和生物發光的基本原理。那針對自己的課題,生物發光和螢光成像哪個好?什麼情況下選擇生物發光,什麼情況下選擇螢光成像?今天為大家解答關鍵問題:螢光成像和生物發光成像的優缺點是什麼?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看不到的量子點,為你發光
    去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數位日裔科學家,「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LED點亮了21世紀」,從頒獎詞看出,發光二極體即LED是公認的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的核心器件。  幾十天後,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報導了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 Nature:記錄光子流動的新型量子顯微鏡
    近日,Ido Kaminer 教授帶領的團隊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上發表文章,他們開發了一套觀察自由電子與光子腔的相互作用的多維納米尺度的成像和光譜學平臺。利用這臺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繪製光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這是人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困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 中山大學雷射與光譜學研究所所長佘衛龍教授來物理系訪問
    哈工大報訊(王玲/文)應物理系主任孫秀冬教授邀請,中山大學雷射與光譜學研究所所長佘衛龍教授於近日訪問了我校,並於12月24日下午作了題為「來自經典電磁場的光量子」的學術報告。    光的本性是一個既古老又艱難而又十分重要的物理學基本問題,佘衛龍教授在報告中首先介紹了光量子的粒子模型、光子模型、波-粒二像性模型、奇點模型、波包模型以及量子電動力學模型,分析了這些模型的成功及不足之處;然後講述了如何將光場的量子化問題轉化為一維諧振子的量子化問題,再利用概率論和變分法,直接從經典諧振子的哈密頓量導出一維諧振子的薛丁格方程,從而發現光場的能量、動量量子化起源於電磁場振動模能量
  • 可在室溫下工作的量子幹涉儀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會網近日報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日前製造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量子幹涉儀,能廣泛應用於醫療、勘測、考古等多個領域。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量子幹涉儀是應用量子力學原理製成的超高靈敏度磁傳感器,可檢測出非常微弱的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