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材料表面水滴運動方式被破解

2020-11-22 科學網

水滴在超疏水表面被彈開的瞬間。

科技日報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王小龍)「在高度防水的超疏水材料表面,水滴會在壓力的作用下,像玩蹦床一樣快速自發彈走。」日前,瑞士科學家藉助高速成像技術,破解了水滴在超疏水材料表面的運動方式。該研究有望在航空、汽車製造以及生物醫學等領域獲得應用,讓不結冰的機翼、不沾灰的汽車以及不凝露的玻璃成為現實。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

自然界一直就存在從物體表面自發地除去冷凝物質的技術,人類開發的不少新材料也借鑑了這些理念,但對其背後的機制,人們一直以來並不是特別清楚。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迪莫斯·普萊卡寇斯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高速成像技術來研究水滴在超疏水材料表面停留和運動的模式,終於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他們發現,在完全剛性的超疏水材料表面,水滴會漂浮起來,從而實現自我清除,整個過程就像體操運動員從蹦床上跳起來一樣。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現象來自水滴的快速汽化,由於水汽的流向受到水滴表面張力和表面紋理的限制,這使液滴下方積累了比周圍空氣更高的壓力,在這些壓力的作用下,水滴會快速彈走。

非但如此,普萊卡寇斯團隊證明,這種去除液滴的現象甚至可以自動去除材料表面結成的冰,在水結成冰的那一刻就讓冰離開表面,冰下的壓力有時甚至會直接將其推走。

研究人員稱,通過對這一現象及其背後機理的研究,未來將有望開發出不會結冰的機翼,不落灰不沾土的建築、車輛或太陽能電池。此外,該技術還可用於提高機械部件的防腐和耐久性能。(來源:科技日報 王小龍)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神奇的「排斥水分子」技術:超疏水材料
    來源中國軍網「水潑不進」的超疏水材料一盆水潑向一塊金屬板,水珠像鋼珠一樣滾落,金屬板仍然乾爽;一隻船槳浸入水中,拿出來時竟然未帶起一滴水珠;一杯水倒在一塊玻璃板上,水滴緊緊靠在中央「抱成一團」,即使用手攪出來一兩滴
  • 從自然到仿生:超疏水材料的前世今生
    超疏水材料是一種對水具有排斥性的材料,水滴在其表面無法滑動鋪展而保持球型滾動狀,從而達到滾動自清潔的效果。潤溼性是固體材料表面的重要性質之一,決定材料表面潤溼性能的關鍵因素包括材料表面的化學組成和表面的微觀幾何結構。因此科學家將靜態水接觸角大於150°,滾動角小於10º的表面稱為超疏水表面。超疏水材料普遍同時具有微納米複合結構和低表面能的化學物質,這也是成為超疏水材料的前提。
  • 超疏水材料披「鎧甲」,疏水耐磨可兼得
    其實,這些都與動植物「身體」表面的超疏水性有關係。  受上述自然現象的啟發,人們逐漸掌握了材料疏水的秘密——其對水具有極好的排斥性,水滴在其表面保持球狀極易滾動,且水珠滾動的過程中還可以帶走材料表面的塵埃,達到清潔效果。  但是,以往人們製備出的超疏水材料表面結構十分脆弱,難以實現廣泛應用。
  • OPTON微觀世界|第34期 從荷葉效應到超疏水表面——從自然到人工合成
    這是因為荷葉表面的特殊結構有自我清潔的功能,即荷葉的「自清潔」特性。此外,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當水滴在荷葉上時,水並沒有完全鋪展開,而是以水珠的形式停留在荷葉上,而且只要葉面稍微傾斜,水珠就會滾離葉面。這就是荷葉的「不沾溼」特性。荷葉的「自清潔」和「不沾溼」特性被統稱為「荷葉效應」。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波恩大學的植物學家巴特洛特提出的。
  • 深研院新材料學院潘鋒和吳忠振團隊發現新一代無機超疏水材料
    150°的疏水材料,因此具有獨特的潤溼性能,可以大幅降低水滴的粘附性能,在自清潔、防結冰以及水中減阻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然而,超疏水性能的實現大多需要微納結構及低表面能有機材料的修飾,因此其力學、耐高溫、抗老化等方面的性能較差。相比於有機材料,無機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因此開發無機超疏水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
  • 一步「綠色」操作,搞定複雜表面的超疏水塗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超疏水塗層能夠賦予材料表面獨特的自清潔、抗汙染等特性,在海洋防汙塗層、防冰塗層、醫療防細菌粘附塗層以及管道減阻塗層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基於材料表面微納粗糙結構以及材料表面能兩方面的調控,科學家在超疏水表面構築方面發展了諸多策略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納米新材料實現超疏水/超親水可逆轉
    中科院化學所功能界面材料研究組以江雷研究員為首的科學家,最近成功地通過調節「光」和「溫度」,實現了納米結構表面材料超疏水與超親水之間的可逆轉變,研製出超疏水/超親水「開關」材料,在功能納米界面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兩項研究成果在基因傳輸、無損失液體輸送、微流體、生物晶片、藥物緩釋等領域具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 他們發明了幾乎可粘任何表面的超疏水又超疏油膠帶(薄膜材料)
    他們發明了幾乎可粘任何表面的超疏水又超疏油膠帶(薄膜材料)(CREDIT:Kota lab/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Gaofenzi.org新材料短訊】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簡稱CSU)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膠帶,稱為超疏液膠帶(Superomniphobic Tape),這種膠帶柔軟而且幾乎可以粘在任何材料表面上
  • 「荷葉效應」與超疏水材料
    20世紀70年代,德國波恩大學的植物學家巴特羅特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荷葉的表面存在一種特殊的結構,使得水透不過荷葉,而是形成一個個球體。而荷葉上的這些水珠滾落時,會帶走葉子表面的灰塵,從而達到清潔效果。因此,這種物體表面能疏水、自潔的現象就被稱為「荷葉效應」。  那麼,荷葉表面「特殊的結構」是什麼呢?一是有生物蠟,二是存在「特殊微納結構」。
  • 河南農大研獲「控制水滴的飛行」法門 該項研究成果將大幅提高農藥...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宋美榮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水滴的飛行」,聽起來神奇又有趣的現象,其實是形象地表達了水滴在超疏水植物葉片上的運動狀態。關於「水滴的飛行」一滴水,以不同的速度噴射而出,撞擊在固體表面,變形後肆意濺射,水花飛揚……如果用電影慢鏡頭記錄下這一系列動作,一定美得攝人心魄,恰如動作電影裡雨幕中打鬥的場景一樣,酣暢淋漓。不過,在科學家眼裡,一滴水不止有這樣的美感。在宋美榮的眼裡,一滴水的濺射就是一張張包含著特殊運動軌跡、力學作用的三維空間圖。
  • 化學所在仿生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由於表面微米級結構的取向排列,水滴在水稻葉表面會呈現各向異性的流動趨勢。左圖為水滴在水稻葉表面的各向異性照片;右圖為水稻葉表面的微觀結構電鏡照片。    該課題組從具有特殊表面性能的生物體出發,選擇幾種典型的生物體表面進行重點研究,揭示了以下幾種生物表面特殊浸潤性的機理:通過對荷葉表面結構的研究,發現其表面的微米/納米結構與表面植物蠟的協同作用是引起自清潔性的關鍵;通過對水稻葉表面存在液滴滾動的各向異性的機理研究,發現該現象是由於其表面微/納米結構的定向排列的結果;通過對水黽的腿部微結構的研究,揭示了水黽穩定的水上運動特性是源於特殊的微
  • 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AFM》:耐磨損、耐衝擊、自清潔的超疏水/...
    通常,採用了四種不同的策略來解決這一問題:(1)仿生天然的超疏水表面的自我修復能力;(2)使用順應塗層,以便通過較大的彈性變形來軟化峰值應力,從而抑制不可逆的破壞;(3)設計可能以自相似方式失效的塗層; (4)使用固有耐磨材料或穩定介質作為模板,以減少對表面粗糙度特徵的損害。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超疏水表面依然會在磨損和衝擊下,失去超疏水性。
  • 超疏水複合材料的製備及其在真石、質感塗料中的應用
    目前自清潔的途徑有2種:超親水塗層和超疏水塗層。超親水塗層是利用二氧化鈦光催化的原理以及超親水特性,在雨水充足的前提下,使得雨水能夠在漆膜表面形成膜狀衝刷,從而起到自清潔特性。超疏水塗層的表層與水的接觸角大於150°,滑動角小於5°,由於水滴在塗層表面很難粘附,容易在表面滾動滑落並帶走汙染物,也能達到自清潔的功效,這種自清潔的功能也被稱之為「荷葉效應」。
  • 親水疏水,一步切換的金屬表面
    在各類柔性導電材料中,液態金屬由於其高導電性和本徵可拉伸性而被廣泛使用。 研究亮點 電化學沉積是一種十分簡單的合成方法,已在工業上廣泛應用。我們發現在硝酸銀電解液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鈉表面活性劑分子(具有親水的頭部和疏水的尾巴),通過一步電沉積製備出的多孔銀表面是親水和有機溶劑的,也就是說,液體可以在表面迅速鋪展開。 我們意外發現有機溶劑處理過後的多孔銀表面變成了超疏水,就像荷葉一樣能託起水滴。超疏水的多孔銀表面放入水中通電能夠變回到超親水狀態。
  • 星邁科技高速攝像機在超疏水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用肉眼觀測或者低速相機拍攝超疏水材料研究試驗,客觀存在過程短,精度低等痛點。瀋陽星邁科技有限公司的高速攝像監測分析系統,可觀測疏水材料固體表面與水之間的界面反應及氣膜的產生過程,可對疏水材料在水滴滴落的不同角度和速度下水滴的形態變化和動力學進行研究,同時藉助千眼狼專業運動分析軟體,可獲取水滴的速度、彈跳高度和彈跳次數及接觸角度、分布情況等動力學數據。
  • 為超疏水材料披上「鎧甲」
    其實,這些都與動植物「身體」表面的超疏水性有關係。受上述自然現象的啟發,人們逐漸掌握了材料疏水的秘密——其對水具有極好的排斥性,水滴在其表面保持球狀極易滾動,且水珠滾動的過程中還可以帶走材料表面的塵埃,達到清潔效果。但是,以往人們製備出的超疏水材料表面結構十分脆弱,難以實現廣泛應用。如何給超疏水材料表面披上堅固「鎧甲」且不影響其疏水性能,成為該領域研究學者努力的方向。
  • 科研人員發明了幾乎可粘任何表面的超疏水又超疏油膠帶
    他們發明了幾乎可粘任何表面的超疏水又超疏油膠帶(薄膜材料)
  • 中國學者攻克全球材料界難題,32歲科學家相關研究登《自然》封面
    夏日湖邊,荷葉上的露珠滾來滾去卻不會打溼荷葉,正是常見的超疏水現象。但是,把荷葉表面那層白色薄膜清理掉,露珠就無法繼續滾來滾去。這是為什麼?用顯微鏡觀察可知,荷葉表面由很多乳突構成,這些乳突讓水滴在荷葉表面上形成 160° 以上的接觸角和約 2° 的滾動角。顯微鏡還發現,乳突由納米結構分支組成,而在荷葉的下層表面同樣發現了納米結構。
  • 中國科學家打造水滴發電機
    然而受到技術的限制,目前的水力發電只利用了海浪、潮汐、河流的中高頻運動,而這些水體,甚至雨水中蘊藏的低頻動能一直未能很有效率地轉化為電能。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新型水滴發電機的瞬時功率密度,即每平方米在單位時間內產生的最大電能可達50.1W,是其他原理類似的水滴發電機的數千倍。實驗顯示,一滴水產生的電能足以點亮100盞小LED燈。兩個關鍵設計多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這種發電方式。此前根據摩擦起電效應製造的水滴發電機,利用每個液滴撞擊表面時的摩擦和靜電感應產生電力。
  • 三體章北海傳:水滴的材料是什麼?
    水滴是三體人的探測器,但是僅僅一個探測器就摧毀了2000多艘人類戰艦,只有少數幾艘戰艦進入前進四狀態。水滴的攻擊方法就是單純的撞擊,除了可以規劃自己的最佳撞擊路線,並且可以準確撞中燃料庫。它還有非常堅硬的外殼,這是水滴最可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