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效度(Validity)
2.表面效度(Fact validity)
3.準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
4.結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5.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6.信度與效度的關係
1.效度(Validity)
即測量的有效度或準確度。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量的程度,或者說能夠準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
2.表面效度(Fact validity)
表面效度也稱內容效度或邏輯效度,它指的是測量內容或測量指標與測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和邏輯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測量所選擇的項目是否「看起來」符合測量的目的和要求。由於表面效度基於個人主觀判斷之上,因而這種效度缺乏標準的、可重複性的程序保證。
3.準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
準則效度也稱為實用效度或經驗效度,它指的是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對同一事物或變量進行測量時,將原有的一種測量方式或指標作為準則,比較二者測量結果的相關程度。
4.結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結構效度也稱構造效度或建構效度,它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結構效度涉及一個理論的關係結構中其他概念或變量的測量。
5.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上述三種效度(內容效度、準則效度、結構效度)的檢查沒有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這一研究具有內在效度,它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地解答所研究的問題。但是,這一研究結論的有效性能否用於其他時間、地點和對象就要涉及到外在效度的檢驗,這就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的時間、地點、情境和研究內容的普遍意義。可以說,內在效度是指一項研究的資料和結論的有效性,而外在效度是指這種研究結論的普遍有效性。
6.信度與效度的關係
對於同一種對象,人們常常會選用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和測量指標,這些方法和指標沒有對錯之分,但他們一定會在信度和效度兩個方面存在程度上的差別。我們的選擇標準是:越是在準確性和一致性上程度高的方法和指標,就越是好的測量方法,就越是高質量的測量指標。
測量的信度與效度之間存在著某種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的關係。測量的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無信度必然無效度,但有信度未必有效度;反之,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有效度必然有信度,但無效度未必無信度。另一方面,研究中在追求測量信度時,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測量的效度;反之,當研究者努力提高測量效度的時候,測量信度同樣也會受到影響。
由信度和效度的關係可知,所有影響信度的因素也必然影響效度。此外,除隨機誤差外,效度還受到系統偏差和其他變量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即測量工具和樣本的代表性。要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就有必要採用概率抽樣的方法,而且當研究總體的異質性較高時,還應加大調查的樣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