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事實追尋》:峇里島 摩洛哥40年文化歷史變遷

2021-01-09 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後事實追尋》的作者就是我以前好像也介紹過的,克利弗德·紀爾茲,他是一位2006年已經去世的美國人類學家,去世前他是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等研究院的教授。這本書其實是他的一個自傳,這個自傳從一方面,他回顧了他一生在兩個國家做過最長時間田野考察,一個是印尼的爪哇跟峇里島,另一個是摩洛哥。他回顧他在這兩個地方中間的經歷故事,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故事書來看。

鳳凰衛視7月18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昨天我給大家介紹的皮埃爾·布迪厄這位法國一代社會學宗師呢,他其實也有很多人覺得他是人類學家,因為他從哲學轉向社會科學,中間那一點,正是因為在北非阿爾及利亞做一陣子的田野考察,成了一個有人類學家傾向的這麼一個學者,但是說回來,人類學這門學問,雖然我一直很喜歡,但始終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只困擾我,恐怕也困擾所有的人類學的讀者,跟人類學家本身。那是什麼問題呢?那就是到底什麼叫做人類學。你比如說人類學,研究人類社會文明,哪一個人文社會科學不在研究這些東西,社會學也在研究,歷史學也在研究。你說人類學家總是去一個偏遠的地區做少數部落的調查,第一,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這種偏遠地區了,第二,也沒有什麼所謂少數不少數部落了,第三,今天大部分人類學家其實是在城市裡面,比如說研究香港的地鐵裡面的人的生活形態,研究一下橫店電影城它裡面的文化體制是怎麼樣的等等,零零總總各式各樣的人類學研究為什麼都能叫人類學,人類學是什麼呢?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人類學大師,他的一個自傳,就我手上這本《後事實追尋》,作者就是我以前好像也介紹過的,克利弗德·紀爾茲,他是一位2006年已經去世的美國人類學家,去世前他是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等研究院的教授。這本書其實是他的一個自傳,這個自傳從一方面,他回顧了他一生在兩個國家做過最長時間田野考察,一個是印尼的爪哇跟峇里島,另一個是摩洛哥。他回顧他在這兩個地方中間的經歷故事,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故事書來看,還可以看到40年來這兩個國家他們歷史文化的變化,以及整個國際局勢的變革。但是另一方面這本書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關於人類學,甚至關於整個人類文化的一個沉思,這方面我覺得更值得一般讀者好好欣賞它。
   
    說到紀爾茲,大家都會認為他是所謂的詮釋人類學的創始人,儘管他自己不是太喜歡這個說法。到底什麼叫詮釋人類學?其實這就是他對於人類學是什麼所給出的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是這樣的,根據這本書中文的翻譯者,另一位人類學家,他的翻譯序言我覺得寫的很精彩,他是總結這本書,他認為在這本書我們也可以看得到,紀爾茲認為,什麼讓人類學如此獨特?就是田野調查。而這個田野調查它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訓練跟經驗,這個訓練跟經驗是怎麼樣?你想想看,一個人類學家,假設一個我們中國人跑到泰國北部要做人類學研究,你忽然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面對一些陌生的人,講陌生的語言,首先你就等於像小孩一樣重新進入社會一遍,牙牙學語,你學這個外語,然後你要學懂在那個地方怎麼樣跟人家打招呼,怎麼樣居住,怎麼樣生活,日常生活的禮貌是怎麼樣的,他們的宗教信仰是怎麼樣的,慢慢要進入他們這個世界觀,在這個過程裡面,人類學加他需要的跟任何其他學者都不同,他等於需要面對很多實際生活的處理問題,這不是一個用什麼放大鏡,用一個科學方法問題,而是你實實在在到了那邊,你怎麼生活,你怎麼吃,你怎麼住,你怎麼跟當地人相處,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裡面你會發現,你面對大量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事實,分分秒秒照頭照腦臨下來,你怎麼辦呢?他這邊就說到,紀爾茲說,面對一個社會,陌生社會,甚至是我們熟悉的社會裡面有一大堆的社會事實,我們唯一可以建構出來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後,諸事休戚相連的後見之明,也就是說在事實之後,我們說拼湊出的模式。
   
    所以為什麼這本書叫做《後事實追尋》,這個翻譯也有點怪,因為英文原來這個題目也不好譯,因為它是一語雙關。「After the Fact」這當然是追尋事實。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確是事實之後的意思。就是說人類學是什麼?就是所有的事情發生之後,你想回頭了解一下這些事情是怎麼回事,你想試圖理解它們,給他們一個說法。
   
    這裡面他就特別強調,我給這個說法當然是個知識,但是紀爾茲說,知識跟幻覺又很相似。為什麼?兩者都是從已經發生的事件裡面張皇摸索,拼湊出事件如何連屬的說辭。這些說辭說出自已知的觀念以及方便取用的文化工具。但是就像所有的工具一樣本有特定用途,這意味著這些文化工具並不中立,在拿來使用之前早已附載了特定的價值觀。那怎麼辦?然後他就提出了他的詮釋人類學裡面最有名的一個觀念,就是深描。他做了這個人類學跟他那個年代,50、60年代的主流人類學,社會科學不一樣,當年美國西方的那種社會科學強調的是要找一個社會的結構,要找一個社會的什麼基礎,它的經濟,找這些很模式化的東西,但是紀爾茲認為,你真正要搞懂一個文明,搞懂一個社會,你還需要去描述一些具體的事件,他就說了我們需要的是去展示特定事件與特別場合,如何與繁複的事實以及多元的解釋編織在一起,而能有助於理解事情經過如何發生,以及將如何變化。
 
    這如果聽起來各位仍然覺得好像太抽象的話,這裡面有一段說的更清楚,他就對比了這兩種思路,他說,人類學不管再怎麼訓練,把你的注意力放到所謂社會的存在這樣硬梆梆的事實上,比如說誰擁有生產工具,誰擁有槍、檔案或報紙,所謂社會存在的軟性事實,他特別強調這方面,人們怎麼樣想像人類生活該是什麼,他們如何思考人該怎麼活著,什麼是信念基礎,什麼合理化我們社會處罰別人的方法,什麼東西維持了我們的希望,什麼才叫做失去?這些東西,這些很軟的,不能夠變成結構,不能夠被統計的東西,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描述它們,而這種描述跟捕捉這些東西就是人類學家該做的,而且他能做好的事。

《開卷八分鐘》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梁文道 【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 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 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後事實追尋》(二):文化的要義是理解
    鳳凰衛視7月19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如果昨天跟大家講人類學講的好像太過抽象,沒關係,我們今天馬上來一個具體的例子給大家看看,我仍然在給大家介紹的是我手上的這本書《後事實追尋》,作者克利弗德·紀爾茲已經故世的一代人類學大師,這本書原來的英文叫做「After the Fact」語帶雙關,一方面講究的是對事實的追尋
  • 用一紙明信片通關中國零售業40年的變遷歷史
    這是在中國零售業40年變遷圖片展的現場,很多與小張一樣的參展者,正沉醉於觀賞老照片之中,他們還會挑選出印有展出圖片的明信片,寄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寄託自己獨特的品味和情懷,讓收到者感受自己的生活印記,這一切都源於蘇寧的一個創意。從去年中開始,作為中國領先的智慧零售運營商,蘇寧就想為紀念改革開放40年做點什麼,特別是想用影響來展現中國零售業40年走過的道路。
  • 40本暢銷書,見證出版業40年變遷
    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我國出版業的規模、效益和實力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一個行業的變遷並不能用一兩句話說清,對於出版業來說,圖書是行業發展最好的見證。此前,商務君整理了改革開放40年來,記錄少兒出版的40本經典童書,今天,根據改革開放40年來圖書市場的表現,商務君又整理了40本最具代表性的暢銷作品,以此回顧出版業輝煌的40年。
  • 摩洛哥館
    基本信息 場館主題:摩洛哥城市歷史的生活藝術國家館日:9月30日展館位置:A片區概況展館從摩洛哥豐富的文化中吸取營養,充滿了智慧和創新精神。館內分三層,呈現摩洛哥豐富的傳統文明遺產和當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藝術,反映城市生活的不同層面和城市居民的各種期待,體現摩洛哥對歷史、文化、環境和城市發展等問題的思考,展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展示內容摩洛哥館的二樓,被分割成若干空間,現代投影技術下,人們恍若置身於麥地那傳統街市,而三樓的展示空間內,同樣藉助投影技術,人們可以領略到摩洛哥現代的工業和旅遊業勝景。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史前味道演變與食物發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魂牽夢繞——摩洛哥
    丹吉爾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是公元前6世紀由腓尼基人所建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距今已有2600多歲。丹吉爾歷經戰火,克爾法克人、羅馬人、拜佔庭人、西哥特人曾經都成為丹吉爾的主人,直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來到丹吉爾,將其改名為「丹傑」意為「遼闊的海灣」,一待就是800年。
  • 鏡頭中的百年環境變遷
    100多年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印開蒲踏尋著威爾遜的足跡,用了13年的時間,歷盡千辛萬苦,重走了百年前的科考之路,在同一地方同一角度按下手中相機的快門,用彩色影像和少許文字成就了這部跨越百年時光的科技巨著——《百年追尋——見證中國西部環境變遷》。
  • 陳友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
    重慶 401120  內容提要:運用歷史制度主義分析範式審視改革開放四十年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為分析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度邏輯提供了新的視角。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經歷了高等職業教育地位逐步確立、規模擴張、內涵發展、做優做強等四個階段。
  •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族譜》捐贈儀式」在浙江舉行 2019年03月16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峇里島阿貢火山背後的歷史是什麼?
    上周日,峇里島的阿貢火山向空中噴出兩公裡高的火山灰。但峇里島聖山阿貢背後的歷史是什麼?峇里島火山爆發:峇里島人是印度教徒,所以他們尊重山脈。上周日當地時間凌晨3點21分,火山爆發,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報告。
  • 摩洛哥,清新的「非洲後花園」,《孤獨星球》十佳旅遊目的地
    這裡就是摩洛哥,是清新的「非洲後花園」,也是《孤獨星球》十佳旅遊目的地之一。 順592它就像造物主的調色盤,把最美的色彩都用盡,把最深的神秘都留下,只要你去過,就會愛得無法自拔。 鍾思傑這片藍色的屋舍海洋,猶如一段緩慢呼吸的歷史,讓你不自主地慢了腳步,平了心境。
  • 改革開放以來學前教育政策的變遷:歷史制度主義視角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探索與經驗積累,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踏上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徵程。在新徵程的起點上,用歷史制度主義的方法和分析範式研究學前教育政策,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學前教育政策發生、發展的邏輯,把握制度形成與變遷的規律,而且對於思考學前教育政策的未來走向、引領未來的學前教育改革大有裨益。
  • 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金克木先生的《印度文化論集》出版於1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收有先生多年來所寫論文15篇。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為了能夠綜合東西方天文學成就,科學地說明歲差與北極星變遷之間的聯繫,作者將從古代中國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觀測成果的角度去重新考察歲差現象。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沿用赤道坐標系,因此對北天區的觀測記錄應該可靠的。比較而言,中國古代天文學對北極星的變遷情況的觀測記錄,遠比西方使用黃道坐標系更準確和完整。所以科學的態度應該是用中國古代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作為檢驗牛頓假說的依據,而不是相反。
  • 印尼峇里島旅遊攻略 峇里島旅遊攻略
    印尼峇里島的名氣想必大家都清楚,一提到它大家都會想到著名度假勝地,度蜜月勝地,因此很多人都會選擇到這裡遊玩,如果大家是第一次去峇里島的話,一定要提前做好攻略,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下印尼峇里島攻略,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峇里島十大景點,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峇里島擁有數不盡的寺廟、海灘。東部可遊覽雄偉的「母親廟」布撒基寺,中部稻田可拍攝如畫風景。峇里島擁有各式樂趣,從自然風光到歷史遺蹟,總有一款適合您。01布撒基寺布撒基寺也稱為峇里島「母親廟」, 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歷史,坐落在阿貢山西南坡 1000 米高處。
  • 跟著領隊去旅行 好「色」摩洛哥
    1987年8月動工修建,耗資5億多美元,佔地面積9公頃。其中三分之一面積建在海上,以紀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來。整個清真寺可同時容納10萬人祈禱,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清真寺之後。這裡也成為了到這個城市必來的打卡之地。
  • 新中國70年機關事務治理的制度變遷
    本文將從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範式來研究新中國機關事務治理制度變遷,通過對1949年至2019年的機關事務治理制度及法律文件進行梳理和政策文本解讀,從具體的、零碎的歷史片段中抽離出制度變遷中的主體、策略與價值理念,探討變量之間的關係,通過追尋制度變遷的關鍵節點,進一步檢視機關事務治理背後的制度邏輯、變遷路徑軌跡和變遷動力機制議題,從而系統總結出我國機關事務治理制度變遷的軌跡與成因,回溯歷史可能給現代及未來造成的影響
  • 26歲女碩士赴峇里島旅遊,已失聯8天!警方:疑被海底水流捲走
    張秋珏的一名同學向記者透露,張秋珏於12月1日離滬前往印尼,參加當地藝術家朋友的活動並遊玩,12月9日在印尼峇里島的龍目島浮潛時失蹤。張秋珏記者16日從中國駐印尼峇里島領事館龍目島聯絡員處獲悉,12月9日張秋珏與摩洛哥友人Asyraf在龍目島上的旅行社共同報名參加了浮潛項目,然而當天返回的只有Asyraf,Asyraf稱張秋珏浮潛後未折返。
  • 峇里島:天堂炸彈
    即便是1997年印尼發生了臭名昭著的反華事件,峇里島仍然是一方淨土。當時,因為不堪侵擾,爪哇島一些有一定財力的華人紛紛遷到峇里島上來。許多到過峇里島旅遊過的人都毫不吝惜對它的讚美,它的國際化與民族特色結合得恰到好處。在發生爆炸事件附近的庫塔廣場上,各種各樣的國際品牌不時闖入眼帘,許多國際大公司在此落戶。與此同時,濃鬱的熱帶風情與宗教文化結合在一起,使峇里島散發出一股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