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後事實追尋》的作者就是我以前好像也介紹過的,克利弗德·紀爾茲,他是一位2006年已經去世的美國人類學家,去世前他是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等研究院的教授。這本書其實是他的一個自傳,這個自傳從一方面,他回顧了他一生在兩個國家做過最長時間田野考察,一個是印尼的爪哇跟峇里島,另一個是摩洛哥。他回顧他在這兩個地方中間的經歷故事,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故事書來看。
鳳凰衛視7月18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昨天我給大家介紹的皮埃爾·布迪厄這位法國一代社會學宗師呢,他其實也有很多人覺得他是人類學家,因為他從哲學轉向社會科學,中間那一點,正是因為在北非阿爾及利亞做一陣子的田野考察,成了一個有人類學家傾向的這麼一個學者,但是說回來,人類學這門學問,雖然我一直很喜歡,但始終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只困擾我,恐怕也困擾所有的人類學的讀者,跟人類學家本身。那是什麼問題呢?那就是到底什麼叫做人類學。你比如說人類學,研究人類社會文明,哪一個人文社會科學不在研究這些東西,社會學也在研究,歷史學也在研究。你說人類學家總是去一個偏遠的地區做少數部落的調查,第一,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這種偏遠地區了,第二,也沒有什麼所謂少數不少數部落了,第三,今天大部分人類學家其實是在城市裡面,比如說研究香港的地鐵裡面的人的生活形態,研究一下橫店電影城它裡面的文化體制是怎麼樣的等等,零零總總各式各樣的人類學研究為什麼都能叫人類學,人類學是什麼呢?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人類學大師,他的一個自傳,就我手上這本《後事實追尋》,作者就是我以前好像也介紹過的,克利弗德·紀爾茲,他是一位2006年已經去世的美國人類學家,去世前他是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等研究院的教授。這本書其實是他的一個自傳,這個自傳從一方面,他回顧了他一生在兩個國家做過最長時間田野考察,一個是印尼的爪哇跟峇里島,另一個是摩洛哥。他回顧他在這兩個地方中間的經歷故事,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故事書來看,還可以看到40年來這兩個國家他們歷史文化的變化,以及整個國際局勢的變革。但是另一方面這本書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關於人類學,甚至關於整個人類文化的一個沉思,這方面我覺得更值得一般讀者好好欣賞它。
說到紀爾茲,大家都會認為他是所謂的詮釋人類學的創始人,儘管他自己不是太喜歡這個說法。到底什麼叫詮釋人類學?其實這就是他對於人類學是什麼所給出的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是這樣的,根據這本書中文的翻譯者,另一位人類學家,他的翻譯序言我覺得寫的很精彩,他是總結這本書,他認為在這本書我們也可以看得到,紀爾茲認為,什麼讓人類學如此獨特?就是田野調查。而這個田野調查它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訓練跟經驗,這個訓練跟經驗是怎麼樣?你想想看,一個人類學家,假設一個我們中國人跑到泰國北部要做人類學研究,你忽然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面對一些陌生的人,講陌生的語言,首先你就等於像小孩一樣重新進入社會一遍,牙牙學語,你學這個外語,然後你要學懂在那個地方怎麼樣跟人家打招呼,怎麼樣居住,怎麼樣生活,日常生活的禮貌是怎麼樣的,他們的宗教信仰是怎麼樣的,慢慢要進入他們這個世界觀,在這個過程裡面,人類學加他需要的跟任何其他學者都不同,他等於需要面對很多實際生活的處理問題,這不是一個用什麼放大鏡,用一個科學方法問題,而是你實實在在到了那邊,你怎麼生活,你怎麼吃,你怎麼住,你怎麼跟當地人相處,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裡面你會發現,你面對大量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事實,分分秒秒照頭照腦臨下來,你怎麼辦呢?他這邊就說到,紀爾茲說,面對一個社會,陌生社會,甚至是我們熟悉的社會裡面有一大堆的社會事實,我們唯一可以建構出來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後,諸事休戚相連的後見之明,也就是說在事實之後,我們說拼湊出的模式。
所以為什麼這本書叫做《後事實追尋》,這個翻譯也有點怪,因為英文原來這個題目也不好譯,因為它是一語雙關。「After the Fact」這當然是追尋事實。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確是事實之後的意思。就是說人類學是什麼?就是所有的事情發生之後,你想回頭了解一下這些事情是怎麼回事,你想試圖理解它們,給他們一個說法。
這裡面他就特別強調,我給這個說法當然是個知識,但是紀爾茲說,知識跟幻覺又很相似。為什麼?兩者都是從已經發生的事件裡面張皇摸索,拼湊出事件如何連屬的說辭。這些說辭說出自已知的觀念以及方便取用的文化工具。但是就像所有的工具一樣本有特定用途,這意味著這些文化工具並不中立,在拿來使用之前早已附載了特定的價值觀。那怎麼辦?然後他就提出了他的詮釋人類學裡面最有名的一個觀念,就是深描。他做了這個人類學跟他那個年代,50、60年代的主流人類學,社會科學不一樣,當年美國西方的那種社會科學強調的是要找一個社會的結構,要找一個社會的什麼基礎,它的經濟,找這些很模式化的東西,但是紀爾茲認為,你真正要搞懂一個文明,搞懂一個社會,你還需要去描述一些具體的事件,他就說了我們需要的是去展示特定事件與特別場合,如何與繁複的事實以及多元的解釋編織在一起,而能有助於理解事情經過如何發生,以及將如何變化。
這如果聽起來各位仍然覺得好像太抽象的話,這裡面有一段說的更清楚,他就對比了這兩種思路,他說,人類學不管再怎麼訓練,把你的注意力放到所謂社會的存在這樣硬梆梆的事實上,比如說誰擁有生產工具,誰擁有槍、檔案或報紙,所謂社會存在的軟性事實,他特別強調這方面,人們怎麼樣想像人類生活該是什麼,他們如何思考人該怎麼活著,什麼是信念基礎,什麼合理化我們社會處罰別人的方法,什麼東西維持了我們的希望,什麼才叫做失去?這些東西,這些很軟的,不能夠變成結構,不能夠被統計的東西,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描述它們,而這種描述跟捕捉這些東西就是人類學家該做的,而且他能做好的事。
《開卷八分鐘》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梁文道 【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 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 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