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可能導致網站不能正常訪問!為了您能正常使用網站功能,請使用這些瀏覽器。
chrome
Firefox
近日,一份從內部流出的北京汽車財報(原件為英文,北京汽車為北汽股份在香港上市公司名稱)堪稱重磅:2015年,北京汽車自主品牌盈利下滑26%,估計虧損高達87億人民幣。另據該財報披露,2015年,北京汽車從北京奔馳和北京現代的淨利潤所得為15億和52億人民幣;2014年底北京汽車現金結餘為80億人民幣,2015年底降至63億;也就是說,為了支持自主品牌,2015年北京汽車將其從兩家合資企業所得的67億淨利潤全部賠光都不夠!
北京汽車自主品牌2015年銷量為33.7萬輛,包括紳寶和威旺合計27萬輛;北汽新能源2萬輛(純電動車),以及北京汽車製造公司和福田的少量乘用車。按此測算,虧損87億,相當於每輛車虧損2.58萬。這不能不令人思考,北汽的自主之路是否有違商業邏輯?
眾所周知,紳寶是北汽自主品牌的「心頭肉」,熟悉其品牌淵源的都知道,北汽的構想是:直接移植薩博血統,從高端起步打造北汽自主品牌。2013年,紳寶首款B級車在北京上市,之後又推出更高端的C級車D80。時至今日,紳寶總共推出6款轎車和3款SUV。
2015年,紳寶銷量僅為12.45萬輛,其中D70賣了1438輛,D80僅賣了18輛,而為紳寶品牌保住顏面的是A級轎車D50(6萬輛)、緊湊級SUV X65(2.2萬輛)以及去年12月才上市的小型SUV X25(5571輛)。
這樣一個銷量構成或能說明兩點:其一,北汽藉助薩博平臺、從高端起步的自主路線是不成功的;其二,目前紳寶品牌的市場地位主要是靠著「群狼戰術」和不計成本的燒錢維持的。威旺是低端微面,北汽數十億的虧損應該大部讓紳寶吞噬了。據北京某紳寶4S店4月9日信息,14款D20價格統一下調2.6萬元,最低售價僅為2.78萬!
更為殘酷的或許是:北汽不惜血本打造紳寶,幾乎是傾其所有堅持著,換來的卻是品牌價值一路下滑,一年銷量不及長安、長城、吉利的一個暢銷車型。這個成本是不是太高了?假如當初北汽從低端起步自行開發,憑藉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和得天獨厚的政府支持,結果再差也不過如此吧?
北汽紳寶的身世及其現狀,實際上反映了過去15年自主品牌的艱難探索。大致說來可分為兩種模式。
一種模式是藉助國際資源、從高端起步、不惜成本做品牌的發展路線。選擇這種模式的除了北汽,還有上汽和觀致。2015年,上汽榮威和MG,這兩個源自英國高檔車羅浮血統的自主品牌,銷量合計僅為17萬輛;而在其銷量最高的2013年不過23萬輛。
北汽、上汽尚且如此,觀致的悲情就可想而知了。中國的現代轎車工業幾乎是從零起步,「曲線救國」也許沒錯,但在自主品牌認知度很低的現實面前,產品路線恐怕只能從低端起步,即便首推高端車型也不能高端定價。只需看一下榮威、紳寶、觀致初期的產品和定價,以及之後在銷量壓力下的不斷調整和「認栽」,就知道它們是怎麼失利的了——就同級競品而言,隨便一個合資品牌就能把它們斃了。
而北汽、上汽、觀致「高舉高打」的失利,則反證了另一陣營從低端起步、逐步向上突破的「草根」發展模式更適合中國市場。
2015年,長安、長城、吉利銷量分別為100萬輛、85萬輛、50萬輛,吉利雖然稍遜,但其帝豪EC7已經躋身自主轎車銷量前三、中國轎車(含合資品牌)銷量前十。同時考慮到長安在主要細分市場的均衡地位和長城SUV的穩固市場地位,事實上自主品牌「三強」已經決出。而吉利收購沃爾沃,不僅為中國盤活了一個歐系豪華車品牌,未來吉利若能與其實現技術共享,或將決定其高端之路率先突破。據傳吉利已與沃爾沃籤署零部件全球共同採購協議。
長城、吉利的發展歷程毋庸贅述,其對自主品牌的最大啟示就是它們的專注和堅韌。比亞迪走過一段彎路,但其在傳統汽車領域的低端、負面形象並未影響它成為中國第一新能源車製造商——它靠的也是一種專注和堅韌,儘管比亞迪自身的問題和外界質疑都很多。最缺乏專注和堅韌的要數奇瑞。這個曾經的自主領軍企業,折騰了這麼多年仍在不斷的調整和搖擺之中,48萬輛的銷量實在對不起它的「名氣」。
與上述兩種發展模式相比,還有一個更為內在的因素決定著自主品牌的命運,它就是企業體制。長城、吉利包括比亞迪的成功,本質上是民營企業的成功。北汽、上汽、奇瑞的失利,根源就在其國企性質。而兩者的區別在於,民營企業輸不起,國企背後則有著強大的政府資源,但同時也將其變為被動的業績驅動型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安的崛起堪稱奇蹟,值得專文探討;而一汽、東風的常年墊底實在有愧「共和國長子、次子」的稱謂。
反思自主品牌的發展之路,當年一汽集團總經理竺延風的那句「做自主品牌,要耐得住20年寂寞」曾經為其招來無數罵名。但今日長安、長城、吉利的上位和榮耀,北汽、上汽、奇瑞們的失意和迷茫,都是這句話的最好註腳。不過,儘管在過去15年本土車企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畢竟成就了自主「三強」,為此中國消費者應該向所有成功的和失利的本土車企致敬——它們大多都是有擔當的,如果沒有它們的艱難探索和堅守,今日中國的車型絕不會有這麼多,能滿足這麼多層次的需求,汽車價格更不會降的這麼快。
來源:蓋世汽車每日速遞
百家車壇,最新鮮、最活躍的汽車移動平臺,聚焦中國車壇新新聞、新產品、新模式、新科技、新投資,月均瀏覽量高達5000萬人次以上,傳遞中國車壇好聲音,壇壇都有好味道。
微信號:eauto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