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2020年心臟病領域年度研究匯總|2020年度盤點|心臟病|研究...

2021-01-15 健康界

「魔幻」2020年已然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年裡,全球風雲變幻,大事此起彼伏,讓人應接不暇。然而,2020年雖然艱難,可全球各界科學家的探索腳步並未暫停。

心血管病是導致中國人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心臟疾病是老年人的高發疾病,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疾病的發病率逐漸年輕化。由於年輕人全身器官處於最佳狀態,在疾病早期往往因為代償能力強,因此症狀不明顯或能耐受。但心臟如同發動機,在「小毛病」階段,儘管不影響正常駕駛,卻埋下安全隱患,而且持續運行就是不斷磨損的過程。久而久之,「小毛病」就被磨成「大問題」,最終付出更大的代價。

近日,ACC、AHA、EHJ等多個雜誌發布了2020年度心臟病相關研究年終盤點,具體是哪些研究值得我們關注呢?且看本文分解。

Lancet:合併慢性基礎性疾病的老年男性患者,是COVID-19高風險人群

2020年1月29日,中國疾控中心在Lancet雜誌上發表了針對2020年1月22日前425名確診NCP(目前已更名為COVID-19)的患者研究,其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9歲,其中56%為男性[1]。

圖1: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2020年2月7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團隊在JAMA雜誌上發表了針對2020年1月1日至28日期間收治的138名住院患者的單中心回顧性病例分析研究,其研究結果再次支持,年齡與基礎合併症是患者不良預後的危險因素。但發現不同性別患者的發病率並無統計學差異,認為此前報導的初期發病較多的男性患者可能多為華南海鮮市場的男性工作者[2]。

圖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從上述系列研究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為群體性起病,更容易發生在老年男性合併症患者,可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呼吸系統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研究者認為,女性對於病毒感染的敏感性較低可能得益於X染色體和性激素的保護;大部分無合併症的感染者經過治療後,可憑藉自身免疫力,很快恢復。但對於有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等基礎合併症的老年感染者來說,免疫力往往偏低,加之心血管病患者有些本身已存在心肺功能的慢性損傷,如再感染肺炎,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這類患者更容易發展為重症患者,死亡風險更高[3]。

【論文連結】https://www.nejm.org/doi/pdf/10.1056/NEJMoa2001316?articleTools=tru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042881/

JAMA Cardiology:PCI vs. CABG,誰是冠心病患者最優血運重建方式

冠心病(CAD)是目前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也是心衰最常見的原因。存在冠狀動脈阻塞的重度心衰患者如何進行血運重建一直是業內討論的焦點,然而現有的證據非常有限。對於射血分數減低的多支血管病變的患者,歐洲血運重建指南推薦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優於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而美國的指南雖然未給出推薦,但也傾向於CABG優於PCI,並稱血運重建策略的選擇最好是基於臨床實際,比如患者的心功能、患者意願及心臟團隊(介入醫生與心外科醫生)的決策等。CABG與PCI在射血分數減低的缺血性心臟病的血運重建治療中究竟孰優孰劣?

2020年4月8號發表於JAMA Cardiology雜誌的一篇大型觀察性隊列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來自大量病例數據[4]。

圖3: 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ly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該研究是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直接比較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選擇不同血運重建策略(PCI vs. CABG)遠期結果的臨床研究。研究人員對超過1萬名入選患者進行了傾向性評分的匹配分析,顯示對於LVEF≤35%的心功能不全患者,CABG組的遠期療效顯著優於PCI組,其獲益主要體現在全因死亡、心梗等臨床硬終點;CABG組相較於PCI組,除腦卒中發生比例較高外,再次血運重建與心衰再住院發生比例均低於PCI。該結果與目前主流指南推薦及我國的臨床實踐基本一致。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1/jamacardio.2020.0239

Heart橫斷研究:脂蛋白(a)的血漿水平可預測冠心病的病程發展

脂蛋白(a)[Lp(a)] 是一種類低密度脂蛋白的血脂顆粒,主要由富含膽固醇酯的內核和載脂蛋白(a)[Apo(a)]組成,具有基因多態性和血液濃度長期穩定的特點,在人群中呈偏態分布。目前尚未完全了解該顆粒的生理和血管作用。近年來的研究指出,血漿Lp(a)濃度升高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潛在危險因素。同時又研究報導稱,Lp(a)與纖溶酶原亞型具有結構同源性,可能導致增強的血栓形成和致動脈粥樣硬化特性。此外,體外和動物研究表明Lp(a)可以進入人的動脈內膜,促進炎症、血栓和泡沫細胞形成,這是動脈粥樣硬化產生的主要機制。

近年來,Lp(a)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儘管許多研究都已經證明Lp(a)在CAD及CVE預防中的重要性,然而Lp(a)對於RCVE的預測價值還存在爭議。2020年5月,阜外醫院李建軍團隊與北京宣武、安貞醫院及武漢第五醫院合作,在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以及Heart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表明,Lp(a)的血漿濃度的確是預測CAD患者中發生RCVE風險的有用指標,並提供了有關Lp(a)未來臨床應用的可能性[5]。

圖4: Association of lipoprotein(a) levels with recurrent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論文連結】http://dx.doi.org/10.1136/heartjnl-2020-316586

JAMA Psychiatry:抑鬱症患者的雙「心」健康請用心重視

抑鬱症可導致軀體各種功能的障礙,同時嚴重地影響著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態度,使服藥的依從性大大降低,降低生命質量。抑鬱症已被證實與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病死率息息相關。然而目前尚且不知,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內,存在抑鬱症狀的成年人發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增加是否有所不同?

2020年6月10日,來自西蒙·弗雷澤大學健康科學教授斯科特·利爾(Scott Lear)在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明確定了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城鄉地區,抑鬱症狀與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抑鬱症合併心血管病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CVD)發生以及合併結果的發生率均高於非抑鬱症患者;城市地區的相對風險是農村地區的兩倍以上,同時男性抑鬱患者與所有主要結局之間的關聯性也比女性強兩倍[6]。

圖5: Association of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Low-, Middle-, and High-Income Countries

該研究的結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精神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納入初級保健的現行政策提供了可信性。研究也表明,人們需要對與抑鬱症相關的身體健康風險有更多的認識

【論文連結】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0.1351

Circulation:豬心臟將有望成為人類心臟移植供體

心臟移植通常是患有嚴重心力衰竭和治療無效果的心臟病患者唯一希望。然而,等待一顆心臟最少要6個月時間,等待時間太過漫長。2020年10月6日,有項研究證明,豬心臟將有望成為人類心臟移植供體,該研究結果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7]。

圖6: Progress Toward Cardiac Xenotransplantation

根據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GH)研究人員的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豬的心臟可以解決心臟患者供體長期短缺的問題。研究中描述了基因工程和藥物開發幫助德國團隊成功地將豬心移植給狒狒。這種開創性的心臟異種移植(將心臟從一種物種移植到另一種物種)可以延長和挽救無數患者生命。

研究員之一皮爾森說:「在過去的35年中,我們小組和其他人員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努力的結果表明,豬-人的心臟移植是可行的!」 他預測,人類最早將在2021年底接受豬心臟的移植。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8186

Circulation:女性請注意,更年期提前將導致基因突變引發冠心病

多項大型的權威研究均表示,女性過早絕經與各種心血管病的發病、死亡率顯著相關。甚至,有專家建議將絕經年齡納入女性心血管病危險分層因素。然而,女性絕經過早與心血管病之間的相關機制,目前尚未明確,絕經究竟是通過何種途徑導致心血管病風險增加呢?

2020年11月9日,來自美國的學者在Circulation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了女性絕經年齡是如何影響心血管病的發病趨勢[6]。

圖7: Premature Menopause, Clonal Hematopoie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在該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種與造血相關的疾病——意義不明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CHIP是指由一個造血幹細胞或者其他早期的起始血細胞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而發展成一個帶有一些基因變異的亞型。這個亞型帶有基因變異一般是非驅動性的,而且該亞型佔血細胞的比率跟年齡有很大的相關型。研究表明,40歲以下的該亞型的比率只有少於1%,而超過70歲的,可能比率會高達10%-20%。

該研究納入了兩個隊列中(WHI及UK Biobank)19606名絕經後婦女,其中418名(2.1%)為自然過早絕經,887名(4.5%)為手術性提前絕經。

在有過早絕經史的婦女中,各隊列的CHIP總患病率為8.8%(115/1305),無絕經史的婦女為5.5%(998/18301)(P<0.001),且CHIP患病率隨著絕經年齡的提前逐漸增加,絕經前婦女與未絕經婦女的CHIP患病率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相關性分析,研究人員發現CHIP發病與自然過早絕經的隊列有關,而與手術相關的過早絕經無關。

總而言之,該研究發現,在絕經後婦女中,過早絕經(尤其是自然絕經),與CHIP發病獨立相關。婦女更年期提前可能是易患CHIP和CHIP相關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信號。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0.051775

參考文獻:

1.Li Q, Guan X, Wu P,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N Engl J Med 2020; 382(13): 1199-207.

2.Wang D, Hu B, Hu C,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Jama 2020; 323(11): 1061-9.

3. 安塞斯生物. 慢性基礎疾病的老年男性患者 是COVID-19高風險人群. 安塞斯生物 2020.

4. Sun LY, Gaudino M, Chen RJ, Bader Eddeen A, Ruel M. 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ly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JAMA Cardiol 2020; 5(6): 631-41.

5. Liu H-H, Cao Y-X, Jin J-L, et al. Association of lipoprotein(a) levels with recurrent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eart 2020: heartjnl-2020-316586.

6. Rajan S, McKee M, Rangarajan S, et al. Association of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Low-, Middle-, and High-Income Countries. JAMA Psychiatry 2020.

7. Pierson RN, 3rd, Fishman JA, Lewis GD, et al. Progress Toward Cardiac Xenotransplantation. Circulation 2020; 142(14): 1389-98.


相關焦點

  • 葛均波:2018年介入心臟病年度盤點|葛均波|心臟病|盤點|DAPT|侵入...
    轉眼間一年就要過去了,現將2018年心血管介入治療領域可能改變目前臨床實踐的重要研究和亮點研究回顧如下。儘管目前各項研究結果不一,但整體來看,隨著新一代DES的廣泛使用,指南推薦的PCI後雙聯抗血小板時程有逐漸縮短的趨勢。2018 ESC/EACTS心肌血運重建指南推薦穩定型缺血性心臟病DES植入術後,氯吡格雷為基礎的DAPT治療不少於6月,ACS 患者DES植入術後DAPT治療至少12個月。
  • 2020年心血管領域研究進展深度盤點
    魔幻的2020年終於馬上就要結束了。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多個行業都受到全方位影響,但這沒有阻礙全球醫學科研領域停止探索生命奧秘的步伐。今天,就讓梅斯醫學帶大家回顧一下2020年心血管領域最有價值的研究進展吧!
  • AHA/ASA:2016年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十大進展_心臟病_腦卒中_醫脈通
    AHA/ASA:2016年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十大進展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3月3日,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美國心臟協會(AHA)對心臟病和卒中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的更新版。2020年的報告匯總了AHA 「7項簡單生活」(Life's Simple 7)中與心臟病、卒中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的最新統計數據,包括對心血管健康有利的核心健康行為(吸菸、體力活動、飲食和體重)和健康因素(膽固醇、血壓和血糖的控制)。
  • 潘建偉獲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 (記者吳長鋒)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歷史悠久的光學製造企業——德國蔡司公司日前正式公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ZEISS Research Award),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領域,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方面的傑出貢獻。
  • 年度盤點:2020年全球農業食品領域Top20融資
    結合AgFunder研究團隊的數據,35鬥以全球視角觀察農業食品投資格局,盤點總結2020年全球前20家融資最高的農業食品科技初創公司。本文中的數據僅包括截止於2020年12月30日公開披露的農業食品融資交易,按照初創公司2020年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進行排序,以供讀者參考。
  • "漢語盤點2020"正式啟動 年度字詞12月21日揭曉
    (原標題:「漢語盤點2020」正式啟動 年度字詞12月21日揭曉)
  • 心臟病研究有何進展?這些最新研究不容錯過!
    心臟病是心臟疾病的總稱,是一類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它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殺手,全世界約1/3的人口死亡是心臟病導致。小編在此為大家總結了近期關於心臟病的研究進展,以饗讀者。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KG1-modified TSC2 regulates mTORC1 activity to counter adverse cardiac stress」。
  • 2020年度盤點:自閉症領域十大研究突破!
    儘管全球範圍的流行病和封鎖暫時阻礙了研究,但自閉症科學家們在2020年依然取得了重大進展,為我們輸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文獻。
  • 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造假 但幹細胞治療心臟病並非沒有希望
    近日一則哈佛醫學院原教授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涉嫌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的新聞震動了心肌再生甚至是幹細胞研究領域,由於此舉讓許多建立在其理論與研究之上的相關研究有可能都失去了「根基」,而對於公眾來說,更關心的則是幹細胞治療心臟病是否還有希望。
  • 盤點2020年度十大最酷的恐龍研究發現
    「直播科學網(www.livescience.com)」通過梳理2020年度關於恐龍的研究進展,選列出了2020年度全球十大最酷恐龍研究發現。1. 棘龍(Spinosaurus)--會遊泳的恐龍恐龍為陸地生活的大型爬行動物,能在水中遊泳十分罕見(雖然魚龍生活在水中,但它們並不屬於恐龍)。棘龍是生活在白堊紀的大型獸腳類肉食性恐龍,它比霸王龍還大。
  • 年度臨床研究大盤點,趕緊上車!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研究盤點來襲,趕緊看看你知道多少! 近期,美國心臟協會(AHA)和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CC)分別發布了年度10大臨床研究進展,分別就術後抗凝、心衰、房顫、血脂等領域進行了盤點。
  • 「民」當選2020年度國內字,「脫貧攻堅」當選年度國內詞
    央視新聞客戶端12月21日消息,今天,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與商務印書館、人民網等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0」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最終,「民」,「脫貧攻堅」,「疫」,「新冠疫情」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
  • 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2020-12-31 15: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東大學張澄教授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近日在京舉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內科張澄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是山東省醫學界獲此獎項的第一位學者。張澄教授自2004年開始,一直從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發生機制和幹預策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了炎症因子通過ASK1-MKK4-JNK1-NonO通路導致膠原代謝紊亂和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不穩定的新機制、揭示了尼古丁和血管緊張素II通過上調AMPK-AP2-MMP2通路導致血管膠原降解和
  • 哈佛大學研究:雞蛋和心臟病沒關係,放心吃
    哈佛大學研究:雞蛋和心臟病沒關係雞蛋因為膽固醇含量高,在過去幾十年裡,雞蛋和心臟病的關係,一直是激烈爭論的話題。今天,我們的順序改變一下,我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最新研究,等會再來給大家扒那個抖音專家的研究。
  • 《2020 ESC成人先天性心臟病指南》更新要點(附圖表)|瓣膜|2020...
    審校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周達新  導 語  2020年8月29日,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2020盛大開幕。本次大會最受關注的4部指南(《2020 ESC心房顫動指南》、《2020 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指南》、《2020 ESC運動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體育鍛鍊指南》、《2020 ESC 成人先天性心臟病 指南》)重磅發布。以下內容為《2020 ESC 成人先天性心臟病指南》更新要點(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下載全文)介紹。
  • 山東大學張澄教授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內科張澄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是山東省醫學界獲此獎項的第一位學者。Fellow(FACC)、歐洲心臟病學會Fellow(FESC)、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國家首批「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以及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 年度榜單 |《環境科學研究》2020年度優秀審稿專家
    為了特別感謝對《環境科學研究》穩步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審稿專家,編輯部遴選出15位授予「《環境科學研究》2020年度優秀審稿專家」榮譽稱號,並將頒發證書,以表彰和鼓勵各位專家在審稿工作中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今後的工作中,編輯部希望能繼續得到更多審稿專家、作者及讀者的支持、幫助和關注!
  • 2020年醫療健康年度大盤點:難忘2020,展望2021
    2020年年度健康大事件TOP1 COVID-19全球疫情年年度健康大事件TOP2 伊波拉疫情結束 2020年11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疫情結束,疫情共導致130人感染,55人死亡,75人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