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夏天的腳步越來越近。暑季不僅氣候炎熱,且經常會下雨。熱蒸溼動,溼氣瀰漫空間,此時人體最易被「溼邪」入侵。
中醫認為: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邪極愛與風、寒、熱等邪氣互通,且難以除去,很容易侵犯人體多處而致病。夏季屬火,火性為陽,火氣通於心,因此夏季保健重在祛溼養心,需順應夏季陽氣旺盛的特點,振作精神,勿生厭倦之心,使氣宣洩,免生鬱結。
「溼邪」入侵的表現
溼氣所到之處,皆有不同身體表現:溼氣為陰邪,一般被溼邪困住的人,陽氣都不會太旺盛,往往少氣懶言、精力不好、思睡、怕冷;表現為頭暈沉、頭重如被物裹、總有疲憊感;阻遏氣機表現為胃脹胃痛;溼困脾胃表現為口淡無味、不思飲食、噁心欲吐;留滯肌膚可出現肢體酸痛、酸脹、沉重;下注膀胱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下注大腸則腹瀉、腹痛,舌苔白厚膩。
外溼與內溼
溼氣分外溼和內溼,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溼等外在的溼氣侵襲人體所致;內溼則是由於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水溼停聚所致。因此,防止溼氣侵襲人體必須將外溼拒之體外,同時還需強健體魄,防止溼自內生。
夏季祛暑溼正當時
赤日炎炎似火燒,長時間在空調屋內納涼喝冷飲,成為必不可少的降溫之法。殊不知,這正是最容易被溼邪侵襲的途徑。因為熱氣逼人汗出,人們自然喜歡到陰涼之地和空調室裡乘涼,如果驟然汗止,和汗出衣裡,都會使水溼之氣停在體內經絡、筋骨,肌肉等處,讓人感到周身困重,四肢酸沉怠惰,有些還會出現胸悶,頭暈等不適表現。另外,貪食生冷,影響了脾胃運化和氣機升降功能,水溼就會停在胃腸,引起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曾記載了一劑祛溼良方:藿香正氣散。裡面有廣藿香、紫蘇葉、白芷、白朮、陳皮、半夏曲、厚樸、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棗、生薑。其中廣藿香是祛溼的,它通過香氣來振奮體內的陽氣,從而驅散溼氣;紫蘇葉和生薑是溫陽的,可以把寒邪趕出去;茯苓和大腹皮是洩溼的,可以把溼氣排洩出去;陳皮和厚樸是行氣的,用來振奮氣機。
藿香正氣除了祛暑溼治療空調綜合症外,還有治療胃腸型感冒、急性腸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功效,但因為其獨特的口感,讓很多人對它不是那麼容易的接受。藿香製劑經過長期使用,尤其是近現代人們對其劑型進行不斷升級後,目前市面上有口服液、膠囊、滴丸、丸劑、散劑等多種劑型可供選擇。如果既快速緩解症狀、又方便攜帶、口感好,滴丸劑型可滿足。藿香正氣滴丸提高了藥物的溶出時限,同時因有薄膜包衣而口感好、起效快、易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