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兩頭抹香鯨先後在如東洋口港海域擱淺死亡。後來,兩頭抹香鯨被分別送去製作標本。2017年,抹香鯨「沙沙」返回如東「定居」,在當地展出。另外一頭「洋洋」近況如何呢?
沙沙
「洋洋」2016年2月擱淺死亡,後被運送到大連進行生物塑化。時間過去了3年9個月,抹香鯨的塑化過程已經完成了一大半。目前正在進行精細安裝,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抹香鯨右側胸腹腔的安裝。
知道「洋洋」有多大嗎?來看幾個數據:長14.88米,重約40噸,它的一個肺就達到1200斤,尾巴3.8米寬,總重量達到1.5噸。胸腹腔佔了抹香鯨的1/3,另外頭部佔1/3,尾部1/3,平均下來各有近5米。見過它的大,你知道它的眼睛有多小嗎?在佔據了身體1/3的大腦袋上,它的眼睛僅有0.1米。不仔細找找,都看不到。
這是因為抹香鯨的眼睛嚴重退化,在水中,眼睛的功能基本上被耳朵所取代,所以它的聽力系統非常複雜而且靈敏。抹香鯨的皮膚有多厚?要包裹住這麼龐大的身軀,抹香鯨給自己穿的是「超級厚」的皮衣。平均下來要18-25釐米,最厚的地方就在腹下,達到40釐米。
「洋洋」是世界上被生物塑化的第一條抹香鯨,從2016年3月被運到大連後,已經過去了3年多的時間。塑化團隊想要儘可能地為參觀者展示出抹香鯨的內部結構。因此在設計上狠下功夫,不僅將抹香鯨擺放出最「漂亮」的姿態,而且分左右兩側展示不同內容。左側展示深層形態,包括內臟、骨骼、韌帶等;右側展示淺層形態,包括肌肉、皮膚、肌腱等。目前,工人們還在進行右側的修復,之後再進行左側修復。
全程參與抹香鯨製作的劉虎介紹說,抹香鯨從運回大連到成為一件生物塑化標本,需要6個步驟:浸泡固定,解剖,多聚物的浸滲,定型,修復,硬化。「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是修復,最困難的定型階段結束,我們都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為沒有可參考項,所以困難重重,我每天都在問自己:這麼大的一頭抹香鯨標本,我們能做出來嗎?但隨著一個個難關被攻克,自豪感油然而生,這個世界之最的大傢伙,即將在我們手中誕生!」
「要完成這頭抹香鯨的標本,在它的背後還有好多個『無名英雄』。」劉虎說,「2016年擱淺的這頭抹香鯨在運回大連之後,很多臟器都腐敗了。想要修復這些臟器,就要找到補充材料。這個補充材料必須跟抹香鯨本身相似,否則這件作品就不完美了,鯨、豚就是最好的補充材料。」
就以肺為例,運回大連時抹香鯨的肺完全腐敗掉了,連形都幾乎看不出來了。塑化團隊想要復原,也只有全部復原之後才能更好地展示各個臟器之間的位置,甚至是參觀者看不到的內部,同樣被完美的復原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把抹香鯨最好的姿態展現出來。為它提供補充材料的是5隻體長達到5米的齒鯨以及6隻海豚。這些被當成材料的齒鯨和海豚標本,被分割成為各個需要的部分,給抹香鯨「查缺補漏」,血管、神經、肌肉等等都有它們存在,但經過工人們的巧手,完全看不出修補的痕跡。為了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抹香鯨,11隻鯨豚標本在背後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沙沙」採用的是剝製標本,也就是說把抹香鯨體內肌肉組織剝離,一頭抹香鯨最終將呈現骨架和鯨皮兩副不同的標本。而「洋洋」的標本製作採用的是塑化製作。塑化就是用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替換細胞內的蛋白質和水分。製成的標本有著和原本活體相似的鮮活度,可以保存上百年。兩種方法各有千秋。
目前
胸腹腔的修復工作已完成75%
將在11月底結束
其後進行脊椎骨的修復
全部工作在一年半以後結束
「洋洋」的修復還需靜待
再來看看「沙沙」吧
如東香鯨館成立於2017年3月份,佔地約400平方米,主要用於16年在洋口港海域擱淺抹香鯨標本的保管陳列。走進館內,展現在眼前的便是由抹香鯨「沙沙」製成的標本,極具視覺衝擊力。
「沙沙」的剝製標本,長16.7米、寬4.3米、高4.1米,重1500多公斤;骨骼標本長14.6米,重近1000公斤。據悉,抹香鯨「沙沙」是在廈門大學水陸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員和專家的指導下,歷時8個多月完成塑化標本製作,並於2017年2月「回歸故裡」。
除抹香鯨標本及龍涎香、牙齒、眼睛等相關展品外,「香鯨館」內還布置有從廈門水陸生物研究所借展的寬吻海豚、大白鯊、劍魚、旗魚等11具標本展品;53具本地特色海洋生物標本展品,並專設了極具如東海洋特色的「文蛤神貝展館」。
據史料記載,如東縣歷史上共發生過九次鯨類擱淺事件,但幾乎未留下任何實物,極為遺憾。如今,香鯨館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空缺,成為了集收藏、展示、科研、傳播、觀光為一體的海洋文化交流平臺,未來將更好地為如東、為世界保存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