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型魚類留在海裡可以減少排放到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
近日,來自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和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減少抓捕海洋中的大型魚類能夠降低釋放到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10月28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魚類在海洋中死亡後會下沉到深處,將身體內所含的碳全部封存。這種由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捕獲並儲存的碳被稱為「藍色碳」。
「但當一條魚被捕撈後,它體內包含的部分碳會在幾天或幾周後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研究的領導者、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博士生Gael Mariani說道。
這項由Mariani領導的世界首創研究顯示:自1950年以來,海洋漁業至少向大氣排放了7.3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不僅包括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還包括魚類本身產生的二氧化碳。
論文合著者、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和蒙彼利埃大學的David Mouillot教授說:「漁業的碳足跡比之前的預估高出了25%。漁船通過消耗燃料產生溫室氣體,現在我們還知道抓捕魚類也會釋放額外的二氧化碳,而這些二氧化碳本來會被海洋捕獲。」
據研究人員測算,捕魚可能影響了28.8%至94.6%的「藍色碳」封存。
金槍魚、鯊魚、鯖魚和旗魚等大型魚類的碳含量約為10%至15%。「這些魚死亡後會迅速下沉,因此,它們所含的大部分碳被封存在海底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這種碳匯的規模我們從未估算過。」Mouillot表示。
而現在這一天然碳泵已經被工業捕魚大大破壞了,甚至,在漁業無法帶來經濟效益的地區(如太平洋中部、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碳泵也沒能得到有效應用。
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人類會逐漸降低燃料使用率,除此之外,合理捕魚也可以輔助達到這一目的。本次研究極力肯定了合理捕魚的重要性。Mariani表示:「以大型魚類為代表的『藍色碳泵』的消失表明,我們必須採取新的保護管理措施,使更多的大型魚類能夠繼續成為碳匯,而不是額外二氧化碳來源。」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0-big-fish-sea-co2-emissions.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