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聞
隨著導管順利置入患者氣道,一直屏住呼吸的年輕醫生王豔霞長長舒了口氣。在她身旁,「師父」陳春看著監護儀上變化的數據,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陳春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新生兒科的專家。去年7月,她作為浙江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支援海西州人民醫院。在雪域高原,陳春不僅精心治療患者,還現場帶教,傳授經驗,要為海西州人民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與浙江相比,海西的醫療環境差異很大,我們醫護人員能做的還有很多。」陳春告訴記者,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海西當地產檢普及度不高,新生兒更容易出現缺氧等危重情況。「之前有早產兒送過來的時候,片子上整個肺都白了。我們搶救了整整五天,還是看著小孩子呼吸、生命體徵一點一點消失,心裡特別難過。」
醫者父母心,陳春看似瘦小的身軀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一年的時間裡,她實現了海西高原上有創呼吸機治療從0到1的進步,成功搶救了三十多位需呼吸機支持的嬰兒,大大降低了嬰幼兒死亡率。
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高原環境卻還需適應。因為對紫外線過敏,到海西州後,陳春的臉部就紅腫、脫皮,像「魚鱗被拔了一樣」。現在每次出門,她仍要帽子墨鏡「全副武裝」。
即便如此,陳春還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能為海西州留下些什麼,我覺得很驕傲。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極其有意義的一段時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援青路上,陳春深知,要想實現「造血」,必須調動當地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讓本土醫療人才實現成長。
「這裡的醫生缺少實戰經驗,就拿有創呼吸機治療來說,我們來之前也有醫生去進修過,但仍然開展不了這項技術。」陳春說,由於有創呼吸機治療在搶救病人的同時也會造成氣壓傷等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很可能對病人產生危害,「所以經常有醫生反映,說給新生兒上呼吸機壓力太大了。我們就不停鼓勵他們,手把手地教,讓他們一點點挺過來。」
讓陳春欣慰的是,經過一年的努力,當地醫生不僅專業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自信心也大大增強。「大概從今年六月份開始,就有年輕醫生主動提出要給病人進行有創呼吸機治療,我們在旁邊輔助,完成得非常好。」
「陳主任是我們的領路人,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為人處世,我們都從她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護士長雲小紅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