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提出了「15分鐘定律」: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這個定律看似有點不可思議,但當下如火如荼、風光無限的直播平臺和短視頻產品,以及活躍在這些平臺上的大大小小的網紅們,則似乎一次次預言了技術賦權的巨大能量,只不過區別在於下一個15分鐘你是否還被人關注。
在網紅主播當道的流量時代,獨立音樂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搶佔更多注意力呢?3月28日,網易雲音樂在北京蝸牛之家上線了網易音樂人沙龍第二期,此次沙龍邀請到網易雲音樂運營總監黃俊,大師級詞人、金牌企劃人易家揚,獨立音樂人、「石頭計劃」優秀代表宿羽陽,音樂人、原京文唱片負責人、Miao Music創始人李輝,音樂製作人、「小旭音樂」創始人盧小旭以及主持人著名DJ、策劃人翟翊,和超過100位網易音樂人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如何藉助企劃打造音樂人品牌的問題。
獨立音樂人如何做企劃?
說起企劃,其實是一個唱片業時代的詞彙,也是唱片工業很重要的把關環節。當然,隨著網際網路音樂時代的到來,音樂企劃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答案是肯定的。
在注意力極度稀缺且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無論是做音樂還是做電影,流量的獲取成本將變得越來越高。對此,原京文唱片負責人李輝有著清晰的認識,「對音樂人來說,做音樂本身不難,但如何被別人聽到,這個傳播過程會特別難。因為平臺也是少的,通道特別窄,那麼多流量,還有大量的歷史作品和音樂綜藝,複製、翻唱,都擠在這個窄窄的通道裡。」
很顯然,無論是對於唱片公司藝人還是獨立音樂人,如何更高效率地打造出個人品牌就成為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的殺手鐧了。而這其實本質上就是企劃解決的問題。李輝補充到,「一個好的企劃,他的音樂閱讀量要非常大,要有很好的文學概念,同時他也更感性、更敏銳,對一個事物的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充滿想像力。」
換句話說,企劃要做的就是根據音樂人本身的屬性,去規劃音樂人的定位和作品,然後藉助各種宣傳方式去夯實、放大成個人品牌。
「小旭音樂」創始人盧小旭認為,「怎樣才能形成你個人的標籤和獨特風格,怎樣才能從每年上百萬首的作品裡脫穎而出,自己的標籤和Slogan要非常明確,然後持續做下去,這樣你『浮出水面』的概率可能才比較高。」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在資源有限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讓更多人聽到呢?網易雲音樂運營總監黃俊認為,除了對自我和受眾的精準定位、寫出好聽的旋律,更要重視文案、宣傳等基礎工作,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方式去拓展自己的受眾群體,「順勢掌握一些好的手段為自己所用」。
他還以電音音樂人Panta.Q為例,進行了例證。黃俊介紹到,這位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的人氣DJ,一直使用熊貓人作為個人品牌形象。不論是《熊貓人永不為奴》等音樂作品,還是音樂專輯封面,亦是現場演出時的背景,Panta.Q都常採用統一熊貓人圖案,強化形象定位。
同時,Panta.Q還在網易雲音樂通過開設專欄、電臺,創建歌單,發布動態等方式,多維展現其音樂創作歷程,目前在作品知名度和個人品牌建設方面都有不錯表現。
作為「石頭計劃」的優秀代表,獨立音樂人宿羽陽則更像是新一代自我企劃的踐行者。為了驗證自己的編曲和作詞上的思路,「經常會去關注排行榜上面的東西,我會分析這些編曲,比如說,他的吉他是怎麼彈的,人聲是怎麼唱的,詞是怎樣的風格,他表達的意思能不能打動當下人的心聲。」
事實證明,只要你聽過她的那首《重逢》,肯定記住了那句「愛人吶,這樣呼喚你」。
因此,不管是唱片業時代還是網際網路音樂時代,建立個人標籤、打造個人品牌都是核心問題。正如大師級詞人、金牌企劃人易家揚所說,「你必須在孤獨裡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字、旋律或編曲,未來才能走得更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從春晚、彩鈴、選秀到短視頻,聊聊音樂宣傳渠道的變遷邏輯》提到,當一種新技術出現時,流量(即受眾注意力)會從原有的流通體系中迅速轉移到新的渠道,平臺製造意見領袖(即超級IP)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原有傳統唱片工業的宣發渠道效率都大不如前,尤其在原創音樂方面,音樂平臺也開始承擔部分推新、造星職能。而作為國內原創音樂重鎮,網易雲音樂為獨立音樂人提供了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扶持體系,力圖解決音樂人的傳播、變現困境。
線上部分,根據黃俊介紹,網易雲音樂為音樂人提供了包括歌單、評論、電臺、專欄、動態、視頻、榜單和個性化推薦等多樣化的傳播手段,甚至專門成立了企劃推广部門,為原創音樂人提供包括企劃、推廣等服務,幫助音樂人與粉絲建立更深層的連接互動。同時,平臺還將根據大數據支持下的「音樂人指數」體系,為不同發展階段的音樂人匹配相應的權利和資源,建立了相對公平的扶持標準。
近日,基於音樂視頻化的傳播趨勢,網易雲音樂正式推出了「短視頻現金激勵計劃」,未來一年計劃投入數千萬現金扶持平臺內所有音樂相關原創視頻創作者,提供了更豐富的傳播形式。
線下部分,網易雲音樂也為獨立音樂人提供了livehouse、音樂節、體育館等不同層級的演出舞臺。2017年5月,網易雲音樂為獨立音樂人量身打造了一個線上線下互通的平臺「雲豆現場」,今年將會擴大到35個城市;2018年3月,網易雲音樂宣布推出「雲上系列音樂節」,給民謠、嘻哈、電音等不同風格的音樂人更多交流碰撞的機會;而今年1月舉辦的硬地圍爐夜,作為首個進入工體館的獨立音樂人盛典,更成為了華語音樂發展過程中頗具歷史意義的一個裡程碑。
而最直接面對獨立音樂人的網易音樂人沙龍,更是直接面對音樂人存在的切實痛點進行的主題培訓,可以說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去年8月26日,網易雲音樂就在杭州MAO Livehouse上線了網易雲音樂人沙龍第一期,邀請了網易雲音樂副總裁丁博、李志經紀人遲斌、音樂人唐映楓等一線從業者與音樂人面對面交流分享,手把手教音樂人做宣傳推廣。
除了宣傳曝光上的支持,網易雲音樂還為音樂人提供了演出、數字專輯、會員包、讚賞、周邊、評論區分成廣告等多元收入模式,儘可能幫助音樂人形成「創作-收益-創作」的良性循環,解決生存上的後顧之憂。
目前,網易雲音樂已經擁有了4億用戶的體量,2017年底,入駐音樂人也超過了5萬人,同比增長超過10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網易雲音樂信奉的「我們培育最好的土壤,幫助音樂人自由生長」的價值觀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可圈可點的數據案例和音樂人的成長壯大基礎上的。
作者 | 範志輝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