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教學原創。
在多數領域裡,教學原創是屬於那類收藏的人多,評論甚少的一類,甚至熱度不及一些手機評測。
雖然可能吃力不討好,但是我依舊要寫下這篇文章。
總要做一些有意義,而且有意思的原創。
那些年拍過的產品照片
先來放一些我那些年拍過的照片,首先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平時工作和攝影有一定關係,和靜物攝影關係卻不大,但是靜物拍攝一直是我一直孜孜不倦研究的方向。
首先來放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
Mavic air+Mavic 2 zoom無人機,人造閃光燈+柔光+指向設備+環境光,屬於光線比較複雜,但是沒有刻意擺設的拍攝場景。
筆記本電腦,屬於自然光下擺拍,拍攝光線柔和簡單的場景,道具一共有6個。
純人造閃光燈+柔光設備+道具擺拍,屬於俯拍布光布景場景,光線可控反而簡單一些。
自然光布景,有一絲擺拍的場景,作為道具的同樣是白色款家電產品。
拍照難麼,並不難,尤其是對於這些本身就是靜物的產品,雖然我的水平離商業拍攝還有距離,但是應對日常圖文原創拍攝,數碼自媒體評測,或者純粹是自己玩票性質,還是可以出一篇教學原創的。
拍攝器材、附件、後期修圖設備等
這次主要還是以相機為主,最好是可以外接引閃器發射器的相機,對於相機要求並不是特別高,殘副以上即可,鏡頭包括一隻標準變焦鏡頭,和一隻大光圈定焦鏡頭。
當然如果你有全畫幅機器,那是最好不過了。
各家的35 1.8、50 1.8系列鏡頭也是性價比比較高的定焦頭了,用定焦頭可以虛化背景,突出主題,用在靜物攝影上同樣的道理。
我的主力拍攝鏡頭主要是這兩隻,佳能的24-70 F4和佳能的50 1.8STM,偶爾也會用到老掉牙的佳能35 1.4。
如果是人造光拍攝,我會準備1-2隻閃光燈,比如最便宜的永諾560系列,不過需要單獨購入充電電池,所以我現在建議用神牛,神牛自成體系,用鋰電,非常方便。
永諾的手動燈是目前最廉價的一套燈光設備,但是很好用啊,哈哈,攝影一直都是用光的藝術,其中燈的作用遠比鏡頭更重要,如果要排順序那就是燈-鏡頭-機身。
另外我還有一套柔光箱設備以及反光板,反光板是我自己DIY的,用兩塊KT板,雙面膠粘上銀色卡紙即可。
平時因為比較懶基本都是單燈配合反光板或者環境光使用。至於常亮燈?我這沒有這個使用習慣,但是你可以用一隻高亮度的常亮LED補光燈替代閃光燈,光效效果不會太差。
柔光附件,我有兩支傘式柔光箱,以及柔光箱用格柵和硫酸紙(超大號描圖紙)。燈架什麼也是必須的,我這個燈架是帶一個轉盤,配合另一根杆子可以實現一定角度的打光。
傘式閃光燈用柔光箱顧名思義,就是像傘一樣收放,撐起來就是個柔光箱,收起來就是一把傘,很好用,不過也基本上只有熱靴燈會用。
組合起來就是這樣子。
柔光箱和格柵都是為柔光光線而啟用的,柔光箱是單純的柔化光線,而格柵是為了將柔化後的光線定向的一種打光附件,很多時候都會用上。
硫酸紙也是柔光用的,在光線比較強烈的時候,也可以用紙膠帶粘在窗戶上作為柔光層使用。
前期拍攝我還有準備立方蜘蛛,它屬於白平衡校準工具,不是每次拍攝都需要它,但是有時候自然光變化範圍比較大,就需要它出場了。
立方蜘蛛用法很簡單,拍攝前調整它的方向,就像我圖中這樣,使包含黑色吸光孔的較低的黑色面位於前下位置,而兩個灰/白色面均可見。
隨後只要拍攝一張包含立方蜘蛛的照片,用LR或者PS中的白平衡吸管工具點一下灰色面即可,後續就按照這個參數調整其他照片。
後期修圖顯示器也非常重要,如果你平時只是拍直出的照片,JPEG這種格式,那麼只要選擇一個支持8bit,100%sRGB的顯示器就足夠了。後期最多花幾十塊租個校色儀校正一下完事。
但是作為靜物拍攝老手,我還是建議用RAW格式拍,JPEG我是基本不推薦的,在佳能中RAW格式後綴是CR2 , 尼康是NEF,索尼是ARW 。
另外如果你用廣色域專業修圖顯示器修圖,記得在相機拍攝的時候將色域設置成Adobe RGB,,而在RAW輸出的時候,在ACR(Photoshop中處理RAW內置模塊)或者Lightroom中將輸出參數改為Adobe RGB色域輸出。
RAW可以無損保留照片的所有信息,你可以理解為數字底片,目前RAW顏色信息一般在12bit和14bit,而視頻信息也多為10bit。
那麼8bit和10bit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市面上最常見的8 bit,就是用一個長8位的二進位數來表示RGB通道中的一個,也就是有2的8次方256種,3個通道就是256的三次方16777216種顏色,這就是常見的1677萬色的由來。
同理,10 bit面板能顯示的顏色數量就是2的10次方的3次方=1073741824種,也就是廣告上的10億色。
1677萬色和10億色,這個差距不用我說你也大概知道有多誇張了,這張演示用的圖大概能看出個大概,實際體驗沒這麼誇張,日常拍攝靜物也不會出現色彩斷層,算是普及一個知識點。
另一個參數色域,就是指顯示器能夠展現的色彩豐富程度的範圍,色域決定範圍,位深絕對顏色的細分程度。
所以,如果你用RAW拍圖,而用8bit的顯示器修圖,也不是不可以,就是是浪費RAW14bit的彩色信息了。
總之年初為了剪輯視頻和處理圖片重新裝了一臺小鋼炮主機,我將原本一臺8bit顯示器替換成一臺10bit明基的SW270C專業顯示器。
支持硬體參數2K,支持4k解析度輸出,10bit面板,色準值△E≤2,帶硬體校準功能,自帶遮光罩,USB Type-c接口,以及99%Adobe RGB色域,這些參數對於攝影師來說確實蠻香的。
10bit需要硬體支持,早期的HDMI接口實現不了10bit,現在DP和HDMI以及Type-C接口均可以實現10bit輸出,當然你的顯卡也需要設置,總的來說這兩年無論是遊戲顯卡還是A卡N卡,基本都可以實現10bit輸出。
在win10的高級顯示器設置和AMD顯卡設置中,均可以看到SW270C位深度為10位,而另一臺顯示器為8位。
這是我的配置,如果你只打算用普通的顯示器,記得要色域廣一些的, 選擇各品牌的設計專用顯示器也不錯。
另外道具和拍攝背景我接下來會逐一介紹。
由簡單到複雜的拍攝教程
一、拍攝道具和背景的選擇
如果你家有大理石材質的飄窗,或者實木材質的書桌、餐桌,這是最好不過的拍攝背景了。
其次是各種拍攝背景紙或者PVC背景板,甚至布料。
當然你也可以找一個室外場景,或者咖啡館去拍攝。
我目前使用頻率最高的拍攝背景就是飄窗和自己的實木書桌,而實木書桌其實也是我精心設計,搭建了很久的一套拍攝工作檯,在我很多照片裡都有出現。
因為自家書房光線不是很好,除了布置外,我精心打造了一套環境燈光系統,這套燈光系統均以可以調整色溫為基準,包含了米家吸頂燈、桌面兩套檯燈系統,甚至連開機狀態下的顯示器都被我用作了背光光源,而主光源主要靠閃光燈。
雖然看起來稍微有一些雜亂,但是在大光圈定焦鏡頭的虛化下效果非常優秀,比如在50 1.8鏡頭下的3800X。
其次是白色的大理石飄窗拍攝背景,這也是我白天主拍的背景,當初裝修的時候就考慮到這個場景。
背景紙我買的最多,也用了很多種,主要還是推薦有紋理的紙張,這樣就算用套機頭拍攝,紋理也能提供不錯的效果。
布料是我之前嘗試搭建工作檯買的,拍攝照片也還不錯,但是一來布料容易褶皺,二來容易髒,價格也不算太便宜,後來用的就偏少了,畢竟背景紙便宜,用髒了皺了可以扔掉不心疼。
大號PVC背景板我非常不推薦,主要原因是佔地方,雖然產品本身耐用,但是基本不會用壞,寸土寸金的家裡,想想都頭疼。
所以後期我只有少量的中小號PVC背景板,比如這個水泥風格的PVC,和更簡單的紋路風格PVC,這倆都是小號規格。
道具方面,我倒是挺多的,因為有時候會刻意去收集一些有趣、好玩的擺件,有些是為了拍照單獨拍的擺件,有些純粹就是手癢了,而有一些則是日常中能見到的一些設備,比如宜家的白色網框。
以上賣萌系藍牙音箱、鍵盤、各種手辦,木製託盤、乾花、雜誌、膠片相機,這些並不是刻意去收集的,有時候看到就隨手一整。
有時候連包、牛仔褲口袋都會被我徵用,效果也非常不錯的,有時候配合紗窗簾,在自然光下打出來的斑駁,甚是好看。
二、構圖、擺拍與布光
我們先從最簡單的說起,純自然光下就無需布光,所以純自然光下就是構圖和擺拍問題。
俯拍場景下,光線基本為側逆光,而自然光不可控,合適的拍攝時間在於上午10點之前,下午4點之後,其他時間也不是不能拍攝,但是必須要要有合理的柔光設備,比如絲質窗簾,或者大號硫酸紙。
另外由於側逆光,需要補充一塊反光板,實際拍攝環境差不多是這樣。
以下以實拍圖片說事。
最簡單的擺拍道具,一本或者兩本雜誌,專門找那些清爽、適合拍攝的雜誌作為背景,你可以去選擇一些過期的雜誌作為道具。
或者就是單純的背景,白色的大理石,也沒什麼太多問題,這種擺拍主要是看自然光線,東西少了,你怎麼擺都不會太難看,適合初學者。
當然背景紙也不是問題,有紋路、色彩飽和度比較高的背景紙,你也可以拼色擺拍。
另外我還有個拍攝小技巧可以分享,那就是可以配合白色網框倒扣拍攝,底下擺放一本雜誌,利用大光圈的虛化去虛化掉色彩豐富的雜誌頁面,效果也非常驚豔。
稍微複雜一點,可以在雜誌的基礎上增添各種道具,擺拍擺拍,純粹是看個人審美,多看多嘗試,建議從最簡單的單個道具開始,逐一增加道具數量,多嘗試,多看靜物大師拍的片子,模仿乃至原創,有序有美感的擺放道具不是問題。
在可見的拍攝中,我日常的手機、Switch手柄、木碗、各種雜誌和背景紙、鍵盤統統上陣,適當對角線擺拍或者拍攝都能帶來不錯的美感。
如果你家不是白色的飄窗大理石,淺色系桌面、各種飄窗墊也都是可以的,但是切記太深色桌面。
淺色實木桌面也是不錯的拍攝背景,配合一定程度的自然光線,效果也還可以。
我主力聊的是布光拍攝,也是我這次的重點。
先聊聊單純布光拍攝,也就是單燈+反光板的組合,其實雙燈也是可以的,只是平時空間受限,支起第二個閃光燈+柔光設備,房間基本就沒有空間了。
實際拍攝環境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單燈柔光箱+格柵,右側有一個自製的反光板,這裡我們先不考慮環境光,拍攝的時候會將環境光影響降至最低,光源只有閃光燈。
這種方式拍攝的,側逆光可以凸顯物體質感,反光板的加入可以抵消一部分陰影,又不至於完全抵消。
這種布光方式我主要是俯拍場景,同時道具、背景紙的加入會減少單調性,很多設備也可以成為道具,只要你覺得好看。
當然也可以一定呈現出多角度俯拍,儘量將被攝物體控制在光源的光線範圍內。
要是你嫌棄還是有些複雜,也可以買一塊背景紙架起來,同樣也是相同的布光方式,單燈+反光板,那麼你可以拍出這樣的畫面。
要是你連這個背景紙都懶得弄,那麼還有一個辦法,配合大光圈定焦,將屏幕壁紙虛化用作背景,這一招我也是經常用的。
我很久之前會玩純人造光布光拍攝手辦玩具,這裡也來簡單寫入到拍攝教程裡好了。
比如在我早期搭建的一個拍攝工作檯(榻榻米)上拍攝這個1:43BMW MINI Coopers車模,器材為5D3+24-70 F4 (帶微距功能),主燈為上圖的柔光箱附件去掉格柵,輔燈為另一盞閃光燈,柔光設備為硫酸紙,拍攝底板為銀色鋁板(現在已經被我給扔了,家裡沒地方放),同時由於閃光燈瞬時閃光,屋裡又是全黑的場景,甚至不需要植絨吸光布出場。
相對最簡單的布光多了一個逆光的光源,這個光源是為了提供質感而存在的。
環境光+布光融合拍攝是我最新常用的拍攝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平攝機位。
我先來說一說閃光燈怎麼和環境光相互融合。
眾所周知閃光燈都是白光,色溫在5500-5800K左右浮動,而環境光有各種色溫類別,為了前期拍照不麻煩,我們需要將色溫協調統一。
所以我搭建拍攝環境的時候特意挑了顯色性好、可以調整色溫的燈具,比如米家的LED吸頂燈,臺上的明基檯燈以及米家的智能燈泡,均可以將色溫調整至接近閃光燈的色溫範圍。
光源的顯色性,是指光源對於物體自然原色的呈現程度。也就是顏色逼真的程度,通常叫做"顯色指數"(Ra),這個數值是越高越好。
所以融合環境光就是首先將這些檯燈、吸頂燈色溫調整和閃光燈差不多的範圍,也就是白光。
然後你要做的也很簡單,降低閃光燈功率、降低快門,提高環境光的亮度,做到配備了格柵的光源照亮主體,而環境光又比較亮,兩者融合起來看不出來破綻,就成功了。
你還可以同時匹配屏幕亮度,做到屏幕亮度、室內LED燈以及閃光燈光線一致,如果依舊存在部分區域光線偏暗,你還可以在後期中單獨將這塊區域提亮。
我這些照片均是這些場景下拍攝的,時間跨度比較大,色調風格一直在微調,所以會有一些出入。
來聊聊修圖和後期的一些話題
我是組建的雙屏,其中一臺為8bit,100%sRGB的設計顯示器,而另一臺就是這臺SW 270C了。
那麼對於修圖,雙屏顯示器有沒有必要呢?
其實沒有必要,但是雙屏有很多好處,除了修圖,寫文上雙屏也是挺方便的。
主修圖顯示器可以弄的好一些,副顯示器可以比較一般,因為它的主要作用是輔助主顯示器。
我這裡也說一些我的建議吧。
雙屏顯示器的話,兩塊顯示器不宜過大,兩臺25寸橫向並列,頭部也需要左右移動一定距離才能看全所有顯示器的內容,如果是像我這樣一臺27寸,一臺25寸,還是略顯不方便。
其實副屏可以豎直擺放,後期我也在考慮調整副屏顯示器的位置。
像這樣一上一下的擺放,比較符合人眼的觀看習慣,圖片已經徵得原作者liuspy同意。
或者三屏,兩邊豎放。
明基SW270C 支持Type-C接口,一根線具備供電、視頻輸出,是很方便的事。
SW270C連接Macbook Pro的時候只需要一根線,充電功率可以跑到60W,雖然15寸蘋果是87W充電頭,不滿載運行也是沒問題的,而65W功率的一系列筆記本電腦則是可以直接連接這臺顯示器。
照片在不同色域下輸出的顏色也不盡相同,在Adobe RGB色域下拍攝,輸出為不同色域的jpeg顏色也是有差別的。
如果你是Mac蘋果用戶,放心的使用Adobe RGB,因為蘋果的色彩管理非常統一,我用明基SW270C修的圖,放到蘋果上,無論是自帶看圖軟體還是第三方的看圖軟體,都不會出現不能識別Argb色域而出現奇怪的色彩飽和度溢出。
而在Win用戶中,首先是Win10自帶的看圖軟體不支持Adobe RGB色域,看圖片會出現色彩溢出,Chrome內核的瀏覽器讀取Adobe RGB色域的圖片倒是可以正常顯示,鑑於現在Chrome內核的瀏覽器非常多,所以網際網路分享毫無問題,除非你是用老掉牙的IE或者是微軟的Edge……這兩個瀏覽器我測試中色彩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另外就是各種第三方看圖軟體了,支持Adobe RGB色域的看圖軟體表現還行。
就目前現狀來看,廣色域普及是遲早的事,第一,相機很早就開始支持了,第二,顯示器開始下放Adobe RGB色域,第三,各大手機廠商旗艦機開始支持Display P3廣色域,第四,網際網路常用的傳播渠道Chrome瀏覽器也支持廣色域,那麼,尚未跟進的只有一些第三方看圖軟體,以及Win10照片瀏覽器。
ARGB確實是趨勢,但是主要還是應對列印和處理圖片方面,雖然Chrome瀏覽器支持ARGB,但是保不齊還是會出各種狀態,修圖可以用 ARGB,輸出大圖也可以用 ARGB,而網絡傳播小圖這幾年儘量還是用sRGB吧。
其實色彩好不好,才是消費者關注的地方,我這裡就對比同樣8bit、無100%Adobe RGB色域的顯示器,通過屏攝了解差異,左側為8bit設計師顯示器,右側為明基SW270C專業攝影顯示器。
首先是Adboe RGB色彩模式下拍攝輸出的照片,因為近期才用上A RGB輸出,能對比的照片不多。
照片用Photoshop打開,這樣可以避免第三方軟體的差異性,因為是同一時間對比拍攝,可以看到SW270C的顏色明顯更加飽和一些,藍、綠表現差異性明顯。
我同時找了10bit的4K高清資源,屏攝對比,兩部電影是阿拉丁和小丑,要知道很多電影基本都是以DCI-P3為基準拍攝的素材,DCI-P3的色域也要比sRGB廣很多。
在阿拉丁裡,也可以看到人物衣服上顏色更加鮮豔和飽和,船帆同樣是,而且10bit的優勢非常明顯,右側SW270C展示的畫面中色彩沒有出現斷層,左側8bit已經看到一些斷層了。
小丑裡表現更加明顯,仔細觀察圖一小丑的衣服、臉部以及幕布的顏色,差異非常誇張。
在專業高清電影素材下,10bit和廣色域的優勢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就是為什麼我用了廣色域的SW270C後再也回不去了。
雖然部分針對攝影級別專業顯示器都自帶了出廠校準,但是時間一長也還是需要校準的。一般的專業顯示器只支持軟體校準,而明基SW270C則支持硬體校準。
明基通過自家校色軟體實現硬體校準,這個軟體支持多家的第三方校色設備,包括最新的蜘蛛六代。
普通顯示器是加載主機中的校色配置,而專業顯示器的校色配置文件是存放在顯示器中的,換一臺電腦依舊能使用。
來簡單聊聊SW270C自帶的這些色彩模式。
Adobe RGB和SRGB不用說了,我們最熟悉的一種模式。
而Rec.709包括DCI-P3都是影視行業產生的色域標準,其中Rec.709覆蓋範圍和用於網際網路媒體傳播的sRGB基本接近,電影前期拍攝和製作採用DCI-P3,但是後期片源輸出多為Rec.709色彩空間。
Display P3是為了兼容sRGB產生的,它的基準是DCI-P3,但是為了妥協產生,造成色彩上Display P3要更白更亮一些。
你可以看到除了蘋果,一加、華為、OPPO等旗艦手機一水的都採用了支持Display P3色域的屏幕。
M-BOOK是為了儘量協調統一Macbook 和顯示器的色彩一致的模式,適合蘋果本用戶。
SW270C還多出了一個Hotkey Puck G2桌面控制器,1、2、3數字按鍵可以快速切換在3個色彩模式之間切換,頂部的旋鈕可以按下去作為確認以及主菜單按鍵使用,左上角返回按鍵,右上角切換輸入信號。
1、2、3我這裡按照使用習慣設置設置為Adobe RGB、sRGB以及Display P3,以方便我輸出不同照片規格對比。
可以看到實際使用中確實蠻方便的,在前期Adobe RGB廣色域尚未完全普及的場景下,後期的時候,通過改變顯示器的色彩模式,在Adobe RGB、sRGB以及Display P3中找到一個均衡的調色點,玩遊戲的時候切換到SRGB防止出現奇怪的色彩,平時自己用的時候,重新切換回ARGB色域欣賞廣色域帶來的視覺享受。
總的來說,具備硬體校準,多種色域切換,除了兼顧更好的後期處理色彩空間,也照顧了現階段A RGB並無完全普及的現狀, SW270C能很好的滿足我的需求。
素材管理、圖片處理
我這套教程並不是小白級別,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小白,能跟的上我之前前期拍攝的節奏,但是後期對於LR完全不了解,那麼你可以打住,用VSCO以及Snapseed來處理照片。
如果你真的用這些來處理照片的話,我建議你買一塊iPad,雖然我總是調侃iPad為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但是對於影視和設計類別的生產力,iPad還是可以勝任的。
用iPad版本VSCO修圖我就不詳細概述了,各種預設自己往上套就是了,簡單,方便,就是調整輸出沒有電腦方便。
我主要聊電腦和蘋果端的素材管理和圖片處理,主要修圖工具是Lightroom。
合理的建立文件夾是導入照片之前的第一步,你至少要按照年和月來建文件夾,方便後期管理。
導入照片第一步後就是篩選照片。
你可以在LR中設定旗標,哪些照片需要留用,選好照片後直接在過濾器中篩選出來留用照片,這樣就不用一張張刪除了。
RAW格式中可以用拍攝的立方蜘蛛去校正白平衡,當然如果你是人造光,光源穩定,也可以不用立方蜘蛛。
修圖這個過程其實也挺麻煩的,因為色彩這東西很主觀,真正的攝影師不僅僅是個按快門的,而且是主觀對於色彩和美學有著不錯的造詣,顯然這些我都遠遠不夠。
我也是長期使用中慢慢搞出來幾個預設,但並不是萬能的,每次都需要各種微調。
對於普通人來說,先掌握白平衡和基本的操作,這就足夠了。
我來針對說說一些色彩的調整經驗吧,也是前期我對你的建議思路。
比如我一開始拍攝只有單一的色調,用這張圖片舉例,除了產品外,主色調是橙色、黃色,也就是我這個桌面。
我主要是在HSL中調節黃、橙兩類色調,HSL也是調色的主要參數之一。
色相、飽和度、明亮度。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徵,是區別各種不同色彩的最準確的標準,比如橙色和黃色,橙色色相拉到最左邊會在黃色中添加洋紅色彩,而拉到最右邊,會在黃色中添加綠色色彩,進而改變顏色。
飽和度不用我說了,大家都懂,VSCO和很多ins風照片,就是一種低飽和度高對比,帶一點灰濛的風格。
明亮度是提升這個顏色亮度的,可以酌情調整。
RGB曲線我主要用添加所謂的「膠片感」,左邊的端點代表黑場,假如你把這個點提高,頭髮、眼珠等黑顏色就會變亮,但是僅僅提高黑場的亮度,會造成對比度下降,所以我們要適當加一些控制點,去提高對比度。
這就是ins風膠片感一部分的由來。
具體曲線用法你可以去百度,曲線遠比HSL調色要簡單的多。
所以前期你可以找一些單一主色調的背景,挨個調整HSL,了解這些調整套路,後期慢慢就知曉一些大概了,這個時候就算你用各種預設,也知道怎麼調整改變色彩基調,而不至於顏色變得很怪異。
恕我經驗有限,無法在調色上幫助大家太多。
處理完照片後我還還會單獨輸出一個文件夾,放上1800X1200解析度的小圖,方便寫文或者網際網路分享。
關於寫作
用word寫文實在是過時了,微軟的東西是真的很多不好用的。
我自己用的是Typora,是一種支持輕量級標記語言Markdown的寫作軟體,同時支持Win和Mac。
關於Markdown你可以自己去深入了解一下,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輕量級寫作語言,絕大多數平臺都支持。
另外我的圖片都用阿里雲的空間,配合Win上的圖床神器比如Mpic,或者Mac上收費的iPic,都可以實現文中圖片掛圖床,這樣你發文的時候直接連圖床圖片帶文字複製,遠比你複製文字,一張一張傳圖更加效率。
很多平臺支持Markdown語言,複製的時候會自動將圖床的圖下載下來再上傳到自己的後臺,因此只會第一次下載的時候佔用阿里雲的上行流量。
是不是感覺很輕鬆?
當然了,你需要上傳的圖片必須要小,畢竟上行流量價格不菲。
關於這塊,我也會後續寫原創,詳解這塊,今天就簡單帶過了。
總結
洋洋灑灑寫了八千字,純粹是興趣熱愛,為那些走過彎路的拍照愛好者們提供一個經驗之談。
拍照這塊,你要想拍好靜物照片,其實並不難,而這些器材的重要程度,也依次是鏡頭、燈光設備、顯示器、最後才是機身,當然啦,還有你那顆腦袋的想法。
我拍照的鏡頭主要是那顆24-70 F4,以及50 1.8STM,這兩顆鏡頭的價值,可能只夠換一臺旗艦安卓手機。
最後祝大家都能拍出自己理想的靜物布光照片,就算是不做自媒體,也可以拍拍手辦和自己的玩具,或許這就是直男的快樂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