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Alan Flake研究團隊運用一種特殊的「生物袋」,成功將8隻早產的小羊培育至足月出生,經檢測,這些小羊與自然分娩的小羊多項生理指數沒有顯著區別。
圖片來自文獻
這項研究意味著人工打造的體外環境已經可以成功用於早產動物的呵護培養,該成果發表於《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訊》)上,作者表示這項技術有望在3~5年內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他們的研究指出,在美國,每10名剛出生的嬰兒就有1名是早產兒(比預產期早出生3周以上),其中不到23周的早產兒幾乎不能存活,23周存活率為23%,24周存活率為55%(現在的數據可能有出入)。
根據統計,每年因早產無法存活的新生兒約有110萬。為了挽救這些生命,該研究團隊致力於打造一種「人造子宮」,用於幫助早產兒順利度過發育不成熟的階段,提高早產兒成活率。
用人造子宮來代替人類生育最早是由遺傳學家哈登在1924年提出的,當時有人預測在21世紀,將會有一半的嬰兒由人造子宮孕育出來。
Flake醫生團隊打造的人造子宮最開始的版本是將早產小羊泡在人工製造的羊水中,並提供了一種供氧的裝置。這個看似簡陋的版本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有早產的小羊在這種裝置中存活了4天半。
這讓該研究團隊看到了人造子宮的希望,但該裝置存在明顯的缺陷,許多小羊出現了敗血症等症狀,如果無法改進則將不能繼續進行研究,於是該團隊在原來的基礎上改進了設備,打造出人造子宮2.0版本(也可能是N.0,其他版本沒有報導)。
圖片來自文獻
新版本的人造子宮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將小羊與外界隔開,避免了感染病菌;這個系統中羊水可以自我更新,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利用;小羊的臍帶連接了一個機器胎盤,模擬在母體中獲取氧氣和養分的條件,同時將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物質排出到機器胎盤。
早產羊(圖片來自文獻)
在新版本的人造子宮試驗中,研究人員選取了8隻早產羊,其中5隻相當於人類23周的早產兒,另外3隻孕育時間稍微長一些。當小羊在母體肚子中長到一定時候,研究人員將它們從母體中取出,立即放入到人造子宮中,在人造子宮中培育4周左右。
早產羊4周後發育良好(圖片來自文獻)
經檢測,在人造子宮中出生的小羊與正常分娩的小羊各項生理指標並無什麼不同,標誌著試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並且該團隊希望能在未來3~5年內開展人體試驗。
人造子宮的技術目前尚不能達到自然子宮的要求,但用於挽救早產兒的試驗卻已經可以被提上日程。
現在更大的問題是關於人造子宮培育新生命的倫理問題,就像當年第一個試管嬰兒出生的時候,社會上也有一種聲音說試管嬰兒違背了人類自然生殖的過程,不符合倫理。但隨著試管嬰兒技術越來越成熟,這種聲音便漸漸消失了,而人造子宮同樣面臨著這樣的質疑。
其次,一旦人造子宮能夠代替人類生育,對於女性來說可以免去「十月懷胎」的辛苦,倒不失為一件好事,但同時也有人擔心會不會因此女性更得不到重視。
最後,即便是大家都接受了人造子宮培育新生命,那第一批從人造子宮中培育出來的寶寶會不會無法融入其他人的世界?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會不會也少了一層骨肉親情的感覺?
人造子宮培育早產小羊已經成功,但如果要繼續人造子宮的研究,在技術方面需要提升的同時,倫理方面是否合適也是一個值得爭論的問題,此外相關的法律也需要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This article is more than 2 years old Artificial womb for premature babies successful in animal trials. The Guardian, Apr 25 2017
2.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12 (2017)
關注@植物小院,帶你了解更多科學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