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中旬,中國方面軍去判斷,日軍要進攻南京。於是就在南京開始準備碉堡戰壕,鐵絲網,工事修了一層又一層,南京城內的富貴山,金陵寺,清涼山等地也修建了大量戰壕,地下室,甚至蔣介石的官邸,也挖交通壕直通富貴山。
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是守還是放棄,必須蔣介石自己拿決定。
上海陷落的第2天,蔣介石就專門召開了會議。這個時候,陳誠顧、祝同都在外面整編部隊,沒有在南京,因此也沒有參加會議。參加會議的人有,軍政部長何應欽,副總參謀長白崇禧,軍令部部長許昌,軍令部作戰組組長劉斐。
這幾個人在會議上討論了什麼事情?小編沒有興趣,我們只說最後的結果。蔣介石對南京守軍直接下達了這樣的命令:不要進行呆板的防禦戰,充分的利用熟悉而有利的地形,守住南京一個月,等待時機的到來。
蔣介石在等什麼時機呢?小編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以前的文章我們也簡單的提到過。蔣介石一直所等待的時機,就是蘇聯出兵。
七七事變之後,蔣介石為爭取外援,與蘇聯籤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這個條約來歷可就非常有意思。1929年,為了中東鐵路,張學良率領東北軍跟蘇聯幹了一架,結果非常好,蘇聯軍隊大敗,至此之後,中蘇之間完全斷交。但是迫於形勢的變化,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主動向蘇聯示好,恢復了兩國的外交關係,至此之後雙方籤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乃至於互助條約。
雙方進行了多回合的談判之後,但是莫斯科和南京之間涉及的問題太多了,比如外蒙古的主權問題,蘇聯插手新疆的問題,中東鐵路路權的問題,所以雙方談了一段時間之後,國民政府就逐漸冷淡了下來。
華北事變之後,中日間的矛盾已經完全無法調節,為了拉攏一個像樣的對手,蔣介石又開始派人,逐步的與蘇聯接觸,並做出了一些妥協,就是放棄中東鐵路路權,想直接籤訂一個互助條約,讓兩國成為盟友 。
但是蘇聯也不傻,就不幹了,因為當時日本和德國已經統一戰線,如果蘇聯和中國成為盟友,就相當於蘇聯,在歐洲方面要盯住德國人,在亞洲方面還要與日本人幹,兩面受敵。因此蘇聯並不想籤訂什麼互助條約,最後雙方只籤了一個比較寬泛的互不侵犯條約。
但是蔣介石認為,如果只籤訂互不侵犯條約,那麼中蘇不能成為盟友,還有可能惹怒日本和德國,甚至也會讓英美不舒服,所以一直就拖著。
中日開戰之後,蔣介石萬般無奈之下,就想籤訂一個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再想辦法爭取籤訂互助條約。所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籤訂之後,蔣介石就派楊傑率領代表團去了莫斯科,名義上是他實業,實際上是購買武器,最終目標就是讓蘇聯籤訂互助條約,然後邀請蘇聯出兵。
蘇聯也不傻,引火燒身的事他怎麼會幹,尤其是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對於蘇聯來說,天下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可以防止中國倒向日本,又可以給日本提個醒:你們是否也想一想,能否與蘇聯籤訂一個互不侵犯條約呢?
這個目的達成,蘇聯就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歐洲的德國。
對於蘇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是牽制日本的最重要的棋子,蘇聯自然也不能直接放棄,於是一方面保證會在武器和軍需上援助中國,實際上他也是這麼做的,當時給中國籤訂了3.5億元的支付合同,並派出志願航空隊幫助中國空軍作戰。
另一方面敷衍蔣介石,說到了一定的關頭,一定會直接出兵日本。史達林的原話是:如果日本將要取勝,那麼我們就參戰。
怎麼形容一下這個時期的蔣介石呢?愁腸百轉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