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複製時機」因人而異 可影響基因突變率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想像一下讓你複製一個圖書館,若要一個人做這事幾乎要永無止境了。你或許要叫上一些朋友,做個分類計劃,然後各個擊破。

  當人類的細胞在每次分裂的時候,都將面臨複製60億個DNA(脫氧核糖核酸)字母的艱巨任務。然而,DNA的複製機制並不是逐條染色體慢慢複製,而是在多個起源點同時「發力」。一些區段可能比另一些更早或更晚得到複製。

  來自哈佛醫學院、哈佛布羅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基因學家開展了一項新研究,他們發現,包括起源點位置和DNA片段複製順序在內的「複製時機」竟然因人而異。

  11月13日《細胞》在線版發表了這一成果,該研究還確認了第一組由「複製時機」精心策劃的基因變異體。

  隱藏的「複製時機」能影響基因突變率

  「每個人的細胞都有複製基因的計劃,但並非所有人的複製計劃都一樣,這一點既讓人驚訝又引人入勝。」論文作者斯蒂文·麥卡羅爾說,他是哈佛醫學院基因遺傳學助理教授。

  DNA複製是細胞進程中最基礎的機制,人與人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可能影響基因遺傳,包括個體疾病風險和人類進化。

  新研究指出,就目前所知,「複製時機」會影響基因突變率,DNA片段過早或過晚複製都可能引起更多錯誤,不同的「時機」會導致基因突變風險的不同模式。

  麥卡羅爾的課題組發現,這個因果關係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罹患白血病。

  研究人員此前知道,一個名為JAK2的後天基因突變會導致這種血液癌症,他們還注意到,攜帶JAK2突變基因的人,在該基因附近存在一系列特殊的遺傳基因變異體,但是他們並不能肯定,遺傳變異體和新的突變之間具有何種聯繫。

  「『複製時機』可能是遺傳變異體影響此後基因突變和疾病風險的一種方式,而我們通常認為這種方式發生得很偶然。」麥卡羅爾說。博士後研究員、第一作者阿曼·科倫說,「這是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全新形式。」

  全新方法反映出「真實的生物學規律」

  麥卡羅爾和科倫等研究人員之所以取得這些發現成果,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發明了一種儲存DNA「複製時機」數據的新方法。原來,它就藏在人們的眼皮底下。

  在此之前,要想研究「複製時機」,科學家需要煞費苦心地「讓細胞在幾周內成長,用特殊的機器對這些細胞進行分類,再做一個大型的、複雜的、昂貴的、費時的實驗。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同時獲得幾個人的相關材料。」科倫解釋道。

  研究人員探索了一個更簡便的方法。他們求助於一個「1000基因圖譜項目」,該項目包含了從世界各地幾百人身上採集的在線基因序列數據。

  由於這個項目中的大多數DNA都已從積極分裂細胞中提取完畢,研究小組假設,「複製時機」的信息就隱藏在其中。

  他們猜對了。他們計算了每個基因圖譜中單個基因的複製數量。因為較早得到複製的起源點所生成的基因片段數量比晚生成的片段多一些,這樣他們就能為每個人生成各自個性化的「複製時機」映射圖。

  「人們之前看到過這樣的模式,但是因為基因組測序技術的落後而錯過了這些現象。」麥卡羅爾說,在進行了許多排除可能性的大量測試後,「我們發現,這種模式反映了真實的生物學規律。」

  研究人員接下來用個人基因序列數據,比較每個人的「複製時機」差異是否與特殊基因變異體相匹配。從161個樣本中,他們確定了16個基因變異體。這些變異體很短,大多數也很普遍。

  期待能窺見整個「冰山」的大型實驗

  未來,在研究中會發現更多的變異體,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將會更熟練地掌控「複製時機」,還會搞清楚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在生物學中的重大意義。

  類似的研究應該繁榮發展,「研究『複製時機』,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培養細胞並對DNA測序,而現在很多人都在做。」科倫說,新方法「更簡單、更快捷、更省錢,我希望它能帶來一種變革,因為我們現在完全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搞大型實驗。」

  「在基因序列數據中,我們發現了生物學信息。」麥卡羅爾補充道,「但這只是一個附屬的生物學實驗而已。想像一下,當我們和其他人真正設計了研究這一現象的實驗,並從中所獲取的結果吧。」

  比如,變異體的位置臨近複製起源點,這讓研究小組想知道,通過改變一個人的起源點能否影響「複製時機」;他們還懷疑,變異是否是通過改變染色體結構來實現的以及為什麼會這樣;他們還想尋找控制「複製時機」的其他變異體。

  「這16個基因變異體只是冰山一角。」科倫說。

相關焦點

  • 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影響DNA鑑定結果嗎
    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影響DNA鑑定結果嗎 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影響DNA鑑定結果嗎?基因突變是一種生物學裡會發生的現象,發生機率很低,但也不是不存在。在做親子鑑定之前工作人員也是會強調說明的,如果萬一發生,是不會出結果的,需要增加基因座或者增加母親樣本重新檢測,重新檢測後再出結果的。
  • DNA鑑定中存在基因突變的原因
    每個人的基因有成千上萬,而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所以不會出現明顯的差異。但根據基因重組的原理及顯隱性的問題,也許像母親的會更多些。親子鑑定是因為小孩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受精卵是由他的父親和母親各自提供精子和卵子,結合而來的。親子鑑定是運用DNA雜交技術,當小孩DNA單鏈和父親或母親的DNA單鏈產生雜交帶時,並且在一定的比例以上,才能說明那小孩是他們的孩子。
  • 降低生長速率可「對衝」基因突變影響,或可阻止癌症
    降低生長速率可「對衝」基因突變影響,或可阻止癌症 王鬱嶄/科技日報 2019-07-30 10:16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比如可以分析人類的癌症基因,能將癌症基因區域的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kras、s180、s280等)靶向性分析出來。
  • DNA複製的忠實性及其生物學意義
    MutS與錯配部位結合後發生構象變化,形成可沿DNA運動的移動鉗(mobile clamp)。移動鉗募集MutLα蛋白,後者被複製體上的PCNA(滑動鉗)激活,在錯配位點兩側切割出切口,再由外切核酸酶EXO1將這一段大約數百鹼基的核苷酸切除(也可由POLδ/ε從切口處引發鏈置換合成)。
  • 誘導這種基因突變能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卻增加精神病風險
    (Sars-CoV-2)的複製,擁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感染Sars-CoV-2後症狀往往較輕。布倫南德博士的團隊用少量Sars-CoV-2感染了攜帶rs4702基因的人類神經元。24小時內,病毒拷貝增加了近15萬倍。然後,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誘導神經元中的rs4702基因突變。結果病毒複製的數量下降到大約三分之一。他們的實驗表明,rs4702基因可以使Sars-CoV-2在人體內,特別是在大腦中更快地複製。
  • Cell | 細菌中AGO蛋白可參與DNA複製
    撰文 | 小柚責編 | 兮 Argonaute (AGO)是一類非常保守的基因家族,存在於幾乎所有的真核生物中,甚至包括真細菌和古細菌【1,2】。結合TtAgo的DNA有兩類,一類長度~1160bp,可以與整個染色體和質粒匹配,而另一類長度為15-18nt的DNA則主要來自於DNA複製的末端,這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 TtAgo可結合DNA複製末端產生的小DNA片段,這提示TtAgo可能參與DNA複製。細菌的染色體呈環狀,當DNA複製完成時,需要解旋酶將兩條環狀DNA解開。
  • 劍橋學者為基因突變過程「建模」,或推翻達爾文隨機突變理論
    背景在遺傳學研究領域,進化生物學家對突變的解釋各執一詞,有人表示,突變只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自我修復後遺留的些微次要結果;而另有一些研究人員表示,突變率本身的增加是一種演變的結果,有助於生物在壓力環境下更快地形成有利於生存的特性。在眾多實驗室的研究中,出於由簡至繁的研究思路考慮,研究人員採取的研究對象都為單細胞生物。
  • 這種基因突變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內複製,但它卻與精神...
    (Sars-CoV-2)的複製,擁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感染Sars-CoV-2後症狀往往較輕。布倫南德博士的團隊用少量Sars-CoV-2感染了攜帶rs4702基因的人類神經元。24小時內,病毒拷貝增加了近15萬倍。然後,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誘導神經元中的rs4702基因突變。結果病毒複製的數量下降到大約三分之一。他們的實驗表明,rs4702基因可以使Sars-CoV-2在人體內,特別是在大腦中更快地複製。但rs4702基因發生突變卻可以大大抑制病毒的複製。
  • 孩子97%基因突變來自父親
    他們發現,高齡父母生下的子女,他們的DNA上存在著與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有關的基因突變,且97%的基因突變來自父親。而這個突變基因,與母親的年齡無關。「通常社會更關注母親的年齡問題,但研究表明子女出現精神分裂症和孤獨症與父親的生育年齡有直接關係,而不是母親。」 該項研究負責人解碼遺傳公司的凱裡·史蒂芬森博士說。
  • 胚胎基因突變有哪些可通過PGD診斷嗎
    點突變有兩種類型: 錯義突變 這種突變是一種核苷酸的變化,導致基因製造的蛋白質中的一種胺基酸替換為另一種胺基酸。這種突變可能對表達產物沒有影響,也可能會帶來好處,但多數 帶來有害的或致死的效應。
  • TP53基因突變的腫瘤
    正常細胞的分裂複製,從細胞核染色體開始。
  • 胃癌細胞增殖與相關基因的表達
    這些基因的突變在腫瘤的啟動、促癌以及進展階段具有重要意義,可引起正常胃黏膜上皮細胞轉化並具有無限增殖的特性,最終導致胃癌的形成。 1.1 c-myc基因。當某些抑癌基因存在或生長因子(如igf-1、l-2等)缺乏時,c-myc蛋白可促進細胞增殖,使細胞「永生化」,從而加速細胞增殖,引發腫瘤。研究指出c-myc蛋白隨著胃癌組織惡性轉化,其陽性率逐漸升高,在胃癌中陽性率最高,表明c-myc蛋白過渡表達與胃癌組織惡性轉化有密切關係,c-myc基因異常表達對胃癌凋亡起一個重要調控作用。 1.2 ras基因家族。
  • dna親子鑑定原理和鑑定步驟
    一個人有23對(46條)染色體,同一對染色體同一位置上的一對基因稱為等位基因,一般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如果檢測到某個dna位點的等位基因,一個與母親相同,另一個就應與父親相同,否則就存在疑問了。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研究過程中,來自EMBL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MBL-EBI)、英國蘇格蘭鄧迪大學和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700多個線蟲基因組,以便更好地了解基因突變的原因。這樣的研究對癌症的研究、診斷和治療具有潛在的意義。如果一個細胞的DNA經常暴露在物理和化學壓力或基因毒素中,這些物質會破壞細胞整體,並引起細胞內部的基因突變。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那麼其他的基因編輯技術呢? 2018年,《自然醫學》雜誌曾同期發表了兩篇論文,分別利用鋅指蛋白核酸酶技術(ZFNs)和轉錄激活樣因子核酸酶技術(TALENs)實現了對線粒體DNA突變的消除[2]。不過這兩項技術能做的,是將攜帶突變的線粒體DNA直接降解,其實應用起來難度很大。
  • PNAS:詳細繪製出大腸桿菌DNA突變過程圖譜
    ,這有助於揭示出新的關於突變分子性質方面的進化信息和這些可遺傳變化是如何快速發生的。這項新的研究也注意到,負責監控新複製的DNA和檢測複製錯誤的錯配修復蛋白不僅讓突變率保持較低的水平,而且也可能維持基因組中G-C含量和A-T含量之間的平衡。Foster說,「我們知道即便在沒有自然選擇的條件下,進化也會進行,這是因為新的突變是在基因組上是被隨機地修復的。
  •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劍橋大學巴布拉漢姆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家喬納森·豪斯利(Jonathan Houseley)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突變機制,這種機制能在酵母基因組裡與適應性有關的區域引發更多的突變。「這是一種全新的機制,它表明環境可以對基因組產生影響,從而能夠根據需要產生適應性突變。目前為止,這是我們看到的指向性最明確的突變機制之一。」
  • Mrc基因對DNA複製的作用
    在本期封面文章中,Lou等科學家提供了有力證據證明了Mrc1與DNA領頭鏈的複製酶、解鏈酶的獨特相互作用。) 酵母Mrc1基因是多細胞動物Claspin的一種同源基因(ortholog),Mrc1基因不但是正常的DNA複製叉(replication fork)的一個中心組成部分,同時也是S期檢查點的一個重要調節子。
  •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基因突變,可以解決結核病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此外,研究小組還發現,這種突變使感染結核病的菌株對抗生素利福平產生耐藥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利福平是治療結核病感染最有效的一線藥物. 研究人員在雜誌上描述了他們的發現。 什麼是結核病? 結核病是一種可預防和治療的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