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多年來,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臧渡洋教授團隊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水滴。他們給水滴穿上「鎧甲」,使之變成穩定的「液體彈珠」,並最終成為理想的微型生物/化學反應器,在細胞培養中起到重要作用。
給水滴穿上「鎧甲」,一切都變了一滴雨水,從天而降,落到地上,在重力作用下,變成了不規則的「一攤」,這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常識。但有時候,如果地面有細細的灰塵,雨滴掉在上面,在灰塵裡打個滾,穿著「灰塵」外衣的雨滴便能穩定地保持「水滴」的形狀。
從這個原理出發,臧渡洋教授團隊用一層微納米顆粒均勻地包裹在水滴表面,為水滴「穿上鎧甲」。這時的水滴,落到桌面後不會馬上攤開並沾在上面,而是成為一顆「液體彈珠」,不但可以保持形態在桌面滾動,甚至還可以蹦來蹦去。
正因為有這層不潤溼的微納「鎧甲」,讓水滴有了「常形」,才使操控、轉移水滴成為可能。而這種穩定的「液體彈珠」,更可作為理想的微型生物/化學反應器。
與普通的培養皿比較,這種「立體」的反應器具有巨大的優勢。比如細胞培養——傳統的培養皿中,細胞常常進行二維生長,且有接觸到器皿壁被汙染的風險;而在水滴「立體」反應器中,細胞可以進行三維生長,且不會接觸「器皿壁」。
臧教授課題組曾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合作,將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放在液體彈珠中培養,成功培育出了三維心肌細胞。
「超聲的手」,操控水滴於無形在魏炳波院士和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多米尼克•朗之萬教授長期指導下,臧教授團隊創新開展了用聲場控制水滴的研究。
在聲場中,水滴穩定地懸浮,仿佛被一隻「無形」的手託舉。「超聲懸浮」為「操控」水滴提供了可能——臧教授帶領同學們開始了探索和嘗試。
他們發現,利用聲場強度的變化,可以控制「液體彈珠」表面「鎧甲」的打開和閉合。「在聲場中,液體彈珠的『赤道』位置受到的是拉力,在『南北極』位置受到的是壓力。當聲場足夠大的時候,在拉力和壓力共同作用下,液體彈珠『南北極』的『鎧甲』便會打開一對窗口,液體便會從『鎧甲』中顯露出來。」臧老師介紹。
「不但能開門,還能關門——這種操作是完全可逆的。通過調節聲場強弱,可以自由實現水滴表面微納層的打開與閉合。」這種「開合」有什麼應用意義呢?當「液體彈珠」作為微型生物化學反應器時,可以通過「開閉門」,更加便利地從液滴中抽取、植入成分,使控制液滴內部反應成為可能。
他們還發現,可以通過對聲場的操作,實現兩個或多個液滴的凝並——即在聲場中的兩個或多個液滴,只需調節聲場強度,就可以將不同的液滴拉到一起並融合為一個。
這種「凝並」有什麼應用意義呢?它可使多個包含不同反應物質的液滴融合在一起,這個過程不需要任何其他外力,並使液滴在聲場中加速流動、混合和反應。這種方式可以克服傳統培養皿和人為手工操作的種種弊端,是液滴融合併誘發反應的一種新方式。
突如其來的小氣泡,打開新的研究方向一直以來,臧教授團隊利用聲場操控水滴,並研究其中的原理、變化。忽然有一天,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為他們打開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2013年4月,臧老師的兩位學生陳陣和李遠正在觀察聲場中懸浮的水滴。一眨眼工夫,出現了一件奇怪的事,一直懸浮得很穩定的水滴不見了,聲場中飄著的,竟然是一個氣泡,而且這個氣泡非常穩定,可以保持很長時間。
兩人沒有放過這個變化,馬上拍攝視頻,並將當時的實驗參數記錄下來,匯報給了當時在海外出差的臧老師。「有趣!非常有趣!」這是臧老師第一次看到氣泡時的心情。
我們都見過吹肥皂泡。如果你拿一個吹泡泡棒蘸點肥皂水,棒的整個縫裡就會出現肥皂水形成的膜,然後對準一吹,就能吹出一串泡泡。學術上將這個過程稱為失穩現象。實際上,吹出來是一個很長的「口袋」,當「口袋」斷了之後,開口的一端閉合就形成一個氣泡。
然而,聲懸浮條件下液滴轉化為氣泡的現象,既無法用聲懸浮液滴的平衡形狀理論解釋,也無法從現有的液滴失穩現象中得到借鑑。氣泡是如何產生的呢?
遠在海外的臧老師迫不及待地囑咐學生立刻開展研究,讓同學們用不同液體重複試驗,複製了產生氣泡的過程。隨後便是異常辛苦的研究。對著一枚枚小小的氣泡,臧老師帶領同學們整整研究了5年。
開始時,團隊從力學角度分析,但每次感到快接近真相時,又發現不是問題的根本。一次次地猜想、驗證,又一次次推翻,轉眼間,4年過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研究進入第五年時,團隊從力學的分析中跳出來,終於發現了液滴—氣泡現象完美的理論解釋——共振!
超聲懸浮條件下,隨著聲場強度的調節,液滴可以被聲場「壓」成薄片狀的液膜;繼續調控聲場,薄膜被彎成碗狀;一旦碗狀液膜達到合適的體積,便會與聲場產生共振,大量吸收振源的能量,而導致腔體的劇烈膨脹,並迅速閉合形成氣泡。
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用聲懸浮彎曲液膜包圍的空腔,可看作一種與液體性質無關的聲學諧振器。一旦彎曲的液膜腔體達到合適的體積,無論是增加聲場強度還是通過外部拖拽,都會產生超聲共振,從而突然膨脹形成氣泡。
該成果為液滴動力學操縱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方法,對殼核型軟材料製備、藥物封裝等領域也有一定借鑑意義。研究成果以「Inducing drop to bubble transformation via resonance in ultrasound」(譯為《聲場共振引起的液滴—氣泡轉變》)為題,於今年9月11日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訊》)在線發表。西工大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合作單位有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英國赫爾大學。
這種氣泡有什麼應用意義呢?「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嘗試製作納米氣泡,它的活性和穩定性都很高,在汙水處理等方面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臧老師表示,「也可以在這種穩定均勻的氣泡表面有序排列微納米顆粒,當氣泡破碎後,就得到了新型的微納米材料——氣泡就像一個『模具』,比用水滴作『模具』有好得多的效果。」
臧老師說,氣泡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比如,在食品加工中的發酵和膨化就是氣泡形成的過程,在製藥、化妝品、礦物浮選等諸多領域也都少不了氣泡的作用。而臧渡洋老師團隊通過聲控技術實現的液體氣泡,從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方面都具有巨大潛力。
談到科研工作和對學生的要求,臧老師反覆強調兩個詞——好奇心、執行力。在臧老師看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等重要。
研究「氣泡」的例子,讓臧老師和同學們記憶深刻。在實驗中,很多時候,同學們會把聲場中那些「形狀不規則」「長得不好看」的水滴用紙巾輕輕蘸掉,擠進另一個水滴,重新做實驗。而當水滴變成氣泡時,同學們並沒有對這次「失敗」的實驗一帶而過,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對這個「失敗」的氣泡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真記錄這個奇特的現象,猜想背後的原理,開始了這段不凡的研究,並在歷經艱辛後,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正是好奇心和執行力,讓一個氣泡背後的原理,最終水落石出。
(原標題:小氣泡「吹」出新發現 水滴穿上「鎧甲」 變身「液體彈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